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人生,是樂趣無窮的。所以,學會和善於運用幽默,會令我們的社交生活更為豐富和快樂。
恩格斯曾經說過:“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的優越感的表現。”由於幽默能表事理於機智,寓深刻於輕鬆,給周圍的人以歡笑和愉快,所以,幽默亦可以演禮。
有一次,陳毅同誌在一個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西方記者向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最近,中國打下了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請問,你們用的是什麼武器?是不是導彈?”對這樣一個涉及我國國防機密的問題,陳老總沒有用“無可奉告”頂回去,而是風趣地舉起雙手在空中做了一個向上捅的動作,以俏皮的口吻說:“記者先生,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呀!”與會記者為陳老總的機智、幽默所折服,報之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魯迅先生講話生動幽默,和他交談,常常給人以一種春風拂麵之感。有一回,幾個朋友和他談起國民黨的一個地方官僚下令禁止男女同在一個學校上學,同在一個遊泳池裏遊泳的事,魯迅先生說:“同學同泳,皮肉偶爾相碰,有男女大防,不過禁止之後,男女還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間,一同呼吸著天地中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呼出來,被另一個女人的鼻孔吸進去了,淆亂乾坤,實在比皮肉相碰還要壞。要徹底劃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麵具,既禁止空氣流通,又防止拋頭露麵。這樣,每個人都是……喏!喏!”魯迅先生邊說邊站起來,模擬戴著防毒麵具走路的樣子來。朋友們笑得前仰後合。
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既不是毫無意義的,也不是沒有分寸的,耍嘴皮,幽默要在入情入理之中,引人發笑,給人啟迪,就需要一定的素質和修養。
從幽默的功效來說,其形式有多種。既有愉悅式幽默,哲理式幽默,還有解嘲式幽默,譏諷式幽默,為了達到幽默的禮儀效果,對同誌朋友宜多用愉悅式幽默和哲理性幽默;對待自我,對待友人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運用解嘲式幽默;對待敵人、惡人則要用諷刺性幽默,以便在用幽默譏諷,鞭撻對方的同時,給周圍的同事、朋友以愉快。
幽默的使用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是對於長輩,女性,初次相識的人,幽默一定要慎用。同時,幽默要注意“度”,一旦過了頭,就可能被對方誤解為取笑與譏諷,即不僅不能演禮,而且簡直就是無禮了。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也擅長幽默,一次,一位百萬富翁在他麵前炫耀自己剛裝的一隻假眼:“你猜得著嗎?我哪隻眼睛是假的。”馬克?吐溫準確地指著他的左眼說:“這隻是假的。”百萬富翁非常驚訝,說:“你怎麼知道,根據是什麼?”馬克?吐溫說:“因為我看到,隻有這隻眼睛才有一點點仁慈。”
九、善用情感
德國哲人黑格爾曾經說過;“同樣一句話,從不同人嘴裏說出來,具有不同的含義。”其實,同一句話,即使是從同一個人嘴裏說出來,也可能因為音幅、音調、音色、音質不同,麵部表情有異,而帶有不同的含義,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所以,要在說話中全麵表現友好,除了說話內容以外,還要控製聲調、表情等因素;除了有聲語言外,還要借助無聲語言。例如,說“請”字時,語調要先低後高,帶有起伏不穩的拖腔,跟著下垂,臉往上支,就給人以酸溜溜的感覺;這樣的“請”,多半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或者是要譏諷對方的時候而說的。如果說話語調短促有力,表情緊張,兩眼直視,則給人以命令的印象;這樣的“請”,大多是在上級對下級或者是要顯示居高臨下的地位時說出來的。隻有在說話時語調平穩,音幅適中,音質柔和飽滿,表情輕鬆自然,麵帶微笑,才給人以客氣、禮貌的感覺。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爾培特,曾經通過研究,給友好的談話下了一個定義,立了一個公式,他認為;“談話的友好=7%的說話內容+38%的聲調+55%的表情”。通過他的這一公式,我們不難看出,談話中的副語言,以及表情的重要性。意大利著名的悲劇家羅西有一次應邀為外賓表演,他在台上用意大利語念起一段台詞,盡管外賓聽不懂他念的是什麼內容,但卻為他那滿臉辛酸,淒涼、悲愴的語音、聲調、表情所感染,大家禁不住淚如泉湧。當羅西表演結束後,翻譯解釋說,剛才羅西念的根本不是什麼台詞,而是大家麵前桌子上的菜單!
在社會交往場合,有的人總是力圖用語言來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的語音、語調、語速、姿勢、表情、動作等等這些無聲的東西又將他們的真實心態暴露無遺,甚至即使他們的嘴保持緘默,他們的眼睛也往往會多嘴多舌。
當然對於一個訓練有素的人來說,聲調表情等是可以自己控製的,他們可以用此來調控自己的外在表現,給人以假象。對於這種情況,公關人員應多加注意,綜合觀察,綜合分析,去偽存真,由表及裏。
即使是普通的人,聲音、語調等東西也有可塑性和小穩定性。也需要多加思考,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例如:說話速度很快,可能是因為緊張,也可能是因為精力充沛;說話速度緩慢,可能是因為老成,也可能是沒有興致,或者力不從心,說話音量大,可能是身體好,中氣足,也可能是因為激動,憤怒;說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可能是因為缺乏自信,也可能是因為言不由衷;說話痛痛快快,可能是因為坦誠真實,也可能是在毫無根據地胡編亂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