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低調是一種儒雅的人生氣質(1 / 1)

從某種意義上說,低調的人其實是在完成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實現人的最高本質——自我的真實。

按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從物質方麵得到滿足後逐漸向內在的精神方麵轉化,人們是在滿足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之後,才會完成人類最高級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來說,人的需要是呈階梯狀的,必須先滿足了基本的需要,然後才能夠發展高級的需要。而“自我實現”則是最高級的心理需求,“自我實現”是內心的體驗,是意味著充分地、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馬斯洛說過:“有了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就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內在的完美。”很多事業上的強者選擇低調的生活就是為了如此,他們都是在外在需求滿足後,最終回歸內心,所以他們選擇了低調。

《莊子·秋水》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在浦河邊上釣魚,楚國的國王派了兩個大臣去邀請他出任楚國的宰相。他們說:“大王想勞你大駕,辛苦你幫大王他管理一下國家。”莊子沒答理他們,還是接著釣魚。大臣們苦苦哀求不止。

莊子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靈龜,國君把它的龜殼剝下,供奉在祭司的聖壇上。那麼你們說,這隻靈龜是喜歡這樣死去受人朝拜呢?還是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塘裏悠然自得呢?”

“當然是拖著尾巴在泥塘裏悠然自得啊!”兩個大臣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你們還不趕快走開?”莊子說,“我也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塘裏悠然自得!”

莊子選擇這種低調的生活形態,在外人看來是很不平常的事情。正是因為莊子甘於普通和平常,所以在本質的意義上,更加純粹,更加符合真實的自我。而高調呢?是一種表演,是一種作秀,如果沒有觀眾,所有的行為都沒有意義。

現在的中國社會都在普遍信仰著:“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隻相信你的口袋。”這種觀念不可避免地帶有貪婪性、殘酷性和殘忍性,競爭更多的是依仗強勢、武力,不擇手段,欺騙作假,並且這種競爭帶來的成功也很難維持長久。而成功者用低調盡量保留一個真正的自己,這使他們不會在到處都是誘惑的社會中迷失自己。成功者總是在埋頭踏實地做事,拋棄那些虛無的東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經營產業、財富、學問上麵。正是由於低調,他們的投入產出比率遠遠高出常人,從而成為真正的成功者。

如今,“低調”這個詞也成為一個流行的關鍵詞,低調的人是從來不會說自己低調的,但是,低調背後所代表的生活格調進化的方向,被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視為明智的選擇和最高的境界。

低調是一種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很不容易,而欲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要達到低調的境界就要持續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