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難為易。有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注意挖掘問題的內涵,將難化易,難而不偏,使問題一提出就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有助於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的練習設計提出:“這篇課文說明了什麼?”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不經啟發學生難以回答。課文出現這個問題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讓學生認識到“貪得無厭、不勞而獲是錯誤的”這個道理。對於這樣的問題,教師應當分層啟發,化難為易:①老太婆對金魚的要求一共有幾次?(5次)每次的要求越來越怎麼樣?(越來越高)②她要了一次又一次說明了什麼?(貪得無厭)③最後的結果怎樣?(一無所得)這樣,把一個難度大的問題化為幾個簡單的問題,略加整理。問題的答案就水到渠成。

9教育性

提問的著眼點不僅在於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而且還要達到教育學生,使學生思想覺悟有提高。例如講《孔乙己》一課,抓住關鍵動詞提問,為什麼作者多次在文中寫笑?這個提問不僅使學生把握了孔乙己的性格、人們的麻木,也深刻的揭示了舊社會的可悲可怕,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社會主義社會製度的教育。

10激勵性

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學習的動力。對於性格內向和膽小怯聲不肯發言的學生不能使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要鼓勵他們逐步培養其“自我意識”和大膽潑辣、勇敢頑強的性格。對於遲緩、表達能力差的學生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使其逐步掌握學習、思維的方法。對於課堂收尾作結的提問要有“收”有“展”。“收”中寓“展”,“結”而不“終”。給學生造成一種思前者如“曆曆在目”,想後者宛若“磁石吸鐵”,欲罷不能。如《草船借箭》一文,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陷害他,要他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如果提問:“諸葛亮是怎樣把箭造好的?”就不如改為“三天造好十萬隻箭太難了,哪個同學能幫助諸葛亮完成這項任務?”可見後者比較符合兒童的心理,更能激勵學生回答問題。

11科學性

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首先要做到科學性。所提問題的內容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無知識、科學性錯誤。否則會失去提問的意義,有時甚至無法確定答案的正確性。

有位教師在教“循環小數”時,向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3333……和214242……這兩個循環小數的循環節各是多少?”這種問法不嚴謹。因為“多少”一詞涉及數量,需要用量或數目來表示。這樣提問實質上把循環節的數字當作數來看待,會使學生混淆“數”和“數字”的概念。正確的提問是:“指出這兩個循環小數裏的循環節。”或“它們的循環節各是哪些數字?”等。

12準確性

課堂提問切忌籠統,要具體明確,特別是對小學生提問更要具體,不能過大過寬,像猜謎式的讓學生找不到思維的起點,腦子轉動不起來。含糊的問題,題意模棱兩可,可以作這樣也可以作那樣的問題,答案難已確定。

如有位老師講完分數乘法的意義後提問:求比15多12的數是多少?學生中出現兩種答案爭論不休。一種答案是按乘法做:1.5×(1+12)=2.25;另一種答案是按加法做:1.5+12=2,這節課就在學生的爭吵中不了了之下課了。這就是問題不明確。如果是要求比一個多幾分之幾,則可提問:求比1.5多它的12這個數是多少?15×(1+12)=2.25;如果用加法,則可提問求比1.5多0.5的數是多少?1.5+0.5=2。這樣提問就不會產生爭議了。又如有位老師在講“近似數3.0比近似數3精確”時,這樣提問:“哪些數能變近似數3?哪些數能變近似數3.0?”大家知道,將一個數改成精確到某一位的近似數時,應依據某種法則,一般有收尾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而這一提問沒指出用哪種法則,學生就難以回答。

提問的準確性不等於簡單性,那種隻要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就能答複的問題,不能引起學生思維,也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

13預見性

提問應事先想到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估計學生在什麼地方出錯,什麼地方卡殼,什麼地方含混不清,能及時敏銳地捕捉和糾正學生答複中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以及脫離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善於采用歸納、小結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答案,采用試探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更深一層的答案。

14靈活性

課堂提問的問題是備課時事先設計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提問時要靈活運用,要隨時調節問題的深難度。在講、練、讀、議諸環節中都可以回答問題或帶著問題進行;也可以在學生精神渙散時,用提問的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了不使問題死板,教師要善於靈活地穿插運用轉入、點題、沉默、查核、催促、提示、複述、評論、強化、延伸、更正、追問和擴展等手段。

15量力性

欲速則不達,一切應從實際出發。第一要適度,提問應以實際現象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提出符合學生智能水平難易適度的問題。第二要適時,俗話說“好雨知時節”,提問也是如此,提問的時機要得當。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隻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心”和“達其辭”的最佳時機。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時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能“跳一跳,摘桃子”並達到解惑的目的。第三要適量,精簡提問數量,直入重點。一堂課不能問個不停,應當重視提問的密度、節奏及與其他教學方式的配合。教師要緊扣教學目的和教材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提問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瑣的滿堂問。可以借鑒係統工程的辦法,對問題進行合並、簡化、刪除,達到精簡數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質量的目的。

課堂提問的優化標準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所提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要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目前,有人根據所提“問題”的程度差異,在層次上把它分為不同檔次的四個思維能級,在課型上,又相應地分為導入、消化、探究、創造四種類型。四種不同層次的“問題”設計,與思維的能級訓練有機結合,層層遞進,構成了課堂教學的有序性。

第一能級所提的問題,主要是起聯係新舊知識的作用,屬於“導入型”,思維能級的層次不高,但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積極性。

第二能級所提的問題,主要是承前啟後,形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思維階梯,從思維能級上看,比第一能級略高,屬於“消化型”,隨著“問題”的邏輯層次加深,相應增強了對學生的吸引力。

第三能級所提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經過思考最後得出結論。學生的思維要經曆概括、歸納、判斷、選擇、比較等多方麵的訓練,屬於“探究型”。它擊破了學生思維惰性的外殼,增強了認識活動的學習興趣,使之樂於探究課文的內涵。

第四能級所提的問題,重點是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思維訓練上,它由導入、消化、探究進入了創造的領域——屬“創造型”。創造型思維能級的訓練,重點是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通過想象,進入一個自由創造的天地,激發探究知識奧秘的興趣,燃起智慧的火花,享受創造的歡樂。

從學習心理學角度看,優化了的課堂提問應使學生處於以下幾種心理狀態:①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②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但沒有答案;③雖一時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自信心。孔子提倡教學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幾種心理狀態,正是處於“憤”與“悱”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設計提問,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優化了的課堂提問應當具備以下特點:①表現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②略高於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識發展水平,以激發學習的欲望;③富有啟發性,並能使學生自省;④能有助於實現具體教學目標;⑤力求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內容理解的和諧統一。

要做到此,必須注意優化課堂提問的以下要素:

1目標的明確性

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的為指南。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同時,還要研究提問的目標,講究提問的藝術。每一次提問都必須以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為宗旨。因此,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可設計目標明確的提問,如課堂組織的定向性提問、了解學情的摸底性提問、學習方法的指導性提問、知識理解的啟發性提問、觸類旁通的發散性提問、歸納總結的聚斂性提問、溫故知新的複習性提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