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的優化

課堂提問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反饋教學信息,檢查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現將課堂提問的優化原則與標準分述如下。

課堂提問的優化原則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我們都知道提問不完全能有啟發作用,課堂上的提問隻在有意訓練學生的思維時,才具有啟發性。那麼怎樣的提問才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呢?這就是課堂提問的優化原則。

1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是指教師能緊緊圍繞教材的訓練重點,突破難點,問到關鍵之處。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先抓住課文開頭“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麼伯父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這句中的“愛戴”一句設問,因為它揭示了課文前後內容上潛在的因果關係,使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學的針對性就比較強了。有位教師在教“將相和”一課時,就抓住課題中的“和”直奔中心,設計了這樣的提問:①什麼叫“將相和”,“將相和”中的“將”和“相”各指誰?②既然是“和”,說明他們有一段不和,為什麼不和呢?③最後起到了“一問而牽動全篇”的作用。

2可接受性

課堂提問首先應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不同水平,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這樣的提問設計才能有的放矢。總之,要難易適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育測量中的“難度”概念為提問設計提供了數量依據。難度H=1-P/W,這裏的W表示課堂內學生總數,P是答案通過的人數,難度H在0至1間。若難度為0,全體學生都能回答;難度接近1,幾乎沒有學生能回答。提問的難度一般控製在03至08間,使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都能解答,即“跳一跳,能摘到”。

3循序性

提問題除了要有一定針對性外,還要注意階梯性。提問設計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規律。

心理學家把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稱之為“解答距”,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把問題分為四個等級:“微解答距”(看書即可回答)、“短解答距”(課文內容的變化或翻新)、“長解答距”(綜合運用原有知識解題)、“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特有方式解題)。提問的目的在於開拓學生的智能,設計提問當然以後兩種類型多一點為好,但也不能脫離學生實際大搞高難度的題目,使之望“題”興歎,視為畏途。那麼,如何合理調配四種級別的問題呢?以下設計可供借鑒:台階型提問。它像攀登階梯一樣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個個問題,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例如教學《裝在套子裏的人》,可先從別裏科夫的“套子”、社會影響、婚事失敗等淺顯處逐一設問。然後再推出一些具有深度的問題,如“作為專製製度維護者別裏科夫已經死了,為什麼局麵沒有好一點呢?”等,才能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

4整體性

一堂課的提問係統,應是一個有機整體,納入並服務於整堂課的教學目的,要圍繞中心問題,從分解走向綜合,使各種提問相輔相成,配套貫通。對於頭緒多的課文來說,提問設計更應有全局觀點,力求做到環環相扣。大凡要求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提問,一般不宜單兵作戰,需要圍繞一個“訓練點”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聯係的“問題鏈”。這樣“問題鏈”的內部聯係,或並列、或遞進、或歸納、或演繹、或眾星托月、或追本溯源,都應具有嚴密的邏輯聯係。這種“問題鏈”能揭示作者寫作的思路,體現教師教學的思路,打通學生學習的思路。這種“問題鏈”都具有較大的容量,大至舉綱提要,統率全篇;小的也能解決某個段落或課文某個方麵的知識要求。

5學生主體性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內部動機和作用。在課堂提問中如何發揮學生內部動機和作用?在課堂提問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是引導學生去積極探求真理。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他學生的,不是進入那已經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大廈,而是促使他去“砌磚”,同他一起建築大廈。聰明的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奉獻真理,而是引導他們去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放手讓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可從文章的遣詞用字、布局構思,到文章所表現的生活、思想、情趣等各方麵,引導學生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根本上改變提問中師問生答的被動局麵。三要歡迎學生發表創新見解。創新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應當歡迎學生對自己的講解和那些所謂“定論”提出不同看法,對文章的缺點和問題提出質疑,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有意無意地壓抑了學生發表創新見解的積極性。結果,凡是教師沒有直接講解或書本上沒有直接寫到的問題,不少學生不能回答,甚至不願去思索探求。長此以往,學生成才的一種十分可貴的品質——創造精神,就會受到扼殺。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6趣味性

提問的高明,在於引發學生的興趣提問的失誤是使學生厭學。提問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悅中接受教學。如小學語文第六冊《小蝴蝶花》,一位教師在教學中,著眼於課文巧妙的藝術構思設計提問,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的提問:小蝴蝶花開了,舒展著彩色的花瓣,黃的、白的、綠的,微風吹來花發出淡淡的清香,猶如隻隻翩翩起舞的蝴蝶,你們喜歡小蝴蝶花嗎?小蝴蝶花先是在草叢裏,後來它被移植到一個萬紫千紅的花園裏,在這兩個地方發生了一個故事,你們想知道嗎?請把課文輕聲讀兩遍,讀後交流,這樣的設問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景,從而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7精要性

提問設計要精簡數量、直入重點。一堂課45分鍾,不能都由提問所左右,應當重視提問的密度、節奏及與其他教學方式的配合。教師要緊扣教學目的和教材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提問設計少而精,力減平庸繁瑣的“滿堂罐”弊病。可借鑒係統工程辦法,對問題進行合並、簡化、刪除,達到精簡數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質量的目的。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第三個故事,學生似乎一看就懂,但就是在這淺易的文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教材進行設疑討論:“作者為什麼三次描寫誌願軍戰士‘笑’的表情?”然後引導討論,讓學生明白:第一次“笑了笑”,是微微的笑,表現了戰士的革命苦樂觀;第二次“笑了起來”,是爽朗的笑,表現了戰士對家鄉、對祖國、對親人深切的懷念;第三次“笑著”,是臉有點紅,有點不好意思,欲笑不止,表現了戰士們不求名利的高尚思想,這正是作者對誌願軍的熱愛之情。這樣提問少、容量大、思路寬、理解透,體現了精要原則。

8啟發性

提問設計要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遊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它隻能使人厭煩。切忌提一些“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簡單問題。美國研究表明:具有50%成功可能性的學習任務,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快樂。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學生才會依據個人的能力、主觀的努力和選擇好的方法來解釋所獲得的成功。這樣的解釋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決心,產生快樂,並增強意誌力和自製力。

課堂提問的啟發性從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觀點看,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易中生趣。有些問題雖然淺顯,但又涉及到解題的需要,不問不行。對於這類問題的設計要巧設波瀾,巧問精思,易中生趣,便於啟迪。如《草地夜行》一文中的第13自然段,這一段的內容並不難懂,但它在結構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分析好這一段對於總結上文、理解下文十分重要。如果簡單地問:“老紅軍為什麼‘不容分說,背起我就走呢?’”這樣提問因過易,難以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如果抓住老紅軍的態度設計問題,效果將會迥然不同:“老紅軍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背起我就走的?他當時為什麼又焦急又惱火?”同一個問題,不同問法,效果大不一樣。透過“焦急”,顯示出老紅軍對革命事業的忠貞,透過“責備”,顯示出他對小紅軍的深切關懷。這樣,既解答了問題,又深化了學生對老紅軍形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