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曆史(2 / 3)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還有的小村莊,西距縣城七八公裏。村邊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裏,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它“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杜康泉”。縣誌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清冽甘爽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汩汩湧出,沿著溝底流淌,最後彙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為“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坡上,有個直徑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磚牆圍護著,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廟與像均毀於“十年浩劫”了。據縣誌記載,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帶上供品,到這裏來進行祭祀,組織“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搭台演戲,商販雲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盡興而散。如今,杜康基和杜康廟均在修整,杜康皇上已建好一座涼亭。亭呈六角形,紅柱綠瓦,五彩飛簷,楣上繪著“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故事圖畫。盡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係“相傳”,但據古工作者在此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周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裏產酒的曆史也頗為悠久。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舅氏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釀酒專家們對杜康泉水也作過化驗,認為水質適於造酒。1976年,白水縣人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業部全國酒類大賽的銅杯獎。

無獨有偶,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縣誌》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誌》中,也都有過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誌》中《水》條裏,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全誌》中說:“杜康,在城北五十裏,俗傳杜康造酒處”。兩處記述均不詳明,且都有“俗傳”的字樣,恐不足為據。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俗傳”呢?人們可能有這樣的想象:杜康這位善造酒的大師,生於今天的陝西白水縣,為在京師獻藝,途經洛陽。釀酒須得好水,於是跋山涉水,幾經尋覓,發現這離京不遠的南麵有條水河,水質清澈適用,於是壘起爐灶,釀起酒來。從此,杜康的名字和杜康酒竟不脛而走,連周天子喝了他釀造的酒,也大加讚賞。《汝州全誌》中記載:“俗傳杜康造酒處”叫“本康”,“在城北五十裏”處的地方。今天,這裏倒是有一個叫“杜康仙莊”的小村,人們說這裏就杜康。“”,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莊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在的。從地隙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彙入旁村流過的一道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厘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遠較他處的顏色深。此地村民由於飲用這段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莊北約十多公裏的伊川縣境內,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產品、汝陽的產品連同白水的產品合在一起,年產量達一萬多噸,這恐怕是杜康當年所無法想象的。

史籍中還有少康造酒的記載。少康即杜康,不過是年代不同的稱謂罷了。

那麼,酒之源究竟在那裏呢?竇蘋認為:予謂智者作之,天下後世循之而莫能廢”這是很有道理的。勞動人民在經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積累下了製造酒的方法,經過的知識、有遠見的“智者”歸納總結,後代人按照先祖傳下來的辦法一代一代地相襲相循,流傳至今。這個說法是比較接近實際,也是合乎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

酒的發展過程

我國酒的曆史悠久,近幾年出土的文物和有關史料可資佐證。

陝西省眉縣楊家村在1983年10月出土了一組陶器,計有5隻小杯、4隻高腳杯和1隻陶葫蘆。這批古陶器的出土對酒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位於關中西部的眉縣,自然環境優越,是古人類生活繁衍和我國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眉縣文史資料記載:“眉地最早叫邰,始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有萬年曆史。”邰還是上古農業大師後稷教民稼穡的地方。

專家們對實物進行鑒定後確認:這批古陶器為酒具,屬泥質紅陶,燒成溫度900度,有5800~6000年的曆史,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遺物,屬於仰韶文化的史家類型。

仰韶文化出現在公元前5000~3000年,是1927年由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首先發現的。這個地區的古人首先掌握了農耕技術,並學會了釀酒技藝。

眉縣仰韶酒器的出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在世界酒文化中的地位。酒中稱啤酒和葡萄酒分別9000年和7000年的曆史。仰韶酒器有6000年的悠久曆史,這不但將我國酒文化隻有四五千年曆史的研究結論向前推溯了1000年,而且使我國進入了世界三大酒文化古國的行列。中國水酒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種之一。

近來又發現了有關我國釀酒的新史料:即在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考古發現了距今約8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釀酒工具“濾缸”。這說明,我國在8000年前,就已經發明了釀酒法。

在幾千年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中國傳統酒呈段落性發展。

公元前4000~2000年,即由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為頭一個段落。這個段落,經曆了漫長的20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啟蒙期。用發酵的穀物來泡製水酒是當時釀酒的主要形式。這個時期是原始社會的晚期,先民們無不把酒看作是一種含有極大魔力的飲料。

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天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曆時1800年,這一段落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有了火,出現了五穀六畜,加之曲的發明,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醴、酒、鬯等品種的產出,儀狄、杜康等釀酒大師的湧現,為中國傳統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這個時期,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受到重視,官府設置了專門釀酒的機構,酒由官府控製。酒成為帝王及諸候的享樂品,“肉林酒池”成為奴隸主生活的寫照。這個階段,酒雖有所興,但並未大興。飲用範圍主要還局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漢之交又有設“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鬥爭,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視為“邪惡”。因此使酒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第三段落由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曆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成熟期。在這一段落中,《齊民要術》、《酒誥》等科技著作問世;新豐酒、蘭陵美酒等名優酒開始湧現;黃酒、果酒、藥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發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各方麵的因素促使中國傳統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代。酒之大興,是始自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談,不問政事,借酒澆愁,狂飲無度,使酒業大興。到了魏晉,酒業更大興起來了,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這一段落的漢唐盛世及歐、亞、非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為中國白酒的發明及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