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設計的意義

提問是教師輸入信息、傳遞信息,達到師生交往、和諧共振的一條主要渠道。好的課堂提問能揭示矛盾、辨別正誤、喚起聯想、引起思索,有利於當堂反饋、當堂控製、調節教學。提問是教師應當具備的一種教學基本功。有人講:提問好比是教學中的常規武器。這話說得既形象又在理。隨著教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老師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所深化,實踐上有所創新。

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溝通學生與教材的重要媒介,是重要而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它對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具有顯著的功能,這是由教師提問的特點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關係所決定的。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古語亦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可見,設疑是相當重要的。有經驗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精心設計提問,意圖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並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進一步步登上知識的高峰。然而,並非所有的課堂教學提問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那些膚淺、平庸的提問,零敲碎打、毫無聯係的提問,單調、陳舊、八股式的提問,置學生於被動地位的提問,就能抑製學生的思維活動,與開發學生知識能目標背道而馳。有的隨心所欲,為問而問;有的以問代罰,為難學生;有的猝然發問,搞突然襲擊;有的模棱兩可,節外生枝;有的不看對象,亂點名回答。這樣提問的結果,隻能是“問而不答”,“啟而不發”,使師生關係形成僵局,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主要是教師不懂提問藝術。懂得提問藝術、善於提問的教師,教得輕鬆,也使學生學得愉快,整個課堂氣氛顯得生動、活潑和和諧。教師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課堂提問藝術呢?減少不恰當的提問,實現課堂教學提問的優化。不但要研究問題的原理類型、原則,還要具體要求與深入探討怎樣才能優化課堂提問設計。

課堂提問設計的優化

優化課堂提問不僅要使學生“通其義”“得其要”,而且要“指點”學生掌握“下手”的方法。

1目標鮮明

教學的目標是整體的,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教學的整體效應。教師的提問是圍繞“有所為”而作這一目的設計的,學生的收益是全方位的。

教學中,那種想怎麼問就怎麼問,想在哪問就在哪問的做法是應當摒棄的。不然就會節外生枝,脫離預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而陷入盲目性。

2講究容量

所謂容量,是指教師提問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價值,所涉及的方麵盡可能要寬廣,要把握住適當的教學時機提出帶有分析、評價、想象型的問題,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如果教師的提問沒有容量,一個問題隻需一兩名學生回答即能解決,如果教師仍要多問,再問,就會造成課堂上一問一答的情形出現。這樣,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不但會占據學生大量的時間,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

3區別層次

提問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差異問題的本身要注意序列,做到層次情楚。否則問題不是難易缺乏適度,就是籠統模糊,不能引導學生產生明確的思維方向。

例如,講《手術台就是陣地》若問“當時戰鬥的形勢怎樣?白求恩大夫是怎麼做的?”這就失之籠統。教師要進一步地啟發引導才能使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思想意義,不然學生就難以回答。

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在某個“點”上設計一組問題,並且體現出問題的序列,依靠問題的相互聯係,相互配合,就能取得良好的整體效應。

例如,一位教師講《憶鐵人》一文,設計了一組問題:①“哦”和“咳”各是什麼思想?——疏通文字,理解內容,感知層次。②這時鐵人心裏會想些什麼?——體察人物思想感情,理解層次。③從這裏可以看出鐵人是怎樣一個人”——概括人物品質,評價層次。④課文如果不寫“哦……咳!”而寫一大段鐵人的自我檢討,好不好?為什麼”——認識人物個性,學習寫作方法,創造層次。這一組問題由淺入深,使學生在語言、思維、感情、認識等方麵都有所收益,產生了較好的整體效應。

4激發興趣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效果不僅與人的智力和學習方法有關,而且與學習心態有關。教師的言談舉止含蓄富於啟發,就有利於學生形成最佳學習心態,引起學生無窮的興味。教師啟發引導得較好能在興致勃勃中提問,他們會感到愉悅,想得快,答得好。

5發展思維

如一多解、多向求解等類型。它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不同方法去解答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多角度的心理興奮,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師不僅要善於提出問題。還要善於發現問題,並且注意在關鍵處提出內容恰當,難易適度並富於思考性的問題,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就864+199提出把199看成200以後,864加200的計算結果,與原題比,怎麼樣了?(多加了1)“那麼,要想得到原題的得數怎麼辦呢?”為了促使學生答出“看成最接近的整百位數,計算起來方便”的答案,設計了“為什麼把199、198、197都看成200,而不看成300、400呢?”這樣圍繞教學目標提出一係列問題,對於沉重的思維,都有明確的導向作用。

關鍵處設問,要注意引導沉重及概括。

例:發現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

師:提供材料觀察。

123516132561213156231165312651321615

師:這兩組數有什麼特點呢?

