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豈不是螞蟻和大象一樣重嗎?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同學們感到非常奇怪,帶著問題反複觀察,一時也找不出原因。這時,教師趁勢提出:“大象與螞蟻體重一樣,這個問題就出在算術根上。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算術根的問題。”由於學生對這道題出現的奇怪現象迫切想知道應該怎樣解決,注意力特別集中,“吃一塹,長一智”。這樣引入後,學生對算術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終生難忘,以後碰到這類問題再不敢馬虎了。

想象法

不局限於課文內容,而是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想象這樣的提問,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情,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一位教師講《邱少雲》這篇課文,她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邱少雲被烈火包圍的時候,戰士們是怎樣想的?邱少雲當時又是怎樣想的?”這位教師抓住了戰友們和邱少雲在特定的條件下的心理活動這一條線索,引導學生展開了豐富的聯想,使教材潛在的思想內容得到了深入的開掘。有些學生竟聯係南疆戰士、老山前線英雄的豪言壯語“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來說明邱少雲的心境。這樣的提問,有一定的思維強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有利於心理的積極發展。

點睛法

就是根據課文的中心句作者的點睛之筆設問。中心句,就是文章內容的總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點睛之筆。因此,根據課文中心句設問,不至離題太遠。例如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桂林山水》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為讀者揭示了寫作意圖,展示了寫作重點。根據中心句,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從這句話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寫什麼?②為什麼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裏的山和水各有什麼特色?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學習,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深刻體會出字裏行間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尋究法

事情總有前因後果。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尋究性設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小學數學應用題:

光華服裝廠計劃四月份做西服1500套,前5天平均每天完成120套,餘下的平均每天應做多少套,才能按時完成任務?

師:要求餘下平均每天應做多少套,必須先求什麼?

學生:先求還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數。

師:要求還剩下要做的套數,又須先求什麼?

學生:先要求已經做的套數。

師:已經做的套數怎樣求?

學生:把前5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數乘上已經做的天數。

師:剩下天數怎樣求?

學生:總天數減去做了的天數。

探究式提問在複合應用題教學中已被普遍采用,尤為重要,它是從題中所求的問題出發,在教師的稍加暗示下,主要由學生自己根據題意,逐步探求一個個中間問題,從而達到解答應用題的目的。逆向啟發式提問,對學生在思維上的要求更高,顯然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獨立的解題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引路法

這是指學生遇到了超出他的能力範圍的困難,教師就像導遊一樣,給他們指方向,教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學生是教學的受體,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在運用引路法時,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在課堂上對所提問題的措詞要確切,回答的活動範圍要小,盡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有時還可以比較具體明確地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幹個小問題,便於學生回答,有利於學生思維定向。

破題法

即根據題目設問。題目是文章的眼眼。它或是記敘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或者貫穿全文的線索。因此,根據題目設問,能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例如,教小學語文《小音樂家楊科》一文,可以根據題目設計以下問題:①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音樂家”?②楊科為什麼被稱為“小音樂家”?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③楊科的命運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是這樣的命運?

教學中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也就達到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

綜合法

抓住重點詞設問。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並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教學小學語文第十二冊《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應該抓住“阻撓”“要挾”和帝國主義者嘲笑話這些重點詞句來設計問題:①清政府剛提出築路計劃,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為什麼敢於出來進行阻撓?他們為什麼要進行阻撓?②他們爭持不下,又怎樣要挾的?為什麼會這樣要挾?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消息傳出去後,國內人民反響如何?帝國主義者怎樣嘲笑的?怎樣理解這些話?帝國主義者的嘲笑有根據嗎?在引導學生討論理解的過程中,學生能搞清“阻撓”“要挾”與“嘲笑”之間的層次關係,加強了思維訓練;要透徹理解文章內容,深刻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必須“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學習方法。又例如有位教師教《我的叔叔於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麼於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後來卻成為全家唯一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麼?等等,而是采用綜合提問:於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麼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比於勒前後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於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隻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這樣,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多方麵的鍛煉,並使自學能力得到提高。

評論法

教師先不表態,把學生各種方法並列公布,提問學生評價,從而啟發學生思維,得出正確結論。當學生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計算方法後,了解到要“先通分”,因而要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45-310”時,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出現了以下幾種算式:

①45-310=810-310=510=12;

②45-310,45=4×25×2=810,

810-310=510=12;

③45-310=4×25×2-310=810-3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