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找到規律,先看一個實驗,你發現什麼?
(兩個彩球同時旋轉,形成大小不同的兩個圓。)
生:(高興回答)圓周長的大小與半徑有關。
圓周長的大小與直徑有關。
師:圓的周長到底與它的直徑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積極動手測量,通過①滾動法驗證,②繩測法驗證,③熒光屏顯示驗證,最後得出結論“圓的周長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師:圓的周長到底比它的直徑的3倍多多少呢?
(巧妙引出古代數學家祖衝之測量圓周率的故事,非常自然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學生被吳老師生動的故事所吸引,產生了求知欲。)
師:知道半徑,直徑可用公式求出周長
c=πd=2πr
那麼,知道周長如何求出直徑和半徑呢?
此問留給學生思考,暫不回答,最後放在鞏固練習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時回答,體現了提問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她提出的問題要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無窮。她通過語氣、語調和節奏的變化,生動、恰當地表述與之相吻合的問答內容的情感。如講完新課後提問:天壇公園有棵大樹,你能用繩子測量出樹的直徑嗎?這樣聯係學生實際的情趣,喚起學生回憶與聯想,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好的提問,都有明確的目的和內在的意圖,不是為提問而提問,搞形式主義。提的問題是為了指導學生觀察,或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法則;是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或是認識文章的寫作特點;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新知識,或是鞏固舊知識,等等。每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漫無目的地提問。
2忌提問呆板、注入式,要有啟發性
什麼樣的問題才具有啟發性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呢?提問有利於打開學生的思路。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的提問,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能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甚至波瀾迭起。
例: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講《做風車的故事》一課。
備課時原隻考慮向學生提一提:“這篇文章是寫牛頓小時候的一個故事,牛頓是誰呢?本文是寫他的什麼事?”後來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到這樣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與課文的題目及內容沒有什麼內在的聯係,不利於打開學生的思路並使他們的思路與文章的思路溝通起來。於是他作了這樣的處理,問:“你看到了這個題目,想知道些什麼?”孩子們思維的閘門打開了,紛紛說:“我想知道是誰做風車,為什麼要做風車”;“我想知道怎樣做風車”;“做風車並不難,我想知道為什麼要做風車這件事”……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文章的脈胳和中心也就不難理解了。
提問應問在關鍵處,要含有思維價值。如在教《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教師先讓學生口算一個實際問題:“拿凡拿1元5角錢去買練習本,每本5角,可買幾本?”學生很快回答:“可以買3本”,教師要學生列式計算。
這究竟是口算錯了,還是列式有誤?學生對這種現象產生一種想追根究底的欲望,這時就喚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當把學生導入這種“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境界時,教師再來講授新課內容,教學效果必將提高。
教師創設的問題難度要略高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把問題巧設在“學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求知的需要,從而把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活動引入最佳狀態。
又如教學《避雨》《一夜的工作》《偉大的友誼》等課文,在審題、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後,引導學生直奔全文中心句。教師可提問:課文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用“橫線”在文中劃出來,並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這樣的問題蘊含的思維價值很高,學生必須認真仔細讀書,方能回答出來。這種“牽一詞而動全段”、“牽一句而動全篇”的問題,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加完善,理解得更加全麵,而且對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大有幫助。
3忌提問籠統性,要有方向性
根據教材、教學的需要,教師要圍繞課文中的重、難、疑點及主要內容等設計提問。如在複習歸類複習直線、線段、射線時,抓住學生易混概念,設計如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概念。
(1)直線比射線長嗎?
由於直線是把線段向兩端無限延長得到的,射線是把線段向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所以有的同學就錯誤地認為直線比射線長。實際上,由於它們是無限延長的,無法度量,所以就無法比較長短了。
(2)角的兩邊越長,角的度數越大嗎?
角的大小是由角的兩邊叉開的程度決定的,叉開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數越大,叉開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數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3)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是垂線嗎?
“垂線”是一個不能獨立存在的數學概念。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其中一條直線叫另一條直線的垂線,不能孤立地說哪條直線是垂線。
(4)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嗎?
看兩條直線是否平行,必須是在同一平麵內。如果不是在同一平麵內。即使兩條直線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線,正確的說法是:在同一平麵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
(5)連接兩點之間的線段就是兩之間的距離嗎?
線段屬於“形”距離屬於“量”,這種說法錯在把形和量等同起來了。正確的概念是:連接兩點之間的線段的長就是兩點之間的距離。
(6)平角是一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嗎?
