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會經濟
解放後西藏農民經濟生活狀況
1951年5月的《十七條協議》,使西藏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同年10月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但西藏的封建農奴製社會性質並未因此而改變,兩種製度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較量。1959年3月西藏的封建農奴主終於挑起叛亂,自掘墳墓,隨著平叛的勝利,民主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地在西藏城鄉開展起來,西藏延續數百年的封建農奴製壽終正寢,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標誌著人民政權的最終確立,隨之而來的人民公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使西藏也卷入一場大混亂。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西藏的形勢也和全國的其他地區一樣,呈現出改革開放、萬象更新的景象,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會麵貌煥然一新。
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西藏從封建農奴製社會飛躍到社會主義社會,方方麵麵發生了質的變化,但這種變化究竟有多大,又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一直缺乏細膩準確的描繪。有感於此,筆者先後於1995年和1997年,兩次到後藏的班覺倫布村進行社會調查,特別是在1995年時課題組挨家挨戶做了問卷調查,回到北京後用計算機作了較為精確的統計分析。通過這些數據的變化,我們可以感受到西藏農村,與祖國同步前進的腳步聲。
位於江孜縣城西南麵約四公裏的江熱鄉班覺倫布村,是舊西藏有名的大貴族帕拉家族的祖業莊園所在地,也是西藏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領主莊園,為人們認識舊西藏的封建農奴製提供了寶貴的標本。帕拉家族是舊西藏有名的貴族世家,曾有五人擔任過西藏地方政府的噶倫。在西藏現代史上,帕拉三兄弟扮演了極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老大帕拉·土登為登擔任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卓尼欽莫”,即大管家;老二帕拉·紮西旺久經營莊園,也封有“仁悉”(四品俗官)頭銜;老三帕拉·多吉旺久擔任過達賴警衛團的“代本”(團長),1959年都隨達賴集團流亡國外。在民主改革以前,帕拉家族僅在後藏地區,就擁有25個農業莊園,土地1萬餘克,8個牧業莊園,牲畜7000來頭(隻),役使農奴3000人左右。當時班覺倫布村的40戶214人中,有75%的家庭和人口屬於帕拉家的朗生,也生活著舊西藏特有的差巴、堆窮以至鐵匠等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具有極大的代表性。
半個世紀過去了,帕拉莊園建築作為舊西藏封建農奴製的縮影得以完整保留,但景色依舊換了人間,班覺倫布村的人民過上了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帕拉莊園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正式對外開放,與作為藏傳佛教藝術代表的白居寺十萬佛塔、作為舊政府遺址及抗英鬥爭紀念地的宗山齊名,成為江孜以至西藏的“唯一”級的著名旅遊景點。帕拉莊園和班覺倫布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曆,是人們了解新舊西藏的生動典型。在這裏,我們利用問卷調查結果,重點研究西藏農民在半個世紀中的生活變化軌跡,這些數據向人們客觀真實地展示了西藏農村和西藏農民,在民主改革以來所發生的巨大進步。
1995年課題組在班覺倫布村所做的問卷調查,是由現有家庭的戶主和部分家庭成員,對不同曆史時期的回憶,因分家、遷徙、死亡等原因使有的家庭早已不複存在,因此不同曆史時期家庭和人口數與檔案數據會有一定出入。根據問卷統計結果,不同曆史時期的家庭和人口數為:民主改革前33戶175人,民主改革以後37戶183人,人民公社時期41戶231人,1995年調查時為43戶265人(一戶五保戶一人除外)。
