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會經濟(3 / 3)

信貸扶貧的效果也較為顯著。地區農行總結發往的經驗,對信貸扶貧資金實行統一管理,采取地、縣、鄉層層承包責任製,重點投資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扶貧。97年共投入資金6739萬元,其中自治區分配扶貧貸款指標5000萬元,國家農業發展銀行定點扶貧貸款738萬元,農行貸款1001萬元。建立扶貧點287個,其中縣鄉村抓點229個,農行抓點58個。扶持貧困戶5346戶31321人,實現利潤302萬元,每百元效益達9.44元,被扶持貧困戶戶均增加收入563元,人均增加收入96.42元。

第四,社會扶貧成效顯著。一年中自治區對口定點扶貧單位派出工作組,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在各方麵給予大力支持,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農行西藏分行為嘉黎縣多拉、夏瑪兩鄉投資147萬元興,建希望小學1所,修建村民辦小學8所,為91戶484人修建住房3825平方米,打水井1口,解決了當地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修建鄉村道路兩條達20多公裏,建設網圍欄33處2.8萬多畝,新修暖棚22個畜圈7個。地直機關定點扶貧的51個鄉,一年中總計投入65萬元。地區團委建立青年扶貧點11處,扶貧211戶,已使1511人摘掉貧困帽子,舉辦脫盲班34期,培訓1052人,已脫盲789人,並培訓了農村科技骨幹210人。此外,一年來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牧農民以富濟貧形式共捐助牲畜牛1128頭,山綿羊15774隻,糧食23616斤,衣物400多件,現金349318元。安多縣在沒有國家無償投資的情況下,組織動員群眾捐畜2909頭,捐款54104元,解決了507人的溫飽問題。

第五,堅持計劃生育扶貧、科教扶貧等綜合扶貧措施,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為了使廣大牧農民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危害性,各級組織采取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全地區有647名育齡婦女做了絕育手術,有5133名育齡婦女實行了節育手術。自治區計劃生育辦公室還為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提供皮埋節育藥品2200例,地區財政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拔專款購買800例的皮埋節育藥品,並承擔了計劃生育人員培訓、結紮及交通費用。地、縣、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了科教扶貧的力度,開展“學知識、學文化、學技術”的宣傳教育活動,舉辦各種扶貧培訓班、文化掃盲班、技術傳授班,重點加強對牧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全地區共舉辦掃盲班80多期,參加人數達38360人次,已脫盲7260人;舉辦技術培訓班11期,參加人數達1150人次,能掌握一至二門專業技術的達380人。廣大牧農民進一步認識到文化科技的重要意義,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同時認真抓好學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及掃盲脫盲工作,全地區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風氣也初步形成,各鄉村的辦學熱情逐步提高,主動送子女入學的人數明顯增加,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5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鞏固率在90%以上。

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97年那曲地區基本解決溫飽的有5378戶33498人,占貧困人口的35.72%,完成地區目標任務的86.6%。貧困人口由96年底的6863戶93776人,減少到97年底的60282人,占總人口的19.11%。其中三個國定、區定貧困縣脫貧2562戶17090人,分別占三縣貧困戶的40.9%和貧困人口的47.84%。貧困人口由去年底的40250人減少到21195人,占總人口的22.02%。麵上8個縣(區)脫貧2535戶14438人,分別占8縣(區)貧困戶的26.87%和貧困人口的26.97%。貧困人口由96年底的53525人,占總人口24.81%,減少到39087人,占總人口的17.83%。97年全地區人均收入達1133.97元,比96年提高102.98元。