根據角的定義,每個角都有兩條邊,隻不過是平角的兩條邊成一條直線,不能說“平角是一條直線”;“而周角是兩條邊重合成一條射線,不能說周角是一條射線”。
4忌問題太難太淺,要切合實際
問題太容易,學生會把成功歸於任務的容易;而任務太難學生會把成功歸於僥幸。……這樣的解答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決心,產生快樂。
例如一個教師教《孔乙己》,學生剛初讀課文後,教師便問:“孔乙己的性格怎樣?”這當然使學生不知所答。
問題太易,會不啟而發。例如一位教師教茅盾的《白楊禮讚》提問:
師:讚什麼?
生:讚白楊。
師:誰讚的?
生:作者。
師:作者是誰?
生:茅盾。
問題太細、太瑣碎,會使學生不屑一答。例如有位教師教“天”字,本來可以開門見山直接引入但他卻要設計一係列煩瑣的問題來引入,最後學生還是說不出一個“天”字。
師:你們頭上有什麼?
生:帽子。
師:帽子上有什麼?
生:天花板。
師:天花板上有什麼?
生:有個大窟窿。
問題要淺中見深,有些課文的句子看來平淡,而實際上卻蘊藏著深刻的內容,學生容易忽略過去,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提一二個問題,就會使學生深刻體會。例如一位語文教師教魯迅的《故鄉》一文,文中有一段閏土的話:“常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因為句子很簡單,學生一看就懂,也能理解這是描寫舊社會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正因為這樣,學生也就往往滿足於此,而不去注意挖掘語句裏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因此,這位老師當講到閏說“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時。就問學生:
師:第六個孩子幾歲了?
生:(學生原先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查書後回答)五歲。
師:連五歲的孩子都被迫參加勞動,卻總是吃不夠,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這樣提問對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和進行思想教育都有重要意義。
5忌盲目提問,要抓住關節點
抓關節點就是抓突破口,抓主要矛盾。抓到了點子上,牽一發而動全身;抓不到點子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事與願違,用心良苦,而效果不佳,那末,怎樣抓關節點呢?
(1)抓住題目提問。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還是記敘的主要內容(如《十裏長街送總理》),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如《邱少雲》),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如《偉大的友誼》),或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如《小木船》)……因此,根據題目設問,能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例如,教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小音樂家楊科》一文,可以根據題目設計以下問題:
①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音樂家”?
②楊科為什麼被稱為“小音樂家”?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
③楊科的命運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是這樣的命運?
教學中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也就達到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
(2)抓住關鍵提問。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關鍵字句章節抓住這些內容提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針對《養花》最後一段提問:作者說有喜有憂,有笑有淚……這就是養花的樂趣。為什麼說“憂”和“淚”也是樂趣呢?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聯係全文理解作者所說樂趣的博大內容——賞心悅目是樂趣,多得知識是樂趣,付出辛勞是樂趣,分享成果是樂趣,當然,為心愛的東西奉獻真情也是樂趣。
(3)抓住重點詞語提問。重點詞語是掌握解題方法的鑰匙。教師若能抓住概念中重點詞句,設計恰當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牢固掌握概念靈活運用概念解題。如“整除”與“除盡”學生常常認為是同一概念,在解題中出錯。如果提問“整除與除盡”有如何區別與聯係,並舉例說明,這樣的問題設計很好。
整除與除盡有什麼區別?
整除:數a除以數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餘數,叫做a能被b整除。
例如:18÷3=6我們就說18能被3整除,也可以說3能整除18。
除盡:甲數除以乙數(不為零),所得的商是整數或小數而沒有餘數時,我們就說甲數被乙數除盡。
例如:5÷10=0.50 6÷.2=3
我們就說5能被10除盡;0.6能被0.2除盡。
整除和除盡有何聯係。
整除和除盡是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別。
①聯係:整除和除盡都是除法運算,而且都沒有餘數,這是它們的相同之處。
②區別:整除是整數範圍內的除法,整除的兩個數必須都是自然數,所得的商也是自然數;而除盡並不局限於整數範圍內,被除數、除數和商既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有限小數。
例如:10能被5整除,5不能被10整除,但5能被10除盡。又如:1不能被0.5整除,但1能被0.5除盡。
由此可見,除盡包括整除,整除除盡範圍內的一種情況。凡是能整除的都能除盡,但除盡不見得一定能整除。
(4)抓住中心提問。中心句。或是文章內容的總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點睛之筆。因此,根據課文中心句設問,不至離題太遠。例如小學生語文《桂林山水》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為讀者揭示了寫作意圖,展示了寫作重點——桂林山水的特色,根據中心句,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從這句話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寫什麼?②為什麼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裏的山和水各有什麼特色?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學習,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深刻體會出字裏行間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