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抓住矛盾提問。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更深,使學生思維深化。
(6)抓住發展提問。事情總有前因後果,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尋究性設問,有利於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有利於理清課文前因後果,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教學《琥珀》時,可以這樣設問:①這塊琥珀是什麼樣子的?(讀最後一段回答)②這塊奇特琥珀的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請在課文中找出來
(7)抓住對比提問。有的課文內容,前後形成鮮明對比。如《再見了,親人》中的小金花,本來一向剛強,媽媽犧牲都沒哭,為什麼在與誌願軍叔叔分別時卻落淚了?這樣的問題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了中朝人民的濃厚情誼。
(8)抓住變化提問。《草原》第一段寫作者看到的草原美景和他的情感。但同樣是麵對草原,而是先想“高歌一曲”,後來卻又想“低吟一首”。對這種明顯的情感變化,講課時可提這樣一個問題:把“高歌”和“低吟”兩抒情的句子前後交換一個位置是否可以?這樣提問,使學生把景、情和表達情感的方式緊緊融合在一起來考慮,得出這樣的結果:
景色的整體——開闊——豪放——高歌
景色的細部——柔美——沉醉——低吟
這樣不但很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培養了學生用整體的、聯係的觀點思考問題的能力。
(9)抓住反複提問。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複(或稱反複)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一課中,“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一句話作者多次反複,是因為抓住了這樣的句子就等於抓住作者所強調的思想內容。
(10)抓住概念提問。數學的概念,公式表述精煉,一字一句含意深刻。要多引導學生去咬文嚼字。如質數定義“隻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叫質數。”在關鍵字詞“隻”上下功夫,充分理解“隻”的意義,可這樣提問:“隻”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明。這樣學生就會積極思考,明白含意。
(11)抓住細節提問。文章的細節,像藏在綠葉叢中的花朵,扒開綠葉顯露花朵,則會色彩紛呈,別開生麵。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一課,在寫了作者看到帝國主義的軍艦後,又寫“兩岸是黃土和青草……”。“兩岸”二字平平常常,深藏於字裏行間。但就是這兩個字,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帝國主義的軍艦已經深入到我們祖國的內河江流之中了——因為隻有在江河內,才能看到“兩岸”。試想,這樣的提問難道不是更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內容嗎?不是讓學生認識到這種看來似乎平常的細節描寫,其實細心品味起來,是非常精彩的嗎?
(12)抓住停止提問。課文中有些句子說到關鍵處突然截斷,意猶末盡,給讀者留下思考餘地。如果我們的課堂提問忽略了這些地方,確實辜負了作者的苦心,如《三人行》中說王吉文“他覺得眼前一陣昏黑,一口帶點腥味的東西湧到了嘴邊。”這句話到此為止。“王吉文究竟怎麼了?”老師在這裏提問,起初學生都說王吉文吐血了,但老師引導結合前文王吉文堅持輪流背兩個戰友前進,隱瞞自己的傷口的情節來理解,才認識到王吉文並沒有吐血,而是把湧到嘴邊血又咽了下去!這樣的理解,深化了人物的精神品質,符合王吉文的一貫表現。
(13)抓住題眼提問。題眼是課題中的關鍵詞,有表情達意的突出作用。如《草船借箭》的“借”。明明是“騙”來的箭,為什麼偏偏用“借”?不但點出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且“既借則還”,暗示這些箭在將來作戰時還要“還”給曹操——曹軍造箭射自己!
(14)抓住規律提問。在講完“比”後提問:
比和除法、分數有哪些區別與聯係?
(15)抓住關聯提問。在講《跳水》時,有的學生認為課文第一段對輪船航海和其他一般情況介紹得太多,沒有必要。有位老師卻在這裏隨機提了一個問題:第一段的哪些描述與後麵將要發生的事情有內在聯係?於是,學生認識到:輪船“往回航行”說明任務已經完成,水手內心輕鬆,容易“無事生非”;“風平浪靜”人們才會有機會和興致去追一隻猴子,也才有人“趁亂尋樂”;猴子對船上的人很熟識,“知道”人們的意思,就沒有藏在角落裏去發呆而是頑皮地在船裏“鑽來鑽去地”“放肆”起來,因此最終發生了後來的故事。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是把提問著眼於事物的聯係,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16)抓住疏忽處提問。好的提問在於善於揣摩學生難於領會的問題,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繁,相機誘導。如數學概念中的關鍵詞,易錯、易混、易漏。講完分數的基本性提問:“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分數的分子的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裏的零為什麼要除外?小學數學教學中有那性質也要把零除外?為什麼?
