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適度是成功提問的重要因素。問題太簡單或教材裏有現成答案,學生答得沒勁,沒有啟發性。問題太難,超出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回答不上來等於沒問。難易適度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經過認真思考後能夠回答上來的。這樣的提問,學生感興趣,願意回答,也有利於發展思維能力。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有的教師提問:“我們的潛伏部隊潛伏在距離敵人多遠的地方?”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學生輕而易舉地從課文中就能找到現成的答案。有的教師則改變提問的角度:“我們的部隊潛伏在距離敵人前沿陣地隻有60多米的地方,敵人卻發現不了,這說明了什麼?”這個問題不僅使學生明確了潛伏地點距離敵人很近,隻有60多米,而且開動腦筋思考以後,學生可以懂得,我們的潛伏部隊作了充分的準備,偽裝得很好,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一般說來,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由淺入深地進行提問,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完成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一位教師教《麻雀》一課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課文中寫了幾隻麻雀?它們之間是怎樣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課文中是怎樣交待的?課文中寫了有關麻雀的什麼故事?第一個問題隻要求回答數量,一看書,全體學生都能找到答案。第二個問題難易適中,但程度差的學生要答出“課文中是怎樣交待的?”還須動腦思考。因為課文中有有關介紹,他們可以充滿信心地去讀,去想。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得到了提高。最後一個問題具有概括性,書上沒有現成答案,但在教師的點撥下,大部分學生是可以回答的。這幾個問題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緊扣教材內容,一步步深化,不僅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展開,也便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能使教學在生動、和諧的氣氛中有條不紊地進行。
提問固然能幫助學生思考,有助於教學進程的發展,但提問要適量,從提問的總量到提問頻率的分配,要依據教材內容和教學需要,進行適量安排,有問則多、頻,無問則少、疏。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出問題,“是不是啊?”“對不對呀?”幾乎成了教師的口頭禪,不但不能促使學生思考,反而讓學生反感。
(2)講述技巧
講述是指教師以教材為依據,客觀地向學生講授知識和技能的語言。它是使用頻率最高、運用最廣泛的教學語言,常常在一節課中多次使用它。講述可以有正述、反述和夾述。正述就是按照事物、現象發生發展的固有程序,由開始到結束,進行正麵講述。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符合人的正常思維過程。反述就是先把事物、現象的結果、結局講出來,然後再講述過程的起始。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夾述就是在講述中夾入適當的評論、議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有講有議,相互輝映。無論正述、反述、夾述,都要講得達,講得活。
所謂達,即透徹、清晰、流暢、精密,可包括晰而達和精而達。
講述語言的晰而達,應像行雲那樣舒卷自如,應像流水那樣從容暢達,“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蘇軾語)。講述語言的每句話,每段話,都如血液流貫全身那樣脈脈相通,明白暢達;如涓涓細流從心底湧出,親切溫暖;如陽光照耀下的溪水,清澈見底,透辟明晰。講述語言的精而達,應如真理本身的樸實無華,它“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劉勰語)。它不靠雕琢,隻以精練的語言去揭示事物的必然聯係,它絕不繁冗,而是直接把主要的內容和問題講給學生,它科學而有係統性,每句話、每段話,都如瀑布掛於山間,飛流直下,首尾一貫;如一根紅線穿起散落的珍珠,排列有序,循序漸進;如剝繭抽絲,條縷可尋,絲絲相連。很多優秀的教師講課都有這個特點,例如有位小學教師在作文課上指導學生要觀察得細致,作文才能寫得準確、具體。她這樣進行教學:
師:小草是什麼顏色的?
生:綠色的。
師:春天、夏天、秋天都一樣綠嗎?