由於曆史久遠記憶不清,距今越遠無效數據越多,但大致反映了各個曆史時期的基本情況,尤以現在部分較為準確,最珍貴也是最值得重視的一點,這是老百姓對自己生活的評估。需要說明的是,具體到某個數據,並不是每一戶家庭都能回憶得起,我們是在剔除無效問卷後,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班覺倫布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居民的消費水平有著巨大的差距。在民主改革以前,人們的消費水平是量少質差,種類也不豐富,主食以糌粑為主,輔之少量的麵粉,平均糧食擁有水平難以維持最基本的溫飽;作為主要副食的酥油和茶葉也少得可憐,人均年消費僅半塊磚茶和0.63公斤酥油;肉食以羊肉為主,戶均年消費不足半頭羊。班覺倫布村的低消費水平,與其在民主改革以前居民中朗生家族占多數相關,朗生連家庭經濟生活都不完整,更談不上有象樣的消費能力。
民主改革以後的社會變革,使朗生成為自耕農,生活整體水平大大提高,糧食消費水平增長了一倍,人均茶葉消費達2.58塊、酥油1.37公斤,戶均年羊肉消費也提高到半頭多。人民公社時期,農民家庭生活水平在整體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戶均有糧水平超過前兩個時期,但人均有糧略有下降,主食中開始出現大米消費;茶葉、青油的消費水平都有小幅度增長,但酥油消費有所下降,這和當時農副產品歸集體所有,農民家庭自養的奶牛缺少必要的飼草有關;年肉食消費水平下降幅度也較大,當時羊歸集體所有,主要用於剪毛,集體很少分配肉食。
改革開放以後,班覺倫布村進入黃金發展時期,農民生活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1978年以後糧食自給有餘,到八十年代初總產翻了一倍,農民開始購置家庭耐用消費品,1985年實施的“兩個長期不變”政策,使農民生活發生質的飛躍,蓋新房成為消費熱潮;此後,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等高檔耐用消費品也開始進入農民家庭;進入九十年代以後,拔掉平房修樓房,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等高檔電器進入家庭。從食物消費上看,改革開放以後人均糧食消費糌粑達123公斤,用來釀製青稞酒的還未計入,麵粉達72公斤,大米已成為普通消費品,人均一年要消費11公斤;茶葉增長到人均4.25塊、酥油9.16公斤、菜油14.4公斤;每家一年的肉食,除傳統的整羊消費提高到近5隻以外,戶均還要消費半頭多牛,在春夏非屠宰季節,零購鮮牛羊肉以及豬肉和罐頭食品也成為新的時尚,此外每家一年還要消費一百多隻雞蛋。
1995年以來,擴大樓房和豪華裝修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當年全村已有23家住上了樓房。這些藏式新房,石砌牆基,土石築牆,木頭作柱架梁,再鋪掾木覆蓋泥土,構造結實且冬暖夏涼。上層住人,下層做倉庫、關牲畜,既美觀又實用;住平房的人家則在外院另建牛圈馬棚。住人房屋向陽麵均建有落地玻璃窗戶,采光極佳。部分富裕家庭房屋裝修華麗,彩柱雕梁地板,牆壁刷以塗料或繪上圖畫,庭院整潔花木茂盛。
班覺倫布村住房和牲畜圈棚變化表
項目 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公社時期 民主改革以後 民主改革以前
住房麵積(柱) 398 138 90 57
牲畜圈棚(柱) 81 19 7 7
問卷統計表明,民主改革前村民住房麵積為57柱,人均約合4·885平方米;民主改革以後增加到90柱,約合人均7·377平方米;人民公社時期提高到138柱,人均達到8·961平方米;改革開放以後一躍上升到398柱,人均為22·443平方米。如今“朗生”們的住房,正趕超著昔日的領主莊園,形成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在1995年前的兩三年內,全村就有二十家蓋樓房,平均各家花費二萬元人民幣,還有7家搞室內裝修,平均每家花費四千元左右。同樣,在民主改革前後,全村牲畜圈舍隻有7柱麵積,人民公社時期小有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牲畜圈舍已增長到81柱,其建築質量也不能同日而語。此外,有23家居民還在內院支有夏季避暑納涼的專用布帳篷,夏季全家大人小孩在此一邊聊天,一邊做手工活計,其樂融融。
經濟的發展,首先表現在生產力的進步上,且不說科學技術的提高和普及,農民生產中必備的生產工具的變化,就充分體現了這點,縱向比較班覺倫布村各個曆史時期的生產工具,就可以看出其變化的軌跡。
班覺倫布村生產工具比較表
項目 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公社時期 民主改革以後 民主改革以前
犁及犁架 45 1 12 5
耙 38 0 6 5
鐵鍬 135 66 28 12
鋤 94 38 13 3
鈀 75 15 14 6
鎬 65 15 12 5
篩 132 24 16 9
鐮刀 181 76 38 16
斧頭 36 4 3 2
皮毛繩 46 8 10 6
擠奶桶 39 17 10 5
紡車 39 5 5 5
織機 32 5 1 2
