第四段落是由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時期,曆時84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提高期。其間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我國,從而導致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又有資料提到“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在屬於這個時期的出土文物中,已普遍見到小型酒器,說明當時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較高的蒸餾白灑。從此,這800多年來,白、黃、果、葡、藥五類酒競爭相發展,絢麗多彩,而中國白酒則欣欣深入生活,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飲料佳品。
自公元1840年到現在,曆時150年,為第五段落,是我國傳統酒的變革期。在此期間,西方先進的釀酒技術與我國傳統的釀造技藝爭放異彩,使我國酒苑百花爭豔,春色滿園;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國酒在我國立足生根;竹葉青、五加皮、玉冰燒等新酒種產量迅速增長;傳統的黃酒、白酒也琳琅滿目,各顯特色。特別是在這一時期的後期,即新中國建立的40多年來,中國釀酒事業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目前,中國白酒年產量已逾400萬噸,約占世界烈性酒總產量的40%,居首位。
我國古代酒的種類和器具
據考古學家考證,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的“泔”字就是“酒”字。這是我國有關酒的最早文字記載。
古代的酒大體上分為直接發酵的果酒、發酵壓榨酒和蒸餾酒三大類。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時間最遲不晚於公元前200年。相傳起初釀酒所用的酒母是人用齒嚼了穀類之後,再以唾液使之糖化而成,後來才用(麥芽)發酵。《法苑洙林》記載:“酒有兩種:穀酒、木酒。穀酒者,以諸五雜米作酒者是也;木酒者,或有根莖葉果作酒者是也。”可見,製酒的原料也非常廣泛,但以五穀為多。南方用稻穀製酒亦很普遍。到了漢代,製曲和釀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酒的品種繁多,如醴是用稻穀釀成的,為甜酒,其味淡薄;醪為濁酒;還有清酒和一種白色酒;以及祭祀鬼神用的“鬯”酒。
1977年,從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古酒,是2300年前的酒。此酒目前還在我國保存著,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有人說,世界上最老的陳酒是德國維爾茨堡的“寶石酒”它是公元1540年釀製的,與我國中山王墓古酒相比,就遠遠不及了。
在我國曆史上,酒的名稱很多,數不勝數。有些品讀起來還很有趣味。
酋、酉、鬯、醴,這些均是酒的“乳名”,是酒最初問世時的名字。
酋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形象的寫法。從文字形象來看,它是一個容器盛入液體的東西,就是酒。酋除專指熟酒外,還指管理酒的官員。東漢鄭玄注雲:“酒熟曰酋。大酋者,酒官之長也。”
酉在甲骨文中寫法很多,達30多種。在金銘文中又進了一步,多在酉字旁加上象征液體的筆劃,最後的酒字已基本上接近現代的酒字。現代一些專家已明白指出古代的酉就是現在的酒。後世大部分與酒有關的字,都帶有酉的偏旁,也說明酉就是酒的名稱了。
鬯字在古時是祭祀用酒的代稱。
醴的出現也很早,在甲骨文中還沒有酉字旁,隻是寫作像現在的豆字。豆字在古代是指一種容器,在它的上麵再加一個曲字,是說明酒已釀好放入了容器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醴不僅是酒的乳名,還是早期對酒的總稱。醴的酉字旁,在金銘文中就出現了,說明醴字的“資格”也是很古老的。但在春秋戰國以後,人們又說醴是酒的一種,並且在後來形成了它自己的類別和風格,成為一種酒的稱謂。如漢代《釋名》一書中說:“醴,禮也,釀之一宿而成醴”。這說明在漢時,醴是專指一種臨時製做的、質量不高的酒。後來也有人解釋說:醴就是“如今甜酒”。
我國酒在曆史上還有不同的“學名”。事酒、昔酒、清酒。此三種酒是周代人按酒釀製時間的長短和酒的質量,來分類並冠之以名的。近人林尹先生說:這是三種濾去渣雜,供人們喝的酒。”事酒,謂事而釀者也……以其隨時可釀,故為新酒也;昔酒,釀造時間較久的酒,冬釀春熟,其味較事酒為厚,色亦較清;清酒,釀造時間更久於昔酒者,冬釀夏熟,較昔酒之味厚且請。”關於這三種酒的稱謂,一些專家認為,這是周代當時人們的一種習慣叫法,但後世少見。
泛、盎、醍、沉、清酌。這幾種酒的周代都是指不同品種的祭祀用酒。
湯液、醪醴。據專家們推測,這兩種酒是周代人們用於治病的藥酒,或者是對治病用酒的一種統稱。如春秋戰國時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就已將此二品列為治病的藥物。
秦漢以後的酒名,更為繁多。從秦漢到清,介紹中國酒名比較齊全的文獻,當推後魏人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和明代醫藥大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
《齊民要術》中提到的酒名,主要有:麥曲酒、黍米酒、麥曲糯米酒、米酒、神曲黍米酒、神曲粳米醪、粱米酒等數十種。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的酒名就有百餘種,這還不是指現在用蒸餾法生產的白酒,而是用黍、秫、粳、糯、粟等糧食為主要原料,加曲所製做的各種低度酒和以蜜和葡萄等果實所釀造的果露酒,其中又多為藥酒。
我國古代的酒器,不但品種繁多,而且漸臻完善和精美。
我國釀酒的曆史源遠流長。人類自開始飲酒,便有酒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就出土了大量樽、壺等形體古樸的酒器。1983年在陝西眉縣出土了9隻酒杯和1隻陶葫蘆酒壺,屬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遺物。至商周青銅器鼎盛時期,青銅酒器也應運而生。春秋時期,酒器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如酒壺上製有龍鳳等美麗圖案的紋飾。漢代,又出現了玻璃杯、海螺杯。漢朝以後豪族顯宦的酒宴上,出現了金杯和銀杯。唐宋以後各代的酒器,大多為陶瓷製成。古人對酒器很重視,有“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的講究。
古代酒器就其用途而論,可分為貯酒器(供生產用)、盛酒器(供運輸周轉用)、賣酒器及飲酒器等類。貯酒器有樽、甕、壇、缸、罐等等;盛酒器有樽、彝、鍾、盆、瓶、壺、鐺、酒倉、兕、酒螺、葫蘆、嗉子等等;賣酒器有提、流子、流口、壺、瓢等;飲酒器有樽、鍾、爵、盂、甌、杯、盞、升、鬥、瓢、角、斛、勺、觥、觶、觴、碗、尊等等。
古代不少文學家、詩人,不但愛飲酒,而且寫下了不少讚美酒器的詩文。東晉文學家、訓詁家郭璞在《爾雅注》中說:“螺大如鬥,出日南漲海中,可以酒杯”。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在《鴻門宴》中的“沛公奉卮酒為壽”是對飲酒及酒器的描寫。唐代詩人讚酒器的詩很多,如李白的“美酒樽中置千斛”,“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飛羽觴而醉月”,“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等;杜甫的“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張藉的“綠酒白螺杯,隨流去複回”;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等詩句,都是讚美酒和酒器的千古名句。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酒器的形式、種類也不斷換代更新,越來越現代化,形成係列化的成套的酒具。現在我國的酒具以瓷質為主。玻璃次之。用這些原料製成的酒具,精白纖細,透明度高,使杯中酒泛出粼粼波光,令人賞心悅目,不但是相當精美的工藝品,而且“秀色可餐”,起到促進飲(食)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