生:是的。
師:不,同學們,你們隻粗略地看了外表。在春天,它的綠要淺一些,叫做淺綠;在夏天,小草綠得深一些,應該叫墨綠;秋天,小草變黃了,叫黃綠。
有的學生說:這都是小事。
師:不能這樣看。浩瀚的海洋來自涓涓細流,學習觀察也要從細小處開始才行。隻有觀察得細致,作文時才能寫得具體。
這段講述語言是那樣清晰,透徹。教師首先抓住一個最普通常見的事物——小草,在不同的季節裏顏色的變化來說明細致觀察的重要,最後用“浩瀚的海洋來自涓涓細流”作總結,通達而又概括,明晰而又嚴密,能夠使學生比較深刻地了解細致觀察的重要。
再如一位教師在分析《荷塘月色》中描寫荷香的一段時這樣講述道:
師:寫荷香的時候,開始寫動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這微風是一陣陣吹來的,所以寫那味香的時候用了“一縷縷”這個詞。一縷縷就是一絲一絲的。作者寫到這裏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到它,又用了一個比喻。說它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遠處傳來的歌聲可能受到這樣那樣的阻擋,當傳到我們耳朵裏的時候是怎樣的呢?
生:斷斷續續的。
師:所以用了一個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比喻一絲一絲的香味,就把香味的時隱時現、時斷時續、悠揚渺茫寫了出來。這個比喻很特殊,他是用什麼比喻什麼呢?
生:用聽覺比喻嗅覺。
師:實際上就是把兩個感官溝通了。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有些語言學家把它叫做通感。
這位教師的講述語言精練、準確,組織嚴密,與他講的文章一樣給人一種美感,洋溢著一股馨香。
所謂活,即生動活潑,形象幽默。講述語言的簡明、嚴密、條理清晰是很重要的,但講得生動、活潑,帶有趣味性、啟發性,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種快樂,同樣是很重要的。例如講授《泰山極頂》,對於沒有去過泰山的學生,教師就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想象:“你們看見了山上那些奇形怪狀的老鬆樹嗎?它們千姿百態,有的傲然挺立,有的曲曲彎彎,滿山都是一片濃濃的綠色。當風卷過鬆林時,鬆林便發出如海濤般的吼聲,那就是鬆濤。還有山泉的流水聲,叮叮咚咚,像彈奏古琴。流水聲和鬆濤聲是多麼美妙的樂曲,你坐在路邊的對鬆亭裏,對眼前的景色有什麼想法?”這些生動的語言,在學生眼前展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麵。啟發性的講述。可以把學生帶入想象的天地,感受到作品的美,再如一位教師講《馮諼客孟嚐君》,當講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這一句時,他說“用我們現在的話來翻譯,就是‘劍哪,咱們回去吧,出門也沒有皇冠牌的小轎車’。”教師的話音剛落,全班即笑聲四起。教師把古代的馬車換成了現代的皇冠牌小轎車,這種聯係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它既是對課文的解釋,又隱隱含有對當前某些利用特權和一味追求物質享受者的諷刺,形象幽默,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習變得輕鬆。
(3)解說技巧
解說語言指解釋教材內容、說明公式、原理、概念、規律、方法的語言。主要采用詮釋性解說方法,即說詞解字,揭示某種觀點、概念、定義等的含義,通常以“這就是說”、“它的理由是”、“它的意思是”等語言開頭。解說語言主要目的是解惑釋疑,語言的技巧表現就要在“準”上下功夫,此外,還要有一定的啟發性。
準確、科學,一語中的,應該是解說語言的第一技巧,教師要恰當地選用詞語,科學地進行說明,語句表達的意義鮮明、準確,使人一聽就能理解、明白,不致產生歧義,切忌使用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話,使學生難以把握,造成理解上的錯誤。例如,有位曆史老師解釋什麼是編年史時說:“編年史就是把這一年全國發生的事件都寫下來。”這種解釋就很含混,因為寫編年史的人並不一定是在事情發生的當年就記載下來的,有不少的史學家是後來根據資料來撰寫編年史的。
清楚明白直接關係到知識投放的有效性,而要做到解說語言的清楚明白,首先教師對所要解釋、說明的東西必須弄懂、吃透,爛熟於胸,然後通過恰當、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解說語言要有層次、形成語流,順勢而下,連貫而有邏輯力量,這樣的解說語言才能聲聲入耳,句句有用,令人全然明白。
解說語言還要有啟發性,而且還可以開闊思路,改進思維方式,掌握某種方法等。例如,一位教師在解釋“冬眠”時,這樣進行教學:
師:眠是什麼意思?
