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提問主要是為了達到以下目的。

(1)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對所學知識的評估;

(3)鼓勵學生自己獨立學習;

(4)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幫助學生,使他們對自己和他們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感覺;

(6)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7)引發並堅持課堂討論。

要想達到上麵的提問目的,可以明顯地看出,好的課堂提問不是隨機隨意提出的,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2層次的清晰性

課堂提問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按照教學程序、課堂結構精心設計。所提問題應該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環緊扣,體現出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條理性。從而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紮紮實實步入知識的殿堂。

3時機的選擇性

首先,課堂提問應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的心理狀態來加以把握。課堂提問的良機主要有哪些呢?當學生思維囿於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當學生疑惑不解、一籌莫展時;當學生胡思亂想、精力分散時;當學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奮、躍躍欲試時……

其次,教學視角也是課堂提問時機選擇的重要依據。提問的時機一旦迎合了教學需要並與教學視角相吻合,則選準了“最佳時機”。一般是:當教學到達教材的關鍵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疑難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精華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矛盾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深奧處時等。

再次,教學進程也是把握時機的決策因素。教師可根據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情況而靈活選擇提問的時機。

4方式的靈活性

設計課堂提問不可機械死板,類型應靈活多樣。如揭示課題可采用啟發性提問;初讀課文時可采用疏導性提問;深鑽課文時可采用探究性提問;單元總結時可采用比較性提問;品嚐精華時可采用鑒賞性提問;複習鞏固時可采用歸類性提問等。同時,還必須注意課堂上師生雙方信息交流出現的異常情況,一旦發生更應靈活處置,當場設計一些調控課堂的提問來調整教學活動。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是正常現象,教師應迅速準確地判斷出學生出錯的根源,從而靈活地提出一些針對性強的新問題,從而化解疑難。

5內容的針對性

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幾個關鍵性的提問,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提問題必須準確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適應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問題,“教學重點好像是統管數十盞電燈的‘總開關’,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因而是學生在學習上融會貫通的樞紐,教學如果不掌握重點,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學質量。”對教學提問來說,掌握重點尤其重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抓住重點,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設計提問,一不要麵麵俱到,主次不分,二不要頻繁、煩瑣,才能夠以最短時間,創造最佳效果。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確切的,即使是發散性的問題,其答案也應在預料之中,要避免答案的不確定或超越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

對於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所提的問題應有所不同。對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可提一些模式識製、知識回憶、形成聯係之類的記憶性問題;對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提一些綜合應用、分析理解、總結評價之類的認知性問題。

6誘導的啟發性

提問的內容是否有啟發性,這是提問能否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的決定因素。教師提問過淺,則學生無須動腦;過深,則學生無從動腦;過淡,則學生無意動腦。維果茨基認為,隻有設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由潛在水平轉化到新的現有水平,這對教學提問如何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具有指導意義。教師在教學中以發展思維為主線,規劃教學中的提問,切忌提不經思考隨口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的問題。教學提問必須有效地促進發展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問的內容必須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誘導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啟發式提問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析疑解難式、求同提異式、辨析判斷式、歸納總結式等。

提問的形式也是可以創造的。凡能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提問方式,都是可取的。隻要教師心中有“綱”(教學大綱)、胸中有“本”(班級學情),具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就能創造性地設計出來。

7難易的適度性

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尤其是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係列由淺入深、以舊導新、從易到難的小問題,使學生通過問題解答,逐步突出難點、把握要領、掌握規律。力戒那些“對不對”之類的過於簡單的提問,但提問也不可過難。隻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與此同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應視其具體學情而把握難易的分寸,使全體學生都能從解答問題中享受到獲取新知的歡愉與樂趣。

教師的提問要依據學生心理、年齡、學習的實際(包括文化素質、智力發展水平),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偏高,內容複雜難度甚大,學生望而生畏;過輕,內容太簡,學生思維活躍不起來。教學提問隻有在與學生個人努力發生共鳴的情況下,才是值得稱讚的。讚科夫認為,對學生來說,教學內容應具有適中的複雜程序和難度。這對我們提問具有啟發性:一是提問要“適中”,二是提問要有“難度”。因此,優化課堂提問,必須根據學生智力,做到深淺難易、範圍大小都恰如其分。還應該注意講究層次性。

8對象的廣泛性

課堂提問必須麵向全體學生。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普通生可逐步“升級”,對後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胃口的需要。為了讓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問題提出後,宜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然後或學生個別解答,或小組代表回答,或自由競相搶答,這樣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而不要先點名後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更不要隻向幾位冒尖生發問,而應將答問的機會適當向後進生傾斜。

9角度的新穎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老是“舊調重彈”,將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變換一下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麼學生就會興趣盎然。

興趣乃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因素。要提高積極性,使學生情感活躍起來,教學提問就要注意趣味性。興趣不是生來就有的,是靠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情境,誘發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從教材中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構建提問序列,力求提問形式新穎別致,富有新意,使學生喜聞樂答,使學生心理各方麵生動活潑地得到和諧發展。

根據教學需要,提問的題型可靈活變換,從而給學生新鮮之感。或選擇型、或判斷型、或歸類型、或辨識型、或配伍型、或理解型、或填充型、或簡答型等。

根據教學需要,提問的內容照樣可以隨時變換,從而給學生新鮮之感。或引趣性、或鋪墊性、或遷移性、或探究性、或激疑性、或解惑性、或悟理性、或導謬性、或檢測性、或訓練性等。

10學生的參與性

積極參與是構成中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重要方向。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是否濃厚是反映學生學習“入心”程度的重要標誌。教育理論和實踐表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靠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優勢,以調動學生的能動作用。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已成為過時黃花。為了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增強師生的共同活動,大力調動學生自身的內驅力,提問不妨有所改革,以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所以講演式、辨論式、谘詢式、調查式、彙報式等均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