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渺茫、最無從捉摸的是,使一種物品,當其供給嚴格地有定限時成為所欲求的物品的那些條件,也就是使之具有效用——就我們使用這個詞的廣義說——的那些條件。
目前,欲求物品中之最顯著的是金鋼鑽;某一定量的金鋼鑽可以易取極大數量的一切其他事物。波斯國王的一個手錫,上麵的鑽石重不及二啢,據說價值一百萬鎊。一百萬鎊可以抵得過英國大約三萬戶在一年中的勞動總值。如果用這項勞動來生產和再生產供銷售的商品,則由此可以不斷產生的一年純收入,大致相等於三千戶或一萬二千人的勞動價值。這一宗收入,可以使其所有人自由處理一個大城市裏全部居民的全部勞動所能生產的全部商品。幾塊不到二啢重的礦物,除了悅目以外別無可取之處,老是盯著它還會使目力疲倦;而由於我們的虛浮想象,所給與它的價值,卻相等於足以供應高等文明社會中成千上萬人過相當舒服的生活所需的商品的總值。金鋼鑽所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最初必然是由於它的堅硬和耀目的光彩這些特質。由此使人有了美感,覺得可以用來作為裝飾品,這就把效用觀念跟它聯結在一起。但是,重達一啢的金鋼鑽,百年中也不會發現一次。就目前所知,這樣的金鋼鑽存世的不過五粒。占有供量這樣有定限的欲求物品,不久就成為財富的最確鑿證明。顯示富裕既然是多數人的主要素性,隻要限製其供給的阻力沒有減退,金鋼鑽這樣東西就大概將繼續成為熱烈爭取的對象。假使辛巴德(Sinbad)發現了一個鑽石之穀,或者是我們用木炭製造鑽石成功,那麼這件東西也許隻有野蠻人用作裝飾,或兒童用作玩具,以及由某些工業用作工具和原料;這時我們會把整船的金鋼鑽運到幾內亞,用以交換等量的象牙或樹膠。
價值
價值的定義。我們為財富下定義時說財富所包括的是一切有價值的事物,也隻包括這些事物。這就有必要相當詳細地說明一下我們對價值這個詞所給與的意義——尤其是因為,關於這個詞的意義,一向是一個被熱烈爭論的題材。前已說明,我們是在通俗意義下使用價值這個詞的,指的是任何事物的適宜於在交換中互相授受的那種特質,或者換句話說,是任何事物的適宜於租出或售出、租用或購入的那種特質。
這樣定義下的價值,指的是兩種物品之間交相存在的一種關係;說得明確些,這種關係就是,在交換中用另一物品的某一數量所能取得的這一物品的數量。因此,如果不明顯地或隱含地提到據以估值的另外一種或多種物品,就無法確定任一物品的價值;換句話說,就無法確定該物品的某一定量可以換得的某一物品的某一定量。
我們已經看到,目前最為人們所希求的、也就是具有最高度價值的物質是金鋼鑽。這裏的意思是說,更沒有一種物質,其一定數量所能易得的其他任何商品,會達到那樣大的數量。當我們要說明波斯國王一隻手鐲的價值時,我們首先談到的是可用以易得的黃金的數量,其後談到的是可用以易取的在英國的勞動量。如果對這隻鐲子的價值要提出詳盡說明,那就得將可用以易得的財富的各個項目的數量逐一舉示。假如能舉示這樣一個細目,在商業上當有極大的教益,因為由此不但說明了以一切其他商品計的金鋼鑽的價值,而且說明了一切其他商品彼此之間的相互價值。如果查明重一啢的金鋼鑽可以易得的是:赫普本(Hepburn)產的煤一百五十萬噸,或埃塞克斯(Essex)產的小麥十萬噸,或英國製的書寫紙二千五百噸,這就可以推定,煤、小麥和紙會在與金鋼鑽交換的等比例下互相交換,就可以推定,某一定量的紙可以購得超過其重量六百倍的煤,超過其重量四十倍的小麥。
需求和供給。確定商品的相互價值的原因,也就是說確定一種商品的某一定量可以易取另一種商品的某一定量的原因,必須分成兩類。一類是足以使一種商品的供給有定限並可供使用(這裏用這個詞來表示可以產生愉快和避免痛苦的能力)的那些原因;還有一類是使這些屬性為另一種商品所有的那些原因。在普通語言中,一般用需求這個詞表示使商品具有效用的那些原因的堅強有力;用供給這個詞表示限製商品數量的那些阻力的軟弱。
因此,所謂商品各按其需求和供給的比例進行交換的通常說法,意思是說,按照分別使它們具有效用的那些原因的堅強或軟弱的比例進行交換,並按照分別使它們供給有定限的那些阻力的軟弱或堅強的比例進行交換。
遺憾的是,人們對需求和供給這些詞並不是始終這樣使用的。有時會將需求作為消費的同義詞使用;例如,有人說生產增加會促使需求增加。有時不但用這個詞來表示取得商品的願望,還用以表示足以誘使商品持有者出讓其商品的那種力量。穆勒先生在《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三版第二十三頁上說,“需求的意義就是購買的意誌和購買力。”馬爾薩斯先生在《政治經濟學中的定義》第二百四十四頁上說,“商品需求有兩種性質不同的意義:一個是關係到量度的,即購入商品的數量;還有一個是關係到強度的,即需求者為滿足他的欲望所能夠作出和願意作出的犧牲。”