生:第一組中的數,都是由1、2、3組成的;第二組中的數,都是由5、1、6組成的。

生:每組數都是由相同的三個數字組成的,隻是每個數的數字排列不同。

師:由排列不同,數字不變所組成的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

生:由於數字不變,不管排列怎麼變化,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就不會變。

師:先看第一組,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是多少?

生:是6。

師:(板書6)再來看第二組,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是多少?

生:是12。

師:(板書12)剛才有同學說27能被3整除,我們重新排列2和7,想一想能被3整除嗎?

生:能。

師:27也好,72也好,它們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幾呢?

生:是9。

師:請大家再來觀察一下這些各個數位上的數之和(指6、12、9),具有什麼特征?

生:它們都是3的倍數,也就是說它們都能被3整除。

師:“它們”指的是誰?

生:“它們”指的是各數位上的數的和。

師:一個數如果它能被3整除,那麼這個數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和小組討論,很快發現,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不變”的特點,再讓學生自己舉例驗證,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不完全歸納法,自己概括出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設問的時機、設問的質量、設問的導向性,本例設問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均佳指導學生進行多向交流及時反饋及時評價,及時調控,結果很好。

6培養能力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特級教師姚尚誌在講“體積”這個概念時是這樣提問的:

一上課,姚老師就把兩個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玻璃杯放在講台上,然後便往兩隻杯子裏倒水。

問:“誰能告訴我,哪隻杯子裏的水多?哪隻杯子裏的水少?”

教師的提問,促使學生更仔細地觀察,但是無論如何,他們也看不出水量的差別,隻好猶猶豫豫地憑直覺回答:“兩個杯子裏的水好象同樣多。教師肯定他們的優點後說:“兩個一模一樣的杯子,水平麵又在同一高度上,當然是水一樣多了”

說罷,教師就把一個東西放進了一個杯子裏“你們看見了什麼?”學生說看見了把一個東西放進了杯子裏。教師追問:“你還發現了什麼?”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發現了這個杯子裏的水平麵升高了。

教師反問:“這是不是說明,這隻杯裏的水多了呢?”學生否定。教師追問:“那是為什麼?這時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老師。您放的東西占地方了,就把水擠上來了。”

為了讓學生在比較中觀察,在觀察中分析,姚老師又拿出一個東西,把它放進另一個杯子。問:“這次你又見到了什麼?”學生搶著說。看到老師把一個東西放進了另一個杯子裏,這個杯子的水平麵升高了,而且超過了第一個杯子。師問:“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次您放的東西個兒大。”

就這樣,學生在姚老師的提問下,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對物體有了感性認識,物體不僅要占據空間,而且所占據空間還有大小之別。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體積的概念,並且做到了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三位於一體,達到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的能力。

課堂提問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忌提問隨意性,要有針對性

例:北京市優秀教師吳正憲在講圓的周長時,表現出的針對性提問藝術作一評介。

講課開始,她根據兒童善長形象思維的特點,利用熒屏圖象開講。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後提問。

師:同學們什麼是圓的周長呢?(很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課所學的主題——圓的周長)

生:圓一周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圓的周長展開後會出現一幅什麼圖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話可說,打開了思路。)

生:一條線段。

師:那麼如何測量計算圓的周長呢?

今天我們共同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的周長)。

(此問使新舊知識過渡自然,為揭示課題,導入新課作好了鋪墊。)

接著啟發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探索測圓的周長,層層設疑,一次又一次掀起高潮。

師:你是怎麼測量出圓的周長?

生:用滾動法測量出圓的周長。

師:如果要測量的是大圓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來滾動嗎?(笑聲)(此處追問得很好,精選實例很有啟發性。)

生:不能(打心眼裏服了)。

師:還有什麼辦法測量圓的周長嗎?

(善設小高潮,使學生感到山究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用繩子繞一周,量出繩長也就是圓的周長。

師:你能用繩測法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演示:用一條小線的一端拴上小白球在空中旋轉,讓學生觀察在空中出現的圓。快速旋轉小球,小球運轉的軌跡形成圓)

(一石激起千層浪,小高潮推動了思維高潮,學生看著、想著、興奮、愉悅、沉思)

生:不能。

當學生對吳老師的設疑“心術通”、“口欲言”時,她利用點撥啟發提問。

師:用滾動法、繩測法可以測量出圓周長,但是有局限性。那麼,能不能探討出一種求圓周長的規律呢?

師:圓周長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