梳毛板 88 25 16 16
木工工具 7 1 0 0
裁縫工具 9 1 1 1
在民主改革以前,班覺倫布村隻有六戶從事農業的差巴,因而勞動工具總量不多,但就是從事農耕的差巴戶中,除大差巴家擁有較完備的農業生產工具外,普通差巴的農具也不齊全,甚至連鐵鍬、鎬、犁等常用農具也不多。民主改革以後,朗生也轉入農業生產,缺少農具一直是朗生家庭的主要困難之一,這個時期農具總量增加,但增幅不大。人民公社時期小型農具繼續增加,直到改革開放以後,班覺倫布村的所有農戶才真正擁有完整成套的農業工具。
民主改革以後,新式農業工具開始進入西藏農村,如六十年代政府著力推廣的步犁。人民公社以後化肥和其他先進農業工具更多介入當地的農業生產,公社後期和改革開放以後,畜力播種機、人力膠輪車、電動機、柴油機、榨油機、磨麵機、粉碎機、拖拉機、噴霧器、選種機等現代農業生產工具大規模進入西藏農村,用班覺倫布村農民的話說,那就是“現在幹活輕鬆多了”。大型農業機具有農戶自有自用的,一般幾戶共有合用,有的由政府管理使用,如選種機全鄉隻有兩台,是由政府無償扶持的。班覺倫布村因為是“朗生”村,在農業機械及其他方麵,受政府扶持的機會更多一些。
民主改革以前雖然大多數朗生從事手工工作,但基本沒有屬於自己的工具,也不從事家庭工副業,隻有個別差巴家庭擁有手工工具。直到公社時期這種狀態沒有什麼變化,因為人民公社體製下,也不鼓勵人們從事工副業。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有充分的精力從事工副業,而且隨著商品經濟的滲入,工副業正從家庭自給自足經濟的必要補充,悄悄向新的市場經濟的商品變化,傳統的卡墊、氆氌產品,正在變化為出售的商品,立竿見影能掙回現錢的木工、石匠、裁縫手藝,更是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推崇,年輕人學手藝外出打工在增多,相應各種工副業工具自然隨之增加。
我們在前麵已經反複談到,西藏農村的經濟結構是農牧結合,農業是西藏農民生存的基礎,而牧業則是西藏農民生存的保障,牛、羊為主的牲畜的毛皮肉奶以至糞便都對高原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農民生活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和畜牧業的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從班覺倫布村不同曆史時期的牲畜數量和構成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畜牧業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程。
班覺倫布村不同時期牲畜對照表
項目 黃牛 奶牛 綿羊 山羊 馬 騾 驢 雞
改革開放以來 177 131 369 161 73 7 1 276
人民公社時期 43 31 0 0 0 0 2 32
民主改革以後 19 16 63 22 1 0 3 18
民主改革以前 24 15 55 20 4 0 18 20
對班覺倫布村的人們來說,最重要的牲畜首推黃牛,黃牛的價值主要是在產奶打酥油上,因而黃奶牛一直占總數的大多數,其糞便構成各家的主要燃料來源。從問卷統計數據看,民主改革時期比之以前變化不大,總數上還略有下降,人民公社時期允許農民有自留畜,戶均接近一頭黃牛,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隨著人民生活的迅速提高,黃牛和相應的奶牛數量也大大增長,黃牛和奶牛分別是民主改革以前的7.38倍和8.73倍;是人民公社時期的4.12倍和4.23倍。綿山羊的發展也極其突出,改革開放以後的羊隻總數,增長幅度是民主改革前的7.07倍,是民主改革以後的6.24倍(公社時期羊歸集體所有)。
在畜力使用上,班覺倫布村普遍從以毛驢為主,轉變為以馬、騾等大畜為主,以至毛驢幾近消失,全村有畜力車51輛,許多家庭擁有大小各一輛馬車,大型和遠途運輸早已由汽車和拖拉機承擔,村內就有一台55馬力的大拖拉機。在民主改革以前隻有差巴戶養雞,養雞的目的是為了借債時方便,當時要從領主處借糧,有個習慣性規定必須給管倉庫的“卓聶”送雞蛋,現在的班覺倫布村村民,養雞是為了自己吃蛋,雞蛋主要用來做雞蛋麵條。
物質生活的進步,也反映在人們的穿著打扮上。如前所述,在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村民們所穿的衣服幾乎都是自己織造的,色調單一且大都破舊不堪。據老人們介紹,過去朗生們穿的衣服幾乎都是“馬米古則”,意為見不到衣服本身而上麵有“九層”補丁的衣服。作為一年服裝的“洛貴”(即製作服裝的衣料),莊園領主每年發給他們一卷叫“格基瑪”的最次等的氆氌。而這種氆氌按現在的標準看,根本不能做衣服,隻能做藏靴的裏襯。
