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論,在國際交往中,下列八個方麵的私人問題,均被海外人士視為個人隱私問題。
1.年齡。在國外,人們普遍將自己的實際年齡當作“核心機密”,輕易不會告之於人。這主要是因為,外國人一般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而對於“老”字則諱莫如深。中國人聽起來非常順耳的“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這一類尊稱,在外國人聽起來卻有如詛咒謾罵一般。尤其女士,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實際年齡。所以在國外,有這麼一種說法:一位真正的紳士,應當永遠“記住女士的生日,忘卻女士的年齡”。
2.收入。在國際社會裏,人們普遍認為:任何一個人的實際收入,均與其個人能力和實際地位直接存在著因果關係。所以,個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國人看作自己的臉麵,十分忌諱他人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打聽。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個人經濟狀況的問題,例如,納稅數額、銀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麵積、汽車型號、服飾品牌、娛樂方式、度假地點,等等,因與個人收入相關,都不宜提及。
3.健康。在中國人相遇後彼此打招呼時,大家經常會相互問候對方:“身體好嗎?”要是確知交往對象身體曾經一度欠安,那麼為了表示對對方的關心,與其見麵時,人們往往還會熱心而關切地詢問對方:“病好了沒有?”如果彼此雙方關係密切的話,則通常還會直接向對方打探:“吃過一些什麼藥”、“怎麼治療的”,或是向對方推薦名醫、偏方。可是在國外,人們在閑聊時一般都是“諱疾忌醫”,非常反感其他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關注過多,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每個人的身體健康都被看作是他的重要的“資本”。
4.婚姻。中國人的習慣,是對於親友、晚輩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時時牽掛在心,但是絕大多數外國人卻對此不以為然。比如“有沒有戀人”、“兩個人怎麼結識的”、“跟戀人相處多久了”、“結了婚沒有”、“夫妻關係怎麼樣”、“婆媳關係如何”、“有沒有孩子”等話題,很讓人難堪。在一些國家裏,跟異性談論此類問題,極有可能被對方視為無聊之至,甚至還會因此被對方控告為“性騷擾”,從而吃上官司。
5.經曆。初次會麵時,中國人之間往往喜歡打聽一下交往對象“是哪裏的人”、“哪一所學校畢業的”、“以前幹過什麼”。總之,是想了解一下對方的“出處”,打探一下對方的“背景”,摸一摸對方的“老底”。然而外國人卻大都將這些內容看作是“商業秘密”,並且堅決主張“英雄莫問出處”,反對詢問交往對象的既往經曆,隨隨便便地擅自查對方的“戶口”。
6.住址。在中國人的人際交往之中,大家對於自家的住址通常是不保密的。對於自己的家庭住址、私宅電話號碼等等,人們一般都會有問必答,甚至於還會主動地告訴別人。而在國外,通行的做法卻恰好與我國相反。外國人大都視自己的私人居所為私生活領地,非常忌諱別人無端幹擾其寧靜。在一般情況下,除非知己和至交,他們一般都不大可能邀請外人前往其居所作客。為此,他們都不喜歡輕易地將個人住址、住宅電話號碼等純私人資訊“泄密”。在他們常用的名片上,此項內容也難得一見。
7.所忙何事。在我國,熟人見麵之際,免不了要相互詢問一下對方:“忙什麼呢”、“怎麼好久沒見到你”。但是,外國人對於這一類的問題卻極為忌諱,認為向別人探聽與此相關的問題的人,不是好奇心過盛,不懂得尊重別人,就是別有用心,或者具有天生的“窺視欲”。
8.信仰政見。在國際交往中,由於人們所處國度的社會製度、政治體係和意識形態多有不同,所以要真正實現交往的順利、合作的成功,就必須不以社會製度劃線,拋棄政治見解的不同,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處處以友誼為重,以信任為重。如果動不動就對交往對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見解品頭論足,甚至橫加責難、非議,或是將自己的觀點、見解強加於人,都是對交往對象不友好、不尊重的表現。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對此避而不談。
上述八個方麵的問題,都屬於個人隱私問題。要尊重外國友人的個人隱私權,首先就必須自覺地避免在與對方交談時,主動涉及這八個方麵的問題。
四、信守約定原則
作為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所謂“信守約定”的原則,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國際交往之中,都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說話務必要算數,許諾一定要兌現,約會必須要如約而至。在一切有關時間方麵的正式約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約定”,對一般人而言,須在下列三個方麵身體力行,嚴格地要求自己。
1.在人際交往中,許諾必須謹慎。不管是答應交往對象所提出的要求,還是自己主動向對方提出建議,或者是向對方許願。都一定要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一切從自己的實際能力以及客觀可能性出發,切勿草率從事,頭腦一熱,便承諾“滿天飛”。即使對於必須作出的承諾或約定,也必須慎之又慎。對其一定要字斟句酌,考慮周全,既不要含糊不清,模棱兩可,也不要大而化之,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