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1 / 1)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教學在線

作者:劉世斌

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新領域。掌握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功不可沒。

一、以情激情

教師要運用形象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心馳神往,感情上產生共鳴。在導入新課時,教師用激情導語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

如在教學《天上的街市》一文時,先介紹時代背景:1919年五四運動剛過,郭沫若帶著滿腔熱情於1921年和1922年兩次回國,看到的卻是軍閥的黑暗統治,但他堅信中國定會迎來光明,同時心中又有一種淡淡的憂愁,於是寫下了這首詩。教師在講述這一背景時應飽含感情,把自己當成郭沫若,把學生引導到相應的情境後,再輔之以配樂朗讀,這樣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諧逗引

相聲表演那詼諧、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令人歎為觀止。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對相聲語言加以模仿借鑒,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在分析完皇帝這個人物形象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什麼國的什麼皇帝呀?學生說是丹麥國的昏庸皇帝,我說這是傻瓜國的愚蠢皇帝,學生皆大笑。不是嗎?從皇帝到大臣,再到老百姓皆被騙子所騙,這不是傻瓜國又是什麼呢?這一句詼諧的話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融洽了師生關係,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收到了寓莊於諧,寓教於樂的效果,這就是幽默的魅力所在。

三、過河搭橋

俗話說:“上樓要搭梯,過河要搭橋。”寫文章講究承上啟下的過渡,語言其實也一樣,也要做好搭橋過渡,這樣可以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邏輯性和流暢性。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的課堂教學可以創設一個有趣的、使人興奮的情境,使學生願意動腦、動口。同時,它也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

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一文時,我先直奔中心:“花和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課文中講了十年前花遇到的不幸,那人又遇到怎樣的不幸了呢?一句話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十年前“文革”中作者一家人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中去。一句“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又把學生帶回到現實。教學時教師語言流暢、富有條理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圍繞教學內容,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彩線串珠

劉熙在《藝術概論》中指出:“惟能線索在手,則錯綜變化,惟吾所施。”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文章的主線,使教學語言真正做到變化自如而又能渾然一體。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實際突出主線,找出關鍵詞,使“語言散而內容不散”。

如在教學蒲鬆齡的《狼》時,要抓住屠戶和狼這一主線,在說明屠戶與狼的關係時,用“遇狼、懼狼、禦狼、殺狼”八個字,就能把文章內容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來。事實上,不論什麼體裁的文章,隻要抓住文章的關鍵詞,然後用彩線穿珠之法,把文章的“珍珠”串起來,就可使講解渾然一體、天衣無縫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講究語言藝術是極其重要的。語言是一門藝術,是在人們的教學實踐和不斷摸索中逐漸成熟的,精練生動的教學語言不可能一蹴而就。以上幾點,隻是我在教學中對語言藝術的淺薄認識。我相信,隻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教學水平,在語文教學這門藝術中定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