四、1998:麵對雪災的挑戰

正當那曲人民上下一心大戰貧困,不斷取得成績的時候,一場大雪災使那曲的扶貧攻堅工作受到嚴峻的挑戰。從97年9月份開始,飄揚的雪花越來越大,到年底已經在部分地區造成災害,許多牧民來不及準備充足的飼料、糧食和燃料,大雪已厚厚地覆蓋大地。為了給牲畜尋找足夠的水草,牧民趕著牲畜四處奔走,直到人困畜乏,最後靠燒家具、帳篷取暖,牛羊互相啃吃,成片成片地死去。在黨政軍民及各方麵的大力搶救下,雖然全區沒有因災凍餓死一個人,但牧民普遍元氣大傷。全地區重災鄉達110個,占總鄉數的75%;受災村1103個,占總村數的73%;受災家庭39766戶,占總戶數的74%;受災人口26萬人,占總人口的83%;受災牲畜544萬頭隻匹,占牲畜總數的81%。其中特重災鄉105個,占受災鄉的96%,特重災村573個,占受災村數的52%,特重災戶19335戶,占受災戶總數的49%,特重災人口106688人,占受災人口總數的41%。

截止98年6月底,各類成畜死亡80多萬頭隻匹,死亡率達12%以上,其中因災死亡46萬多頭隻匹,占牲畜死亡總數的57.32%。其中犛牛死亡15328頭,綿羊死亡446735隻,山羊死亡13665隻,馬死亡6431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216萬元。1996年底,全地區還有60282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97年因災增加困難戶23593戶,142053人,分別占牧區總戶數的43.05%和總人數的45.03%。新增嚴困戶13049戶,74797人,分別占牧區總戶數的23.81%和總人口的23.71%,大大加重了那曲地區扶貧攻堅的難度。

針對雪災給扶貧工作帶來的新困難,那曲地區的幹部群眾進一步加大了對扶貧攻堅工作的力度。首先在十五大精神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區黨委三次全會精神和三級扶貧開發會議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扶貧攻堅步伐。一是狠抓災後生產發展和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穩定脫貧;二是根據資金情況和群眾的承受能力,多搞一些兼顧目前著眼長遠的開發項目,重點搞好人畜飲水工程、安居工程、鄉村建設工程,加強扶貧項目工程的管理、檢查、監督、驗收和工作。98年五個國定區定貧困縣,上半年共落實扶貧項目28個,總投資為520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090萬元,勞務投入2104萬元,截止筆者調查時的9月份止,到位資金2300萬元。

第二,進一步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完善機製。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真扶貧扶真貧”,把扶貧工作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在去年的雪災中,雖然有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幫助,但群眾生產生活普遍損失較重,貧困戶更是雪上加霜,加大了脫貧難度,必須下更大的力量幫助他們。繼續實行地縣鄉黨政一把手工作目標責任製,層層承包,明確責權利,將扶貧成績與政績工資及綜合考評掛勾。地區財政拿出一百萬元專項資金,作為對扶貧為重點的經濟建設目標責任製的獎勵金,對工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對玩忽職守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尤其是主要領導堅決處理,做到獎罰分明。

第三,加大宣傳工作力度,注重扶貧先扶誌,治貧先治愚。堅決破除牧農民群眾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走出越扶越貧的怪圈。用經濟和行政手段,逐步克服阻礙生產的陳規陋習和宗教迷信,以及惜殺惜售的傳統觀念,引導群眾從牧場走向市場,增強商品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變“要我富”為“我要富”。宣傳部門和新聞媒介,廣泛宣傳報道扶貧工作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事跡、模範人物,對12位扶貧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組織縣鄉幹部到日喀則、拉薩、山南等學習地考察,開闊眼界;並及時總結推廣各地行之有效的“借畜生財”、“給畜生財”、“懶漢消費管理辦法”、“攀親戚”、“黨員幹部為貧困戶當家理財”、“結對子扶貧”等辦法和經驗。同時對那些長期扶不起來的懦夫懶漢進行硬性管理,在穩定兩個長期不變政策的前提下,動員會管理善經營的致富能手,帶動貧困戶進行生產,讓不善經營的戶以入股的形式和勞動打工的方式換取生活資料,以保證其基本的生活水平。