(17)抓住細節描寫提問。抓住文章的細節描寫提問,對理解文章的中心很有好處,可以起到小中見大的作用”
①看中提問。學生在觀察中提問,使學生觀察更細致,理解更透徹。例如《手》一文中對陳秉正的手描寫得非常細致。觀察前提問:作者如何描寫手的?然後利用幻燈或錄相機,將這樣的“手”以畫麵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手常是“四方形的”,指頭“粗而短”裹著一層繭皮,“指頭肚兒”像半個蠶繭”,整個手“像用樹枝做成的耙子”,使學生形象地看到他的手無比堅硬、有力,進而為學生理解這“手”是勤學苦幹”“艱苦磨練”造成的奠定基礎。
②演中提問。通過角色表演提出問題使學生加深體會。如《在炮兵陣地上》一文中,反複記敘彭總“發火”。它表現的感情十分強烈。教學這一細節時,可扮演文中的角色,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等再現有關情形,然後提出問題:彭總三次發火的原因何在?通過角色的表演從而體會人物的情感,使學生更好地發現彭總是一位工作負責、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待人誠懇、平易近人、勇於自我批評的人。
③讀中提問。課文中有細節描寫,應通過讀中提問,引導學生聯係上下文反複朗讀。要透過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將學生帶入情境。如《林海》一文中的作者在描寫“親切舒服”這一細節時,為什麼反複三次出現?然後帶著問題在指導讀第一次出現在第一自然段裏,邊讀邊體會“腳落在千年萬年積累的幾尺厚的鬆針上”那蓬鬆鬆、軟綿綿的感覺,親手摸到古木的歡欣,從而體會大興安嶺的“親切與舒服”。第二次出現在課文中間,是作者由大興安嶺聯想到與祖國建設結合為一體時的情感,通讀中提問,指導學生邊讀邊聯想大興安嶺木材的廣泛用途,進而感覺大興安嶺的“親切與舒服”。第三次出現在文章的末尾一自然段。通過讀中提問,體會人與山的關係日益密切的情感,從中領會大興嶺的“親切與舒服”。
④評中提問。有些文章,作者常在開頭或結尾處,或者在文章的首尾處,點出了特殊的時間,目的是為了表達對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的深深懷念或永久的記憶。對於這類細節的教學,可在讀後評議時提問,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如從《十六年前的回憶》。開頭作者為什麼說“1927年4月28日,是他永遠忘不了的一天”?然後通過閱讀講評,使學生了解這是作者對革命前輩李大釗的懷念,是對敵人欠下的血債永遠不能忘記。
⑤悟中提問。引導學生在細節描寫中深挖其中的內涵,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教學《渡船》一文,應抓住三處對人物的細節描寫,使學生悟出社會主義製度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係。
⑥歸綱提問,這是從特殊到一般的設問,其目的是為了總結規律,引發聯想;其依據是人們認知事物的一般規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在讓學生通過拆、剪、拚等實踐活動分別得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基礎上,使學生順利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的一般結論,可作如下提問:按角分三角形可分哪幾類?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幾度?銳角三角形內角和是幾度?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幾度?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幾度?
⑦引發提問。解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活動。在解題教學中,常常需要提出一些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問:此題要求什麼?告訴了我們多少條件?第一步先求什麼?第二步求什麼?等等。
⑧論證提問。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為了促使學生有根據地思維,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你能證明它嗎?你能舉出反例否定它嗎?……
⑨延拓設問。在問題解決後,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收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教師要抓住時機,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你能否用別的方法導出這個結果?你是怎樣很快看出來的?……
(18)抓住“空白”點提問。所謂“空白”點是指在教材中,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或寫得很略,在敘述描寫上留有餘地,製造“空白”。這些“空白”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餘地。教學時如能抓住“空白”點,巧妙地設問就能使學生借助教材中寫到的內容來推測構想沒有寫到或寫得簡略的內容,把“空白”補充出來,加深理解。
如《撈鐵牛》課文講的是宋朝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撈回沉在黃河裏的八隻大鐵牛的故事。文中隻詳細介紹了撈第一隻鐵牛的準備工作和打撈辦法,然後用“和尚用的同樣辦法把一隻隻大鐵牛都拖了出來”一句話概括了撈回其餘七隻大鐵牛的過程。究竟是怎樣打撈的呢?課文沒有具體地寫,因此,剩下的七隻鐵牛的打撈過程就成了課文的“空白”。
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可以這樣設問:下一隻鐵牛讓你來撈,你將怎樣指揮水手們打撈;與懷丙撈第一隻鐵牛相比,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學生通過閱讀討論之後,再提供給學生玻璃缸、沙子、石子、木棒、木盆、細繩、小匙等實驗材料,讓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分組進行模擬實驗。在實驗中,要求他們邊演示邊講解,再讓學生把撈回第二隻鐵牛的經過續寫出來。
這樣抓住“空白”點提問,讓學生展開閱讀思考,討論、演示、講解寫作等多種活動,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另外,教師在提問中還要善於利用空白藝術。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所說的:“教室裏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的時刻。”下麵,從三個方麵談談“空白”的好處:
①課堂教學中的“空白”是學生思索的孕育期,容易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以“平行四邊形麵積的計算”教學為例,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麵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善於發現疑問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前提,教師先提問:計算長方形麵積公式是怎樣的?還記得是作什麼方法推導出來的嗎?能不能用學過的方法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麵積的計算公式呢?
此時,教師不忙於讓學生馬上回答,有意給學生留出“空白”,舍得讓學生利用這“空白”充分思考,經過學生充分思考,再讓學生回答。隨後而來的,學生的熱烈回答便產生於剛才這一段“空白”的靜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