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會經濟(2 / 3)

由於飲食結構的變化,村民普遍使用高壓鍋,全村共計47個。使用土陶茶壺、火盆的人越來越少,而鋁鍋、鋁茶壺、熱水瓶等已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具,以熱水瓶為例,民主改革以後村裏開始有2隻,公社時期增加到30隻,現在已達221隻,戶均5·14隻。全村共有新式鐵皮爐83個,太陽灶23台,已經完全取代了原來叫“砸拉”的小鐵爐,目前正在逐漸取代土灶。照明早已使用電燈,即使在無電的時候,有21家已使用汽燈,大多數家庭使用蠟燭和煤油燈,夜裏外出除家家必備的電筒外,使用各式充電蓄能燈成為新的時尚。現代工業製品不僅方便了農民的日常生活,也引起了居家生活方式的變革。

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檔耐用消費品也快速進入了班覺倫布村農民家庭。問卷統計表明,截止1995年全村共有24台收錄機、16台收音機、15台縫紉機、55輛自行車、49隻各類手表、7個大座鍾,還有9台彩色電視機和4台黑白電視機,如今西藏農民也能像城裏人一樣,坐在家裏就能了解全國以至世界的情況。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屋脊”的西藏的象征,我們從生活在那塊地球最高處的二百多萬人口中,選擇了班覺倫布村人作為代表,用定量研究數據準確敘述了西藏農民不平凡的五十年的經曆。從這個藏南的小村莊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西藏無數個鄉村在半個世紀裏,所走過的共同道路,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這滴水珠就足以讓人感受到西藏農村的經濟長河,正如涓涓細流在越來越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下,不斷壯大滾滾向前,歡騰著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這是人類曆史上值得銘記的故事,一個數百年生活在極其野蠻落後的封建農奴製度下的人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站立了起來,用自己的雙手,打碎了束縛民族發展的枷鎖,創造了自己全新的生活。青藏高原依舊默默地屹立在世界最高處,天還是那塊天,地還是那片地,所不同的,是社會製度變了、人們的生存質量和生活風貌變了。這變化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歸結於社會製度的變革。在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之際,我們更要為西藏人民的新生而歡呼!

那曲地區經濟生活狀況

一、藏北高原:嚴酷環境中的生存和發展

那曲地處西藏自治區的北部,位於東經八十四度五十五分至九十五度五分、北緯二十九度五十五分至三十六度三十分之間。東鄰昌都地區,西靠阿裏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等地市,北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環繞著這片總麵積達四十五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人們稱之為羌塘,即北部平原的意思。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穀地帶,多高山峽穀,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海拔高度在3500-4500之間,氣候好於中西部。

那曲地區屬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幹燥,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攝氏-0.9至-3.3度,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間,是幹旱的刮風期,這期間氣候幹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五至九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占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這時的草原一片青綠,萬物茂盛,人歡畜旺。

那曲鎮是地委、行署所在地,位於東經九十二度三分,北緯三十一度二十七分,是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貿易的中心,也是全地區畜產品、礦產品以及農林副產品的集散地。青藏(西寧至拉薩)、黑昌(那曲至昌都)、安獅(安多至獅泉河)公路縱橫其間,是藏北連接區內外的交通樞紐,全地區各縣(區)和鄉鎮基本都通公路,形成初步完整的交通網絡。那曲地區下轄那曲、安多、聶榮、比如、嘉黎、巴青、索縣、班戈、申紮、尼瑪等十個縣,一個雙湖特別行政區,共145個鄉、2個鎮、2個居民委員會,1527個村民委員會,截止1997年底,全地區總人口為343490人,藏族占總人口的98%以上,也生活著少量的漢族及其他民族。