第四,擴展扶貧資金來源,在爭取國家、自治區及對口援助資金的同時,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多渠道吸收社會各界的援助資金和實物,加大群眾投工投勞的力度,充分調動群眾投資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對投資結構作相應調整,70%的項目資金用在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投入上,30%用於人畜飲水和定居工程;貸款資金70%用於資源優勢和二三產業的開發,30%用於生產資料扶持上。加強與發達地區的聯合協作,抓好現有的梅邦、伊莎及幾個扶貧公司。同時要繼續加強計劃生育扶貧和科技教育扶貧工作。

盡管遭受了巨大的雪災損失,那曲地委、行署仍然決心率領牧農民群眾,艱苦奮鬥,力爭實現在本世紀末全地區基本脫貧的戰略目標。計劃嘉黎、比如兩縣在98年按時脫貧,索縣實現4573人的脫貧,其他各縣脫貧任務不變,使全地區的貧困人口在98年減少40505人。

五、扶貧攻堅:任重而道遠

1998年筆者去藏北調查的時候,正是號稱那曲一年中黃金時節的夏季。幾乎每天都要經曆劇烈的氣候變化:一會烈日如火,烤得人穿不住襯衣;一會急風聚雨,天昏地暗;一會凍雹如珠璣落地,打在頭上陣陣生疼;一會夏雪紛飛,冷得上齒叩下齒。羌塘的山水無疑很美,卻全然顧不上吟詩裝風雅,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確實太嚴酷了。牧業是那曲的主要產業,但絕大多數地方都是“遠看一片青,走近無草根”,難怪45萬平方公裏的大地,隻有34萬人生存,而且已經顯得不堪重負。在如此嚴酷的地方能夠生存下來,本身就是人類適應自然的奇跡。那曲人民與自然抗爭的勇氣,向貧困開戰的決心,足以獲得人們由衷的敬意。回顧那曲三年的扶貧攻堅戰,可以看到他們付出的艱辛和取得的成功。那曲的扶貧工作力度在不斷加大,規模在不斷的延伸,成果也越來越顯著。然而,麵對眾多的貧困人口和嚴酷的自然條件,那曲扶貧攻堅應當說任重而道遠。

首先,那曲地區的貧困根源,在於傳統的畜牧經濟已經走到了極限。人畜草的矛盾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在1959年以前,羌塘草原隻有10來萬人口240萬左右的牲畜;民主改革以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口和牲畜都成倍增加,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生產力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總體上仍還是沿襲祖祖輩輩采用的初放生產方式,今天卻要養活30多萬人口和700來萬牲畜。外延式擴大再生產的結果,就是不斷加劇對大自然的掠奪。超載-過牧-退化-沙化的惡性循環由此形成而且越來越嚴重,據統計全地區退化草場麵積已在7200-8500萬畝左右,占草場總麵積的13-15%,而且每年還在以15%左右的速度遞增。全地區裸岩和沙化的不毛之地至少已達3.29萬平方公裏以上,占全地區國土麵積的7.7%。草場的退化沙化,使牲畜長期處於半饑半飽狀態,抗病抗災能力大大下降,隨著家畜體質下降,產出相應減少,品種退化嚴重,胴體變小。

要解決人畜草矛盾,必須阻止藏北生態平衡的進一步破壞。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專家已經初言:照此下去,再過二、三十年,這塊區域將不可能再有人生存的條件。加快計劃生育工作的步伐,把人口的數量擴張,轉化為人口素質的提高;改變“靠天養畜”的生產方式,以科技手段和實用技術推進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加快牧農業設施建設,促進畜群結構變革和提高牲畜出欄率,在穩定發展第一產業的前提下,加快發展條二、三產業,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當地幹部群眾事實上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大對扶貧工作的力度,特別是不斷擴大扶貧攻堅的範圍,並且如上所述已在許多方麵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思想觀念上,還需要加深對扶貧工作的認識,扶貧絕不是權宜之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並不隻是在一個特定時段內對部分落後地區和部分貧窮人口的特殊幫助,還必須提高到推動一個地區的整體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上來,充分利用全國性扶貧攻堅所帶來的機遇,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把扶貧工作與本地區長遠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好長期艱苦奮鬥的準備。

