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順問型

就是按照教材先後,由邏輯關係或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順序,進行提問。例如,教學《糶米》一文,為了讓學生認識作者緊緊圍繞中心選擇寫作材料的方法,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在教材的點睛之外這樣提問:“為什麼多收了三五鬥,農民反而得不到好處?”幫助學生認識到舊中國的農民,受著封建地主、資本家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重重壓榨和剝削,即使遇到好年景,也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進而體會到作者選擇寫作材料,是緊緊圍繞自已要表達的中心的。順問的特點是與教材的邏輯順序合拍,順應學生認識問題的一般規律,但它不能夠形成奇峰突起的氣勢,激起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它比較適合邏輯性較強的教材內容。

6曲問型

曲問是不直接提出問題,而拐上一二個彎子,繞道迂回,問在此而意在彼。用這種提問方法提問,使學生明確課題的具體目的和意義,學生的學習動機便由潛伏狀態進入活動狀態。

例: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引入提問。

老師:一塊三角形狀的玻璃,被折斷成兩塊,要配一塊同樣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將兩塊都帶去?如果隻允許帶一塊,那麼應該帶哪一塊?為什麼?由此引入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

7比較型

就是教師在所提的問題中,綜合講一些可供比較的內容,進行比較性提問,去引發學生在比較中推出恰當的結論。例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王安石精心選詞煉字的好處,教師可以這樣提出比較性問題:“要把江南冬去春來的情景表達得生動形象,是用‘春風又綠江南岸’好,還是用‘春風又過江南岸’好?”這樣在問題中引進一個與原詩大意相近的句子,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進行比較的條件,學生對“綠”與“過”加以比較認識,便能體會出王安石精心選詞煉字的絕妙。比較提問的特點是提問時,為要求學生理解的對象提供可做比較的事物,它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在比較異同中認識事物,理解問題,比較型適合氣氛不夠活躍的課堂情境。

8急問型

就是教師比較急促地發出一連串問題,促使學生爭先恐後地搶答。例如,《稱象》一課先閱讀課文,為了檢查學生自讀課文的效果,教師可急促地發出下麵一組問題:①課文中說誰很高興,為什麼?②這是怎樣一頭象?誰一邊看一邊議論?③曹操提了一個什麼問題?④官員們想出了什麼辦法?⑤曹操兒子叫什麼?他想出什麼辦法稱象的重量?⑥學習這課文你有什麼體會?因學生經過了充分的準備,對課文內容比較熟悉,因此在課堂上容易呈現出一種踴躍搶答、熱烈興奮的氣氛。急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與問題之間提出的問題間隙時間較短,它能夠創設熱烈的課堂氣氛,節省教學時間,訓練學生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但容易形成假象,學生匆忙應答而忽視思維。它比較適合淺顯的教材內容和準備充分的學生。

9平問型

就是教師平心靜氣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例如,教學《種子的力量》一文,為了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思考,在總結課文時,教師可以心平氣和地這樣提問:“我們平時常見的植物種子發芽不覺得特別,可在作者筆下卻給人以新鮮的感覺和深刻的啟示,原因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並不催促學生立即回答,學生有時間去回憶、比較,從而受到啟發。平問的特點是教師提出問題的語氣比較舒緩,要求學生作答的時間也不匆忙,這種提問適合教學難度較大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10開拓型

用於訓練學生運用學到的基礎知識及原理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具體可分為三種。

①方法性提問。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回顧獲得知識的學習過程,教會他們總結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識的效率。

②規律性提問。目的是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比較和整理歸類,學會發現知識規律。

③創造性提問。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它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各種提問類型的頻率分析

心理學家瑞格為了探索提問的一般趨勢,他從三個方麵研究了提問類型的出現頻率:第一,提問類型在各門學科之間出現的頻率差;第二,提問類型在高能力班、中等水平班、低能力班,以及混合能力班之間出現的頻率差;第三,提問類型在快捷者和遲鈍者之間出現的頻率差。這三方麵的研究是極有意義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哪些提問類型出現的頻率高,從而可以概括出提問的一般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