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於自己已經作出的約定,務必要認真地加以遵守。承諾一旦作出,就必須要兌現;約定一經作出,就必須如約而行。唯有如此,才會贏得交往對象的好感與信任。在涉外交往中,真正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還有助於讓外國人確信:“我們中國人曆來說話都是算數的”。為了落實已有的約定,不僅要認真地如約而行,同時還應當盡可能地避免對已有的約定任意進行修正變動,隨心所欲地亂作解釋,或是擅自予以取消、否認。
3.萬一由於難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單方麵失約,或是有約難行,需要盡早向有關各方進行通報,如實地解釋,並且還要鄭重其事地為此事向對方致以歉意,並且主動地負擔按照規定和慣例而給對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質方麵的損失。千萬不要在碰上這種情況時得過且過,避而不談,一味推諉,企圖賴賬,甚至拒絕為此而向交往對象道歉。
總而言之,在涉外交往中,必須誠實守信,說話算數,辦事講究信譽,絕不在信譽方麵進行“形象自殘”。
五、靜觀其變原則
靜觀其變原則,其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麵對自己一時難以應付、舉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樣做才好的情況時,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盡量不要急於采取行動,尤其是不宜急於搶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說,若有可能的話,麵對這種情況時,不妨先按兵不動,然後再靜觀一下周圍人的所作所為,並與之采取一致的行動。
這麼做的話,就不至於弄巧成拙。有鑒於此,“靜觀其變”原則在很多時候也被稱為“緊跟”原則,或是“模仿”原則。
細而言之,“靜觀其變”原則具有雙重的含意。一方麵,它要求人們在難以確定如何行動才好時,應當盡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動,免得出醜露怯。另一方麵,它又要求人們在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好,而又必須采取行動時,最好先觀察其他人的正確做法,然後加以模仿,或是同當時的絕大多數在場者在行動上保持一致。那樣的話,要錯大家一道錯。大家錯了,其實不算是錯。而一個人因貿然采取行動,而做錯了事,不管怎麼講,都是出格的。
六、謙虛適當原則
中國人的待人接物,在一般情況下,講究的都是含蓄和委婉。在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評價時,中國人大都主張自謙、自貶,不提倡多作自我肯定,尤其是反對自我張揚。在這個方麵若不好自為之,就會被視之為妄自尊大,囂張放肆,不夠謙遜,不會做人。
在對外交往中,當有必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評價時,得體的做法,是要切記“過謙適當”的原則,並將付諸行動。同不了解中國國情的外國人接觸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過謙適當”原則的基本含意是:在國際交往中涉及自我評價時,雖然不應該自吹自擂,自我標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絕對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貶低,自輕自賤,過度地對外國人進行謙虛、客套。如果確有必要,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於並且善於對自己進行正麵的評價或肯定。
在對外交往中,特別是在麵臨如下情況時,務必要將“過謙適當”原則付諸行動。要敢於並且善於充分地從正麵肯定自己,而切勿隨意過分地否定自己、貶低自己。
1.在涉外交往中,當需要進行自我介紹,或者對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服務、產品、技術、能力、特長進行介紹時,要敢於並且善於實話實說。不敢肯定自己,不會宣傳自己,往往會使自己坐失良機。
2.當自己同外國友人進行交往應酬時,一旦涉及自己正在忙什麼、幹什麼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要脫口而出,說什麼自己是“瞎忙”,“混日子”,“什麼正經事都沒有幹”。那樣的話,有可能被對方看作不務正業之人。
3.當外國友人讚美自己的相貌、衣飾、手藝時,一定要記住落落大方地道上一聲:“謝謝!”這麼做,既表現了自己的自信和見過世麵,也是為了接納對方。此時此刻,沒有必要因此而羞羞答答,也不必假客氣。
4.當外國友人稱道自己的工作、技術或服務時,同樣要大大方方予以認可。千萬不要小裏小氣,一再極力對此進行不必要的否認。
5.當有必要向外國友人贈送禮品時,既要說明其寓意、特點與用途,也要說明它是為對方精心選擇的。不要畫蛇添足地說什麼:“這件禮品不像樣子”,“實在拿不出手”,“沒來得及認真挑選”,“這是自家用不了的”,這種過謙的說法,無疑會大大地減低禮品的分量。
6.當自己身為東道主,設宴款待外國友人之時,應當在介紹席上菜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說明:“這是本地最有特色的菜”,“這是這家菜館燒得最拿手的菜”,“這是我們為你特意精心準備的菜”。隻有如此,才會令對方感到倍受我方的重視。
七、入鄉隨俗原則
“入鄉隨俗”,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之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對象,首先就必須尊重對方所獨有的風俗習慣。在前往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工作、學習、參觀、訪問、旅遊的時候,尤其要對當地所特有的風俗習慣,加以認真的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