第二,認真學習黨的十五大以來的各項指示精神,特別是十五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把扶貧工作與牧農區的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1984年實行“兩個長期不變”政策以來,極大地調動了放大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政策的邊緣效應已十分突出,在許多方麵已表現出很大的副效應。牲畜私養私有,草場共用公有,必然結果就是“重畜輕草”,加上牲畜越多越富裕的傳統觀念,牧民隻管索取不講投入,“草場無主,放牧無界,使用無償,破壞無妨”,加劇了草場超載-退化-沙化,以至整體生態平衡的破壞。因而,在牲畜私有私養的政策不變的前提下,變草場公有共用為公有私用,明確草場的個體使有權,實行草場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充分調動群眾對草場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再結合定居工程,推行人工種草儲草、改良畜種和疫病防治、牧場基本建設,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全麵發展。在穩定個體經營重點發展牧農業的同時,要加快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利用青藏公路穿越全境,交通比較發達,礦產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引導牧農民從事多種經營。鑒於雪災越來越頻繁,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必須重點加強易災地區的抗災設施建設。

第三,目前的扶貧工作,走的基本還是計劃經濟加行政推動的老路,歸結起來,大致是政府出錢,幹部組織,群眾響應,由上而下。因而搶項目重投入,少效益輕管理是長期以來的頑症。在地廣人稀項目受益人口少的那曲,如果不解決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更會事倍功半勞民傷財。解決的辦法事實上黨中央早就提出來了,就是實現“兩個轉變”,真正麵向市場,依靠群眾,提高效率,按經濟規律辦事。長期以來的無償投入和救災救濟,養成了部分幹部群眾非常強的等、靠、要思想,甚至把各種自然災害當作要錢要物要救濟的好借口。地區的領導曾惱火地對筆者說,許多地方平時不抓防災準備工作,一有災情立即就找上級要幫助,每年隻要一過九月,各地的救災報告就像雪片一樣飛來。在扶貧區域、扶貧對象以及脫貧標準的界定上,表現出相當的不科學、不嚴謹和主觀性,加上扶貧方式以無償為主,事實上造成誰窮誰光榮,誰脫貧誰傻瓜。如果不改變扶貧體製,扶貧的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首先政府的扶貧資金必須走向以有償為主,實踐證明信貸資金比無償資金效果更好,受援少的地方往往比受援多的地方扶貧工作還紮實。在目前的體製下,幹部是決定實現政策的關鍵因素,除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選好帶頭人以外,在政策上和利益上鼓勵幹部下基層,與廣大牧農民建立共富共榮的關係,一可解決資金人才不足問題,二可從扶貧引伸到奔小康,帶動農牧區產業化發展,三可推動政府體製改革,為富餘人員分流找到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改變被動式的扶持方式,破除扶貧對象的等靠要心理,結合當地實際和貧困戶的能力,尤其是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極為重要。

第四,扶貧工作是長期艱巨的任務,一是有賴於當地社會經濟的全麵發展進步,二是要不斷探索更為行之有效的扶貧道路。據《西藏日報》報道,當雄縣在1996年在納木錯鄉和烏瑪的鄉巴嘎村分別進行了鄉村股份合作製的試點工作,由政府拿出啟動資金,動員群眾以牲畜入股,由村委會統一經營牧場,內部簽訂合同明確個人責任,由縣、鄉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各項服務,縣牧工商公司承擔收購、銷售任務,當年就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縣委縣政府及時總結經驗,在全縣推行股份合作製牧業改革,很快發展起29個股份合作製牧場,不僅帶動了牧戶的生產積極性,加快了實用技術的應用推廣,促進了牧民的思想觀念轉變,牧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也壯大了鄉村集體經濟,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這對於近鄰那曲的扶貧的發展,無疑是一條值得借鑒和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