在1959年以前,羌塘草原隻有居民20250戶10多萬人。除了少數是部落頭人外,絕大多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的奴隸或差民、謝巴(租放牧主牲畜的牧民)、傭人等,當時全地區的牲畜總數約為249萬頭(隻、匹),絕大多數牲畜、土地歸牧主、寺院、農奴主所有。廣大農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支不完的差稅、徭役、高利貸、不平等商品交換等奴疫和剝削之下。加上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雙重約束,人民生活十分艱難,原始的農牧業在頻繁的自然災害麵前,重複著亙古難變的簡單再生產,人們所能乞求的隻有渺茫的神靈佑助。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飽受苦難的藏北人民才開始有了喘息的機會,民主改革勝利後,萬裏羌塘一片生機,那曲四十五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日益繁榮昌盛,農牧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那曲地區有草場麵積5.1億畝,已利用3.2億畝,農田8.06萬畝,林地331.4萬畝。畜牧業是全地區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主要牲畜有犛牛、馬、綿羊、山羊。1984年牧農區實行“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和“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以後,極大地調動了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改善生產條件,在七十年代用石塊等圍圈草場的基礎上,八十年代以來,采取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投資的辦法,建立起網圍欄草場計353.48萬畝,新開辟家庭人工飼養基地7萬畝,興建牲畜保暖圈棚220萬平方米,建立防、抗災物資貯備點26座。多數鄉設有獸防站,村有獸防組,獸防人員遍布全牧區,畜產品基地建設正在起步,綜合開發項目正在抓緊進行,科技興牧,科技興農方興未艾。1995年底,全地區牲畜存欄達到742.72萬頭(隻、匹),比1965年增長28.5%。畜產品的產量和商品率也不斷增加,牧業總產值已達3.54億元,比1965年增長5.2倍。隨著生產的發展,牧農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95年牧農民人均收入達952.99元,比1965年的89元,增加了十倍還多。據1997年的最新統計,那曲地區的畜產品的產量,肉類達31874.91噸,奶類28771.37噸,絨毛3204.22噸,皮張145萬張,牧農業綜合商品率達52.20%。那曲的種植業分布在東部的比如、索縣、巴青、嘉黎四縣以及西部尼瑪縣的小氣候內,主要種植青稞、冬小麥、豌豆、油菜、青飼料等農作物,糧食總產量在1997年達到3968噸。1997年牧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1133.97元。

二、1996:打響扶貧攻堅戰

由於曆史和自然的原因,那曲地區的人民群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也有一部分人長期未解決貧窮問題。從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開始,黨和政府以“救濟”形式的扶貧工作就一直沒有停止。1959年民主改革以後,救濟的規模和數量都不斷增大。特別是在自然災害極其頻繁的藏北高原,每遇災情,黨和政府總是全力以赴,“絕不能凍死餓死一個人”,成為當地各級黨政機關長期以來必須遵循的準則和行動。從糧食、衣物、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帳篷、建房材料、送醫送藥等各個方麵救濟幫扶貧困人口;全地區有1037戶孤寡老人享受“五保戶”待遇;在那曲鎮等有條件的地方,政府還投資興建了養老院、少年宮、托兒所、殘疾人基金會等社會福利事業,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1994年初,國務院製定並頒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提出“在本世紀的最後七年內解決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以江澤民為首的黨中央“絕不把貧困帶入21世紀”的決心,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的反貧困的信心。那曲也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扶貧攻堅熱潮,扶貧工作邁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1996年4月,那曲地區根據自治區的統一貧困標準,逐級建立卡片全麵進行摸底調查,確定全地區共有貧困戶16441戶,貧困人口96212人,占全地區總戶數的29.7%和總人口的31.81%。其中兩個國定貧困縣索縣、嘉黎和一個區定貧困縣比如的貧困戶6469戶40335人,占全地區貧困戶的39.4%和貧困人口的41.9%。還有兩個“給實不掛名”的貧困縣巴青、聶榮。

針對那曲地區各方麵的基礎條件差、扶貧任務重的實際情況,那曲地委行署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將其視為發展那曲經濟推動社會全麵進步的重點來抓。成立了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由一名副書記和一名副專員專門抓扶貧工作,並成立了地區扶貧開發辦公室,建立健全縣、鄉二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和扶貧開發辦公室。明確規定由地縣鄉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親自掛帥出征。將扶貧開發工作當作一項特殊的政治任務對待,抽調精兵強將做好這一工作。為使扶貧項目實施和經費管理做到合理並切實有效,地區行署製定了《那曲地區扶貧開發項目管理試行辦法》,規定了項目提出、建議、可行性研究、申請到實施、驗收的一係列政策,基本克服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為防止扶貧經費的挪用、占用和損失浪費,在項目實施上實行合同責任狀和目標責任製。堅持以解決群眾溫飽為主要目標,狠抓牧農業基礎設施和牲畜溫飽工程建設,增強防抗災能力,確保穩定脫貧和穩定生產,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大搞多種經營和副業生產,堅持區域脫貧與重點脫貧相結合,牧農林副漁相結合的指導方針,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克服一哄而起、不切當地實際盲目上項目的作法,使扶貧工作逐步進入係統合理、進展有序,正規化、製度化、規模化的管理軌道。

