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外事交往禮儀(1)(1 / 3)

外事活動的禮儀原則

外事活動中有很多禮儀要求,而且有幾個最為重要的原則,涉外工作人員必須了解。

一、求同存異原則

世界各國的禮儀與習俗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性的。在涉外交往中,對於類似的差異性,尤其是我國與交往對象所在國之間的禮儀與習俗的差異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評判是非、鑒定優劣,遵守求同存異原則。

簡而言之,“求同”,就是要遵守有關禮儀的國際慣例,要重視禮儀的“共性”。“存異”,則是要求對他國的禮俗不可一概否定,不可完全忽略禮儀的“個性”,並且要在必要的時候,對交往對象所在國的禮儀與習俗有所了解,並表示尊重。

從宏觀上來看,禮儀的“共性”寓於禮儀的“個性”之中。禮儀的“個性”是禮儀的“共性”存在的基礎,沒有前者,便不存在後者。另外一方麵,禮儀的“共性”不但來自禮儀的“個性”,而且也是對其所進行的概括與升華,所以其適用範圍顯然更為廣闊。就這一點來講,在涉外交往中,在禮儀上“求同”,遵守禮儀的“共性”,也就是在禮儀的應用上“遵守慣例”,是更為重要的。

比如,在世界各國,人們往往使用不同的見麵禮節。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有中國人的拱手禮,日本人的鞠躬禮,韓國人的跪拜禮,泰國人的合十禮,阿拉伯人的按胸禮,以及歐美人的吻麵禮、吻手禮和擁抱禮。它們各有其講究,都屬於禮儀的“個性”。與此同時,握手作為見麵禮節,則可以說是通行於世界各國的。與任何國家的人士打交道,以握手這一“共性”禮儀作為見麵禮節,都是適用的。所以在涉外交往中采用握手禮,就是“遵守慣例”。

一般而言,在國際交往中應用禮儀時“遵守慣例”,其實就是要求人們遵守涉外禮儀。與各國的國別禮儀所不同的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內容,就是有關禮儀的國際慣例。

二、愛護環境原則

作為涉外禮儀的主要原則之一,“愛護環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裏,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自覺地加以愛惜和保護。“愛護環境”,嚴格地講,乃屬社會公德的範疇。因此,它是不會因國別不同而有所區別的。在國際交往中,能否以實際行動“愛護環境”,已被視為一個人有沒有教養、講不講社會公德的重要標誌之一。

實際生活中,在國際交往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有兩點:

1.要明白,光有“愛護環境”的意識還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有實際行動。要真真切切地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2.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在“愛護環境”的具體問題上要好自為之,嚴於自律。要對細節多加注意,切勿因個人的不拘小節而引起非議。

具體而言,在涉外交往中特別需要在“愛護環境”方麵注意的細節問題,又可分為下列八個方麵:

1.不可毀損自然環境。不論是為了發展經濟還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都不可毀損自然環境。諸如亂采礦藏、亂伐森林、浪費或破壞水資源、隨意汙染空氣等等。

2.不可損壞公物。一切公物,即公有、公用處所之中為大眾所提供服務的一切公共設施,亦屬人類公共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人,對於公物都要自覺愛惜,自覺維護。對於任何公物,都不可竊為己有,也不應獨占或私用。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公共場所亂塗、亂抹、亂刻、亂畫,不要攀緣樹木和公共建築物,不要偷折偷采樹枝、花卉,不要對公用的桌椅、電話等進行惡意破壞。

3.不可虐待動物。在國外,動物的地位往往是至高至尊的。能否積極保護動物,反對虐待動物,甚至直接與一個人的道德水準的高低掛了鉤。

4.不可任意製造噪聲。在現代生活中,噪音汙染對於環境也是一種破壞。所以要切記,與人交談時一定要輕聲細語,在公共場合切勿大聲喧嘩,切勿在不適當的地方勁歌狂舞。尤為重要的是,在一切公共場合,都要注意不使自己所用的手機、呼機狂叫不止。

5.不可到處隨意吸煙。在公共場所吸煙,對於其他不吸煙者是極不尊重的。在涉外交往中,除了在禁止吸煙之處不得吸煙外,在一切其他的公共場所盡量也不要吸煙。還須切記,向外賓敬煙,不僅毫無必要,而且還是失禮的。

6.不可隨地吐痰。將痰吐在痰盂裏,或吐在紙巾之中,然後再拋在垃圾桶裏。

7.不可亂扔亂丟廢棄物品。有必要對廢棄物品進行處置時,一般不要自行焚毀,更不要隨手亂丟、亂扔。

8.不可亂堆亂掛私人物品。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對於環境衛生要自覺予以維護。在公用的樓梯、走道、門廳等處,切勿任意亂堆、亂放私物或垃圾。在臨近的陽台、窗口,亦不可隨便晾曬衣物,或是胡亂置放私物。

三、尊重隱私原則

個人隱私,指的就是一個人出於個人尊嚴和其他某些方麵的考慮,因而不願意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國際交往中,人們普遍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並且將尊重個人隱私與否,視作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麵有沒有教養,能不能尊重和體諒交往對象的重要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