需求。這兩種說法似乎都和通常的說法有抵觸。應當看到,當我們說小麥歉收使燕麥和大麥的需求增加這句話時,我們是在通常意義下使用需求這個詞的。但是,如果關於需求這個詞,我們不是用來表示燕麥和大麥效用的增長(也就是,社會希望取得這些商品時的更加迫切),而是別有所指,上麵的說法就不正確。小麥歉收並不會使燕麥和大麥的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購買力提高,也不會使這些商品的購入量或消費量增加,不過消費的方式將有所改變,原來作為馬的飼料和製酒的原料的,其中一部分將用來作為人類的糧食。由於食用方麵的欲求比飼養馬匹或喝啤酒、喝烈性酒方麵的欲求更加迫切,因此,取得燕麥和大麥的欲求比前加強,也就是說,取得這類商品的某一數量時,具有比前有所提高的產生愉快或防止痛苦的力量,或者是其某一定量的效用比前增長。這一事實如果用通常語言來表達就是,其需求有所增長。
需求這個字眼由於使用時的含糊,成了不能令人滿意的一個詞;但是這個詞既適用又簡潔,我們卻不能放棄。不過我們於使用時將留意,決不用以表示商品效用以外的任何意義;也就是說,由於我們已經看到,一切效用都是相對的,因此使用這個詞時所表示的隻是取得某一商品時欲求的強度。
供給。我們不能埋怨,說供給這個詞在使用中也是這樣含糊。不論在通常語言中或政治經濟學的寫作中,都用這個詞表示實際投入市場的商品數量。我們所不滿的,並不是在於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詞,而是在於當這樣使用時——除了少數情況或就極短時期說——把供給說成是價值的成因。我們舉外衣與背心及黃金與白銀為例時已經說明,任何兩種商品的相互價值並不取決於各自投入市場的數量,而是取決於就各個情況說來各自反抗其數量增加的那些阻力的對比力量。因此,當我們說供給的增減會影響價值時,必須了解我們所指的並不隻是絕對的增加或減少,而是由於限製供給的那些阻力的減弱或加強而引起的增加或減少。
商品價值的內在原因與外在原因。再回到我們原來的話題,即任何兩種商品的相互價值必須取決於兩類原因:一類決定這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給,還有一類則決定那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給。使一種商品具有效用並使其供給有定限的那些原因,可以稱為該種商品的價值的內在原因;使和它交換的那些商品具有效用並使其供給有定限的那些原因,可以稱為其價值的外在原因。目前,黃金和白銀互相交換時,大致黃金一啢可易取白銀十六啢。所以會產生這一比率,必然部分是由於使黃金具有效用並使其供給有定限的那些原因,部分是由於使白銀具有效用並使其供給有定限的那些原因。談到黃金的價值時,可以考慮的是足以影響其一般價值的上述第一類原因,因為足以影響它易致一切商品的力量的就是這些原因。那第二類原因隻是以黃金易取白銀時才會影響黃金,因此可以把白銀的價值看成黃金的特殊價值之一,將黃金的種種特殊價值歸並起來,就構成了它的一般價值。如果使白銀具有效用並使其供給有定限的那些原因不變,而影響黃金的那些原因有了變化——舉例說,如果風氣所趨,凡是要穿得考究些的都得用純金作鈕扣,或者是南美洲發生了變動,以致巴西和哥倫比亞的金礦長期陷於停頓,使我們由此失去了黃金供源的六分之五——則黃金與白銀的相互價值將發生重大變化。雖然這時白銀在其效用方麵和供給有定限方麵都沒有發生變動,但是某一定量的白銀將易得較少量的黃金,其比率也許將是二十對一,而不是十六對一。由於黃金與白銀彼此之間的一升一降是完全一致的,白銀將下降四分之一,黃金將上升四分之一。但白銀的下降不是一般的,而是特殊的;雖然以黃金估值時它是下降了,但是用以易取一切其他商品時,仍然與以前所易得的數量完全相同。而黃金的上升是普遍性的;同一數量的黃金,不僅用以易取白銀,用以易取一切其他商品時,也都會比以前多得四分之一。一定量的白銀持有者,除用以購買黃金外,就一切其他方麵說都跟以前一樣的富裕;而一定量的黃金持有者,則就一切方麵說都比以前更加富裕。
使各種類型的商品具有效用並使之供給有定限的那些情況是不斷在變化的。有時是兩類原因內的一類有了變化。有時是兩者有了方向一致的變化;有的是有了方向相反的變化。在後一情況下,相反的變化會全部或部分地互相抵消。