第二,堅持開發扶貧、科技扶貧、計劃生育扶貧等綜合扶貧辦法,在國家扶持的基礎上走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的道路。那曲地區五個貧困縣索縣、嘉黎、比如、巴青、聶榮的主要貧困原因,除社會發育程度低、科教文衛及思想觀念落後、自然資源匱乏外,更主要的是自然生態環境惡劣,牧農業主體產業基本建設差,管理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受宗教迷信影響嚴重,導致牧農業和當地群眾生活長期徘徊,呈惡性循環的態勢,幾十年來一直是那曲地區的老大難問題。五個貧困縣的脫貧發展,直接影響全地區社會經濟的全局。那曲地委行署製定了扶貧開發“三步曲”的基本思路,第一步先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的溫飽問題,第二步解決富裕問題,第三步引導牧農民奔小康。要解決吃飽穿暖問題,首先要確保貧困地區牧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在扶貧工作中將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項目建設的重點,推廣草場網圍欄,建立集體和家庭人工草場,加強牲畜疫病防治,合理調配畜群畜種結構,興修農田草原水利設施,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科學種田,加強中低產田改造。一年中五個貧困縣共建設抗災網圍欄草場12萬畝,人工種草1.3萬畝,引進良種1400畝,改造中低產田5000畝,修築易災地區鄉村道路800餘公裏,培訓基層農牧技術人員268人次,新修牲畜圈棚1940平方米。

針對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遏止人口激增帶來的負麵影響,將計劃生育工作作為扶貧的重要內容來抓,大力宣傳健康文明和優生優育的生活方式,嚴格控製人口的盲目增長。經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一年中僅3個國定區定貧困縣共做絕育手術11例,節育手術1760例,有4284人口服避孕藥,總計6144人采取了種類避孕措施,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

第三,堅持以種養業為基礎,努力發展多種經營和農牧林產品加工業,增強綜合開發效益。盡管在1996年各縣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雪災影響,給牧業生產帶來較為嚴重的損失,但五個貧困縣基本都采取了牧業損失副業補的自救措施,在抓好恢複生產的同時,動員組織群眾積極開挖蟲草和其他中藥材,參與以工代振項目建設。雖然當年牧農業生產因受災害影響產量下降,但群眾收入不減。各地積極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采用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吸引區內外企業聯合辦廠,提高增值能力。索縣和遼寧大連市聯合組建了梅邦蟲草公司,嘉黎與自治區經貿廳聯辦牛絨精加工廠、巴青縣組建蟲草精加工廠及蟲草青稞補酒廠。此外,還興辦了兩個木器工廠、兩個扶貧招待所、一個汽車修理點。

第四,動員全社會力量開展聲勢浩大的扶貧工作。自治區人行、農行、農牧廳、水利局等部門對口支援那曲扶貧,加強了貧困縣的道路、橋梁、電站和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自治區援藏基金會為巴青、聶榮兩個貧困縣援助資金95.7萬元,在五個鄉網欄草場4800畝,興修牲畜保暖棚圈2720平方米,為200戶牲畜死絕戶扶持犛牛400頭。地直機關和駐地武警、解放軍捐款195萬元,地區團委組織獻愛心扶貧捐款250萬元,建立青年扶貧點9個計135戶643人。全地區舉辦扶貧技術培訓班1次培訓32人;扶貧掃盲2300人。全區婦聯係統開展的扶貧掃盲活動,有3120人參加掃盲,有2180人脫盲。

第五,加大扶貧投資力度,提高投資效益。據統計1996年五個貧困縣扶貧開發總投入達7004.6萬元,其中以工代賑資金1064萬元、援藏基金77.6萬元、地區各種捐款345萬元、信貸扶貧和奔小康貸款5518萬元。為扶貧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金保障。在信貸扶貧資金使用上,由農行係統統一資金管理,項目由地區扶貧領導小組統一確定,重點用在農牧業基本建設和扶貧生產上。采取行長目標責任製,地縣鄉層層承包,簽訂責任狀。1996年共投入信貸扶貧款1300萬元,建立扶貧點100個,扶持貧困戶697戶3346人;投入奔小康貸款2218萬元,實現利潤105萬多元。