生:是睡覺的意思。
師:冬眠呢?
生:冬眠是冬天睡覺的意思。
師:人冬天也睡覺,這是冬眠嗎?
生:(知道回答有誤)不是。冬眠是指動物在冬天不吃不喝,隻睡覺。
師:(風趣地)噢,騎兵部隊的戰馬到冬天不吃不喝,睡覺去了,敵人來了怎麼辦?
生:(笑,知道錯了,又補充)冬眠是指有的動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去睡覺。
師:這樣解釋就對了。冬眠是指有些動物,如青蛙、蛇在冬天不吃不喝一直睡一個冬天。
這位教師對這個概念的解釋,是運用談話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歸納,最後自己得出結論。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4)朗讀技巧
“語文學科,不該隻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切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葉聖陶語文論集》)豈止是語文學科,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朗讀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它既能喚起讀書熱情,又能幫助理解內容;既能訓練技能,又能調節氣氛。教室裏的琅琅書聲,細若春蠶吐絲,壯如駿馬奔騰,輕似山泉淙淙,重則雷霆隆隆。在這樣的朗讀聲中,不僅僅學生品味到讀書的樂趣,就是教師也會感到一種享受,一種學生給予的報償。
朗讀是借助語音形式清晰響亮、繪聲繪色、入情入裏地表達教學內容的言語活動。朗讀的方式可以有教師範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分角色朗讀、分內容朗讀等等。但無論怎樣讀,都要融理解、心靈感悟、朗讀技巧於一體,才能達到“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葉聖陶語)。首先,教師對所讀的材料,本身有豐富的感受,找到並把握了感情表達的支點,這是朗讀教學得以成功、使之聲情並茂的前提。反之,如果教師對朗讀材料沒有多大興趣,沒有朗讀的渴望,這樣的態度就很難激起學生對朗讀的熱情。其次,教師要努力把感受到體味到蘊含在字裏行間的豐富內容,通過解說、討論,讓學生也感受到體味到,營造一種朗讀的氣氛,引導學生漸入佳境。最後,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加強有聲語言的表現力,使自己的朗讀富於抑揚頓挫的變化,增加教學語言的魅力。例如《荔枝蜜》最後三節的朗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味第一小節是作者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動,從不喜歡蜜蜂到了解蜜蜂、喜愛蜜蜂,感情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朗讀中,要盡力反映感動、內疚、愛慕、敬佩、讚美等交織在一起的心情。接下去的一節是作者借讚美蜜蜂來讚美勞動人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飽含真情地去展開聯想的翅膀,想象在祖國的建設中,有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在發揚蜜蜂精神——為自己,為別人,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讀出情感,讀出無限的遐想。對於文中“……對人……給人……是……又是……不是……而是……卻又……”這兩兩相關或相對的句式,朗讀的語調要熱情、酣暢,更要真摯、深沉,在讀“渺小”與“高尚”兩個詞時,語氣要含蓄。最後一句做“夢”,傾訴的是作者的願望,朗讀的速度再慢一些,聲音輕一些,再適當增加些拖音,更能反映夢境的神秘色彩。通過這樣的朗讀,通過文中富有詩意的語句,豐富深沉的感情,神秘奇特的想象,可以啟發學生的遐想,使他們領悟“渺小”與“高尚”這一辯證人生的理趣,把學生帶入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
再如,《為了忘卻的記念》第四大段裏的七律詩,是全文內容的集中概括,是文章主題的深化,可以說是這篇文章的文眼,郭沫若曾稱稱讚這首詩是千古絕唱。教師可以深入體會作者當時深沉、悲憤的心情,引導學生以低沉、紆緩、憂憤的語調吟誦。通過這種飽含真情的“美讀”,可以使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思,隨著朗讀而進入千古絕唱的意境。這樣,主題的領會,審美的和道德的教育內容,便融於朗讀之中了。