需求增長而同時供給方麵的阻力也有所增長以及需求減退而同時供給方麵的便利也有所推進的效應如何,可以用大麻作為一個適當的例證。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大麻的平均價格,除稅,每噸不超過三十鎊。由於海戰而引起的需求增長以及使供給作相應增加時所必然存在的障礙,使其價格於1796年上升到每噸五十餘鎊;以後十二年間,始終大致保持著這一水平。但是於1808年,英國與其大麻供給的主要產區波羅的海各國失和,因此其價格突然上引升到每噸一百十八鎊,差不多達到和平時平均價格的四倍。戰事結束後,特殊的需求和供給方麵的意外障礙都不複存在,價格就大致下降到了以前的水平。
前已說明,商品的效用——就我們使用這個詞的廣義說——、也就是對於作為購人或祖人對象的這一商品的需求,主要取決於限製其供給的那類阻力。但是往往有這樣的情況:現在的阻力並沒有變動,而由於對這類阻力可能在將來的某一時期擴大或縮小這一點上略有懷疑,這就會影響需求。會發生這種情況的是這樣一類商品,其供給無法加以嚴格控製,取得供給的方式,或者是依靠在固定期間(就這一期間說,供量是無法增減的)不能確定的產量——例如農產品一年的產量——或者是依靠我們對外國的關係。如果農產歉收三分之一,這一供額不足情況就得持續一個整年,否則就得在負擔額外費用的情況下向國外取給。如果我們同俄國發生了戰爭,則在戰爭期間,大麻供給的阻力將增長。不論就哪一情況說,穀物或大麻的持有者將獲得暴利。一切富裕國家,特別是在我國,總有許多人擁有大量責財,能夠隨時隨刻用以買進任何類的物品。這類人一存有某類物品供給的阻力將增長的感覺時,就急於要成為該類物品的持有者。他們以新需求者的身分進入市場,於是價格上漲,而單是價格上漲這一事實就是共價格繼續上漲的一個成因。商業上的細微曲折是一言難盡的,要及時獲得準確情報是極其困難的,而事實本身又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即使是最謹慎小心的商人也往往不得不在極其可疑的前提下采取行動。至於那些輕率鹵莽的人們,隻要見到有利可圖,便被貪念衝昏頭腦,對於遭受損失的可能——這種損失也許主要將由其債權人來負擔——一無忌憚;這類人是往往在幾乎沒有任何的前提之下采取行動的。他們看到某一物品的價格已經上漲,就認為其間必有可靠原因。他們看到,如果在一個月之前買進,今天已經得利,就因此斷定,如果現在買進,一個月之後也會得利。這樣的推理——假使可以把這個叫做推理的話——會被輾轉引伸,結果是任一主要商品的價格上漲,一般會引起許多其他商品的價格上漲。投機者會這樣設想:“某人在大麻漲價之前買進了一批,一轉手間獲得了厚利。棉花還浸有漲價;我既看不出大麻為什麼在過去會漲價,也看不出棉花為什麼在將來會漲價;但是大麻既然已經漲價,棉花大概也會跟著漲價的,因此我要買進棉花。”
那些不熟悉商情的人,也許慣於把商人和資本家看成是頭腦冷靜、動作謹慎的人物,因此對於上麵經常使大量資金在那樣的推理下冒著那樣大的風險的說法,也許認為過於誇張了妄想對判斷力的影響。要證實我們的見解,最好的辦法是引用圖克(Tooke)先生的說詞。圖克先生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博學的商人,當他寫作的時候,為了他自己業務的安全,對於他所描寫的那類現象不得不密切注意。這裏所征引的,采自他敘述1825年初物價暴漲情況的那一段。他說,“按照成例,每逢年底,商人和代理人應備通函分送給他們的往來客戶和東家,說明現有存貨情況和下一期供銷情況的展望,並加以推斷。根據這些通函所述,於1824年底,某些主要商品的存量比上年底有所降低。由此可以得出相當合理的結論,這類商品的一年消費量超過了一年供給量,其價格應當上升;就棉花和絲的情況說,這時還有可靠情報,由於歉收或其他原因,此後供量勢必降低。這樣,供應減少的預期就和實際存量的不足結合在一起,助長了投機風氣。首先發生這種情況的是這樣一類商品,這些商品由於共消費率超過了供給的平均率,出於正當的商業上的理由,其價格應當、而且有必要酌予提高。不過,為增加供給或減少消費而不得不使價格上漲的程度,在上述多數情況下是很有限的。
“但是投機一旦發動風後,任一物品的價格上漲不但會遠遠超過實際需要上漲的程度,而且會間接促使其他商品上漲。
“因此,物價的漲勢一經推動,每個投機者就相繼地嚐到了甜頭,或者是看來有希望可以獲利,這時價格每提升一步就出現了新的誘力,就會招致新的買主。這些買主並不隻是些熟悉商情的人們,有許多人會受到引誘,離開他們的本行去投放資金或濫拉債務,目的是聽從其代理人的說詞,用來作為一種獲取暴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