今天,班覺倫布村的服飾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分家庭都自產各種檔次的氆氌,全村氆氌年產量達105卷(一卷八至十二庹不等,庹為藏族傳統計量方法,兩隻手臂伸開的長度為一庹,故約合15~22公尺),最多的一家年產四卷氆氌。氆氌是以細毛線或細紗線為經線,以毛線為緯經,在特製的織機上織出。毛線粗細共分五個檔次。第一檔為“謝瑪”,第二檔為“謝沃”,第三檔為“布如”,第四檔為“青孜”,第五檔為“格基瑪”。做藏裝要用第四檔以上。男式藏裝以黑、白氆氌為料,女式以黑色為主,領子、袖口、襟和底邊等內沿鑲上色布、綢子,顯得格外的古樸典雅。腰間係上彩色綢緞,既是腰帶,又可當作裝飾。
在穿著上,人們現在已逐漸打破了以傳統藏裝為主的穿衣模式,購買外來新式成衣和自製布衣早已成為時尚。由於藏裝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穿起來不太便於勞動,故除老人和中年婦女外,小孩和中青年平時大多愛穿簡便的新式服裝,外來漢式服裝的數量也已超過藏裝(在成本上漢裝比藏裝便宜得多),但在年節或參加慶禮時,人們一定會穿著整潔、高檔的藏裝。可見,西藏農村服裝正在走向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平日以簡便、新穎的外來服裝為主,節日以檔次較高的民族服裝為主,大多數家庭的大多數人都有幾套適合在不同季節的節日盛裝。
班覺倫布村的女性無論大小,隻要穿藏裝,一般腰前要圍一塊“幫典”(藏式圍裙),這點與拉薩地區結婚以後婦女才圍“幫典”的習俗有點差異。“幫典”的織法與氆氌相同,但經線是白的,緯經根據需要選用各色毛線,編織精密,美觀大方,色彩鮮豔。其檔次分謝瑪、謝沃、布如三種。民主改革以前隻有帕拉那樣的貴族家庭才擁有的“謝瑪”、“謝沃”等高檔的氆氌和幫典,如今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僅以帽子為例,班覺倫布村大多數家庭已經擁有了以前個別大差巴戶才能有的“嘉絲”和“娘夏”(即男女金絲帽),全村共計有96頂,最多的一家有6頂。這種帽子是用金絲緞、金絲帶和銀絲緞做裝飾,用氆氌和高級皮毛作材料,手工做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一般在冬季過節或典禮上戴用。以前一般的老百姓不敢問津的、隻有貴族和大差巴戶才穿得起的緞麵羔羊皮袍,每件價值在一千元以上,如今早已進入普通農戶家庭,全村高檔藏裝已達208件,價值二千元一件的獐皮麵羊裘也有20件。對照各個時期的數據,就十分鮮明地表明了這種巨變。
在民主改革以前,班覺倫布村的老百姓完全穿著傳統服裝,朗生的服裝靠領主一年發給的一卷下等氆氌,兩家大差巴戶能織2卷上等氆氌,其他差巴一年能織10卷下等氆氌,相應的隻有上等差巴戶擁有共4件高檔藏裝,全村隻有17件象樣的藏裝;臥具上隻有少部份人能睡上木架床和鋪上卡墊,大多數農奴家庭睡的是土坯壘的“床”,鋪的是牛羊皮,蓋的全是藏被;鞋以傳統的自製藏靴為主,每位成年人平均還不到一雙,婦女專用的藏式圍裙幫典,也隻有大差巴戶家的人才能擁有。民主改革以後和公社時期,班覺倫布村的服裝和床上用品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公社時期外來服裝開始進入。
改革開放以來,班覺倫布村的生活不斷提高,家庭自織氆氌各種等級齊全,一年要自織9卷上等氆氌,60卷中等氆氌,36卷下等氆氌;普通藏裝486件,高檔藏裝208件,比之前麵幾個時期其增長比例不言自明;服裝上最大的變化是大量引進各式漢裝,漢式服裝以其輕便低廉而大受歡迎,總數已超過藏裝擁有水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服裝,西裝、皮卡克之類的高檔服裝,全村也已擁有44套,戶均有一套;相應漢式被褥已普遍進入農民家庭,已占總數的15.2%,傳統的藏靴也退居次要位置,內地運去的皮鞋、膠鞋、布鞋、運動鞋已是人人必穿之物;江孜被人們譽為“卡墊之鄉”,但在民主改革以前,織卡墊的人卻用不上卡墊,現在班覺倫布村戶均擁有近8對卡墊,所有的人也都告別土坯睡上了木架床;西藏婦女特有的幫典人人都高低檔齊備。
物質生活的進步,也表現在村民的用具變化上。傳統的用具大多數量增加,有的則正在被淘汰,物美價廉的現代工業品越來越多地進入西藏農民家庭。各家藏式家俱富麗堂皇,1995年已有6戶人家引進沙發、大衣櫃等新式家俱,村民現在家俱擁有量是民主改革前的25·42倍、民主改革以後的12·27倍、人民公社時期的5·93倍。過去差巴戶家庭才擁有的價值數百元的銅水缸現已達到42個,基本是家家必備;酥油茶桶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僅家家都有,有的家還不止一個,全村共計59個,少數富裕家庭已經開始使用現代化的電動攪拌機來打酥油茶。原來班覺倫布村人主要使用土陶器,現在數量上也比過去大為增加,但重要性卻大為下降,除了作酒等仍用土陶器外,大部分生活用具已被鋁、鐵、塑料製品替代。象征富裕高貴的銀碗、銀杯等生活用具,雖然每件高達幾百元錢,正普遍進入農民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有的已有好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