朗讀語言的技巧表現應體現在聲情並茂上,表達不同教材所規定的不同情緒、所體現的不同情調,朗讀的語言基調也應靈活而又富於變化。理科需要讀的東西,像定義、概念、原理、公式等,都具有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論述的嚴密性、邏輯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朗讀時,調動各種手段,通過音量、音高、音速、重音等的區別運用,讀清楚概念、定義、公式、原理等的條理順序,使學生分明地聽出所讀內容的性質、特點、效能、功用等等。特別是對於一些關鍵詞語、關聯詞語所指示的整句和分句間的各種關係,要運用邏輯重音和停頓,讀清、讀準,而不能讀得支離破碎,“糊塗一片”。文科的內容更適合於朗讀,也要視不同的內容作不同的處理。像詩歌的朗讀要注意詩的形式,即它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所以朗讀詩歌必須要有節奏。讀時,可把一句詩或一行詩,自然分為苦幹音組,一個音組即一拍,各個音組之間略作停頓或拖腔,讀來形成一種節奏感。詩還要講究韻律和諧,舊體詩詞講究平仄對仗,韻律嚴整,讀起來抑揚起伏,鏗鏘悅耳,回蕩動聽;新詩沒有平仄要求,但也要押大致相同的韻,這些押韻的字讀起來要響亮和諧,把聲音稍加拖長或提高,從而體現音韻美,而朗讀散文時,就要根據散文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兼而有之的特點,讀出意境,讀出變化,讀出區別。例如對夾敘、夾議的地方,必須用語氣體現出來,既要有所區別,又要保持全文基調的統一協調。敘述是議論的基礎,敘述部分讀得生動、感人,議論部分才能迸發出激情。散文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文體,當然還要注意朗讀時要真實、質樸,接近日常生活語言。
總之,朗讀語言既要豐富多采,又要適應教材內容而富於變化。語調的急與緩,語氣的重與輕,節奏的快和慢,音量的大與小,都要在因文而異的前提下,做到異中有同,同中見異,以真實、清晰、明白、親切地表達出教材的內容。
3教案(講稿)的語言藝術
教師在課堂上講課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情況獨立地來組織自己的講授內容。一般中學教師講課之前要備課、寫教案,根據教案來組織教學;大學教師講課之前要備課,寫講稿,根據講稿來組織教學。無論教案還是講稿,其語言藝術都有一致的地方。
(1)把握大綱、吃透教材
教學大綱是國家根據教育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統一製定的關於各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教學活動的準則。教案或講稿的編寫首先要準確地把握大綱的科學體係,也就是確切、係統地掌握教學大綱的科學結構和邏輯體係,據此去恰當地安排好教學體係的單元課題、要目、篇、章、節的科學序列,以及各個課題的教學內容,以便使整個教學過程有機地環環相扣。無論其編寫怎樣靈活多變,但大綱的精神始終是貫穿於其中的紅線。
在把握大綱的同時,還要鑽研教材。首先要弄懂,對教材內容要懂,這是不言而喻的。還要弄懂教材的結構體係如何,教學訓練序列如何,教學的重點、難點或關節點有哪些等等。接著在懂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透徹理解並融會貫通,抓住教材的精華和帶規律性的知識,並以此來舉一反三,帶動全局。最後,還要統籌考慮好從何處切入開講,怎樣強化蓄勢,怎樣聚發奏出高潮的最強音,又如何插入調控,都要心中有數;何處精講重導,何處舒緩急促,怎樣起承轉合等,都要精心謀劃。這樣,緊扣大綱精神和教學內容。抓準編寫重點,寫出的教案或講稿,才能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藍本。
(2)綱目突出、新穎別致
教案或講稿的編寫必須服從於教學任務的優化完成和教育目標的理想實現,必須是教師從事教學藝術活動的保障。這因而決定了其綱目突出的特點,並且要保證鮮明獨特、新穎別致的特色。綱目突出,是說在一篇教案、講稿中,教師要講授的中心課題是什麼,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又是什麼,前後聯係的知識點有哪些,教學過程與步驟又如何?都要條理分明,綱目突出,且又如行雲流水般清新自然,才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教學藝術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編寫教案、講稿時,切實做創新的榜樣,遵循新穎別致的原則,精心設計,使之體現匠心獨運的藝術性。所謂新穎別致,就是要體現這堂課的教法盡量做到不與上一堂課雷同,精心謀劃每一堂課如何開講切入,如何因勢利導地巧妙推進,怎樣設計穿插調控,又如何巧設結講收尾,為下一堂課的開講創造條件,怎樣地去同中求異等等。隻有設計這樣新穎別致的藍本,才能保證教學常新,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給學生以奇感,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3)語精字妙、詳細得當
