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教師提問:這幾道算式對不對?哪一道算法最簡便?

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評論,既找到最簡便的算法,且使學生掌握了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書寫格式。

連環法

它是指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精心設計的一係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形成一個整體,幾個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學生列式後,設計了如下問題:①除數是小數,怎樣使它變成整數?②除數擴大10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怎麼辦?③擴大100倍、1000倍又怎樣辦?除數變成是整數的除法後該怎樣計算?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掌握了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會計算了。

又如在教契訶夫的著名小說《變色龍》時,可設計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第一個問題:根據課文的敘述,你認為課文主人公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在學生準確地回答是“善變”後,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從課文中你們知道他“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怎樣表現出來?學生討論回答:一是變得快(頃刻之間他對狗的態度“變”了五次),二是變得蠢(他“變”的理由是愚蠢的,邏輯是荒謬的)。接著可提出第三個問題:由此我們知道奧楚蔑洛夫是“變色龍”式的走狗,“變色龍”的色雖然變來變去,骨子裏卻隱藏著一個不變的性格內核,你們知道他這個性格內核是什麼嗎?學生通過分析課文得出結論:奧楚蔑洛夫狗仗人勢、媚上壓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終沒有變。於是又可提出了第四個問題:什麼原因促使這個執法者一變再變,左變右變?學生都能很好的回答:這主要是將軍的威勢促使他一變再變。為了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最後還要出一個問題:奧楚蔑洛夫這樣壞,為什麼沒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傷,是受害者,為什麼反而遭到人們嘲笑?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應讓學生反複討論。有的學生說,奧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權有勢。沒人敢嘲笑他。最後大多數學生認為,奧楚蔑洛夫出場時,“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狗咬了人後,“木柴廠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從地底下鑽出來的”,這些描寫說明“那群人”是些窮極無聊的庸俗市民,他們沒有正義感,所以不嘲笑執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當時的社會就是那樣一個畸形社會。

以上的相機提問和步步誘導,使學生不僅清楚地認識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點,而且深入了解到,“變色龍”這個文學形象的諷刺鋒芒不隻指向沙皇忠實走狗的醜惡靈魂,而且直指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俄國反動階級的精神統治。

消化法

適用於講授新課後,為了加深學生理解,在學生容易模糊處設問。例如,通過歸納,學生總結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以後,教師提問:“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麼要先通分?通分以後,為什麼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這樣就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又如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後,教師提問:公式中“長+寬”是指長方形中的哪一部分?在計算長方形周長時,為什麼要乘以2?這樣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發散法

這種提問具有如下特點:對於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去獲得多種答案。如一位教師教減法的意義,提問學生37-18=?是什麼意思?

生1:被減數是37,減數是18,差是多少?

師:還有別的說法嗎?

生2:總數是37,一部分是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師鼓勵說:還有什麼說法呢?

生3:37比18多多少?

師:答得好。還可以怎麼說?

生4:18比37少多少?

師:很會動腦筋,還有別的說法嗎?

生5:37減18還剩多少?

師:對呀!再想一想還可以怎麼說?

生6:比37少18的數是多少?接著又有幾名舉手回答。

生7:已知兩個加數的和是37,一個加數是18,另一個加數是多少?

生8:甲數是37,比乙數多18,乙數是多少?

通過發散提問,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能力。

激趣法

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創造生動愉快的教學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地思維,尋求新的知識。如教學“三角形的麵積計算公式”前,要求學生把三角形放到方格上,通過數方格算出三角形的麵積後,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要計算一塊三角形地的麵積時,是否可以把這塊地放在方格紙上,或用一個個方格紙片去填滿三角形的地呢?同學們聽了之後,都笑了,齊說不能。教師立即詢問學生:那怎樣才能計算這塊三角形地的麵積呢?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這樣就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探求新知的階段。

重複法

由於所提問題在教學內容中處於重要地位,是關鍵之所在。因此當一個學生已經作出正確回答後,教師仍要繼續提問若幹學生,通過重複回答,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以形成深刻的印象。這種提問的特點是用學生的重複回答來代替教師的強調。同時,由於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回答暫不表示態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如教“比多比少應用題”時,在充分比較後,提問:這一組題目有什麼特點?學生回答“條件相同,問題不同”。然後教師繼續點名,學生繼續重複回答,連續進行幾次,使學生形成統一的深刻印象。

遷移法

就是讓學生通過回答和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舊知練習或操作活動,來向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索,從而能使學生嚐試利用過去的知識、技能、方法和經驗來解決新問題的提問法。

誘發法

目的在於通過一個實驗,一次演示,一個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為了讓學生細致全麵審題,提一個問題,看誰算得快?

逆向法

逆者反也,就是從反麵把問題倒過來提出,讓學生利用事物之間相反相成的矛盾關係,以反推正。逆問的特點是以反推正,形成矛盾,它容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矛盾衝突,將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提出,以引起注意。例如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不從下麵講為什麼要“零除外”,而是從反麵倒轉提出問題:括號中的“零除外”,可以不讀,也可以不記,不就簡練嗎?你同意這種觀點嗎?這樣提問給學生擴大了信息的反差,構成了矛盾情境,更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