在那曲地委行署的有力領導下,經過上下齊心協力的努力,1996年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有2558戶14611人脫貧,占總貧困戶數的39.5%、貧困人口的36.2%,脫貧率達36%以上。其他脫貧對象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特別是國定、區定的三個重點扶貧縣的農牧業生產基礎建設和防抗災能力明顯增強。

三、1997:扶貧攻堅初見成效

1997年以後,那曲扶貧工作進入規範化和規模化的階段,形成上下一心齊抓共管,扶貧工作麵貌一新,被地區扶貧開發辦公室看作是“曆史以來資金投入最大,領導最重視,措施最得力的一年”。

首先,各級職能部門加強了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和支持程度,由地委、行署主要領導掛帥,地直職能部門23人組成新的地區扶貧領導小組。各縣也相應調整充實了扶貧領導機構。五個貧困縣成立了專門的扶貧辦公室,六個麵上的縣也把扶貧工作掛靠在畜牧局、民政局,做到了層層有人具體管。在鄉村一級,結合基層政權建設,整頓渙散班子,調配得力幹部,完善和加強了基層的扶貧領導工作。實行黨政、人大、政協幾大班子一把手包片,縣級幹部包鄉,鄉幹部包村,村幹部包戶,地縣直屬部門定點掛勾,不脫貧不脫勾,黨政一把手扶貧工作責任製。從地、縣、鄉一級抓一級,建立層層責任製,並層層簽訂合同細化量化各項任務,把扶貧工作與幹部考核緊密結合起來,基本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使扶貧工作進入製度化、規範化、責任製管理的軌道。相繼製定了《那曲地區扶貧開發目標管理試行辦法》、《那曲地區2000年扶貧開發規劃》、《那曲地區扶貧開發驗收標準》。各縣鄉結合當地實際相應製定了各具特色的管理製度和責任製,如索縣從幹部工資中提留一定的比例,作為扶貧工作的保證金,促使幹部真抓實幹,為扶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其次,確立了扶貧工作的指導方針,解放思想,理清思路,理順關係,宣傳和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扶貧攻堅,以牧農業為基礎,以基本解決群眾的衣食住問題和增加收入為出發點,堅持開發扶貧和綜合治貧。製定了全地區統一的脫貧目標,將任務層層分解細化到各縣鄉村,計劃97年脫貧38655人,98年脫貧35343人,99年脫貧19777人。同時加大了宣傳力度,注重扶貧先扶誌,治貧先治愚,破除等、靠、要思想。利用各種宣傳媒介,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樹立典型,在97年下發材料80多種1000多份,新聞報道十多篇。推廣了“借蓄生財”、防止超前消費、由黨員幹部幫貧困戶當家理財等先進經驗。

第三,狠抓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人畜飲水、鄉村道路建設、定居工程建設。97年全地區批準立項實施的扶貧開發基礎建設項目22個,總投資1.2億多元,其中無償資金2233多萬元(國定、區定三縣無償資金1422萬元,麵上縣民政扶貧資金379萬元,交通扶貧資金430多萬元),勞務投入4285萬元,信貸扶貧5465萬元,群眾集資39.9萬元,部門投入200萬元。22個項目中,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16個,麵上4個縣6個。一年中共建設圍欄265.8665萬米(合3165多萬畝),其中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畜均新增圍欄0.4畝,受益82個鄉、18個村、980戶9472人;畜棚圈建設23.6875萬平方米,其中三個國定區定縣129075平方米,畜均新增棚圈0.15平方米,受益154個鄉,72個村,3314戶19740人。建設貧困戶定居住房1078間,計37780平方米,其中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1050間,計3636平方米,受益26個鄉,263個村,1056戶6140人。人畜飲水工程打井33眼,引水渠4公裏,其中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21眼,引水渠4公裏,受益12個鄉,30個村,1395戶7755人。中低產田改造7284畝,其中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5000畝,受益12個鄉,141個村,3982戶28249人;開墾荒地2000畝,均在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受益12個鄉,141個村,331戶2196人。新修維修鄉村道路200公裏,騾馬驛道265公裏,橋梁53座,受益19個鄉128個村,4101戶24931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畜水池19個,引水渠道11公裏,草籽基地1000畝,飼草飼料基地建設177·8畝,受益19個鄉,284個村,792戶3729人。這些項目的建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使全區扶貧工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抗禦年底的特大雪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