教案或講稿的語言藝術,要體現語精字妙的精神,來達到畫龍點睛的教學效果。
語精字妙,關鍵在於精和妙。隻有語精字妙,才能畫龍點睛;而要想畫龍點睛,就必須語精字妙。語精要通過字妙來體現,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課也應該有“課眼”。“課眼”可以是教學重點、難點,可以是問題,也可以是關鍵詞句。所謂“課眼”,就是課文的關鍵處。隻有善於抓教學的關鍵處於體現出語精,即精要精於啟發,促人思考;妙要妙在畫龍點睛上,妙在心有靈犀一點通上,讓學生產生穎悟;通過點睛,讓學生心明眼亮,能迅速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教案或講稿的編寫要有個詳略得當的藝術。一般地說是要求詳寫的,因為它作為教師創造的藍本,過分簡略,不利於教學藝術創造。但這也要因人而異,因情而定,即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水平,以及掌握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狀況如何。對於新教師來說,不妨詳寫;而對於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超的教師來說,在明確教學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設計、教時安排等前提下,對教學內容及過程的主體部分,可以濃縮略寫成以指導學習為主的獨具特色的綱要式教案或講稿。這就是既要反對編寫的煩瑣哲學,或不講價值隻求形式的強求一律。也要看到,教案或講稿決不是垂手可得的,而要經過教師嘔心瀝血的匠心獨運方能寫成。
教學語言的風格
1教學語言風格的內涵
(1)風格
“風格”一詞,最早是指人的風度和品格。“風”是風采、風姿,指人的體貌;“格”指人格、德性;風格即是對人之品貌的全麵評價。晉代葛洪《抱樸子·行品》雲:“士有行己高簡,風格峻峭。”《世說新語·德行》說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可見,魏晉時期士大夫品評人物的時候,常用風格一詞來概示人的品質。“風格”由品人過渡到品文,是從南朝梁時劉勰開始的。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始:“若總其歸塗,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唐代以後,風格的應用日益廣泛,文有文格,詩有詩格,還有詞格,賦格,畫格等。現在,風格一詞被廣泛地用於一切藝術領域,用以說明藝術作品達到高度成功方具備的重要標誌。語言風格,五十年代正式用於語言學。高名凱先生在《語言論·言語風格與語言方言》中說:“語言中的風格就是語言在不同的交際場合中被人們用來進行適應交際場合、達到某一交際目的時所產生的特殊的言語氣氛和言語格調。”這個定義對我們今天研究和理解教學語言風格很有啟發和裨益。
(2)什麼是教學語言風格
所謂教學語言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富有所效的一貫的獨特的言語氣氛和言語格調。是教學語言個性化的穩定狀態之標誌。張翔在《試論教學藝術之本質》中說:“就教師個人而言,當他的教學是經常而穩定地表現出合規律性和個性時,就會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教學風格。”這段論述也同樣適合教學語言風格。它指的是優秀教師教學語言的風格,不是泛指一切“教學語言”。隻有在教學領域裏善於學習總結,探索教學語言規律的教師,才會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語言風格。如有的講課,深入淺出,化難為易,通俗自然,明白如話,構成了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風格;有的質樸自然,樸實淺近,以質樸達意,攝取人心,形成於質樸中見真功夫的教學語言風格,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