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是要樹立對手;“不爭”,是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
“不爭”,是低調行事,把自己置於低點,使自己在心態和表麵上保持在一種較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還有上升和發展的空間。其實,“不爭”就是一種低調的“爭”,是一種“善勝”的“爭”,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符合天道的“爭”。很多事業有成的強者都深諳這種“不爭”之理。在中國曆史上,清朝的雍正皇帝胤禎就是運用“不爭”策略取得成功的典型。
清聖祖康熙帝,是大清入關後第二代皇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一生勤政不息,手不釋卷,文治武功皆可稱為上乘。他除鼇拜,平三藩,定台灣,平噶爾丹,開博學鴻儒科,可謂英雄三極。然而在立太子,決定大清的皇位繼承人上,卻煞費苦心,絞盡腦汁。
康熙先立次子為太子,但由於其自身素質問題,加之做出一些違禁之事,於是立而又廢。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複立;八皇子網羅黨羽,結黨營私,收買人心,其黨羽公然推舉其為儲君,八皇子成為有實力問鼎皇位繼承人寶座的人。朝中大臣多為後半生計劃,見風使舵,各為其主奔走呼號,搖旗呐喊。這兩方麵都是能人,四皇子胤禎苦惱於國家當時的困境以及自己處在皇太子和八皇子的政治旋渦之中,其謀士鄔先生告訴他:“爭,就是不爭;不爭,就是爭。”胤禎頓悟。
於是,四皇子胤禎從諫如流,韜光養晦,不露野心,不結朋黨,不謀私利,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他決心一定要對皇上和黎民負責。康熙執政後期,吏治腐敗,需要一鐵腕之人,胤禎力挽狂瀾,深得康熙賞識。在康熙去世以後,四皇子胤禎成功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為清世祖。諸皇子爭了幾十年,爭得個水中之月,鏡中之花。胤禎這個“不爭”的沒有任何資本的皇子,卻“爭”得皇位大統,正應了“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
“不爭”的道理蘊涵於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在一個狹窄的十字路口,有許多車輛擠在一起,互不相讓,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如果這時能有幾輛車從中先退出來,或者掉轉車頭另行擇路,那麼路將會暢通無阻。可見,“不爭”會開辟新的成功路徑。
“不爭”的低調策略對一個成功者來說,有更深層的意義。有品位的人不一定低調,有內涵的人也不一定低調,成熟的人也可以不低調,但是,反過來說,低調的人,更有品位,更有內涵,也更成熟。
“不爭”的低調是一種儒雅的人生氣質,是一種成就大事的方式。特別是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可以說,低調是強者最好的外衣。
“不爭者善勝”,不是和對手爭,而是和自己爭,就是要戰勝自我,之所以為“天之道”,在於以“不爭”泯絕那些世俗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