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與生態旅遊(2 / 3)

研究城市園林諸因素及其關係的生態園林,其以生態學為原理的園林學說,研究的對象是按生態學的原理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自然環境或遊憩境域。城市園林不能墨守傳統管理方式,被動地進行養護管理,應以生態學重新認識組成園林諸因素的作用,認識園林植物的作用,特別是處理好人與園林植物的主體——樹木間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園林綠化三效益的認識。以人與樹木共榮為原則。

城市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遊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迪人們與樹木共存。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讓人們認識大自然的另一個大家庭;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觀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愛護自然、愛美的自然本性。

城市綠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業和環境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城市的象征和文明標誌。城市綠化能達到以下幾個目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工作和生活環境,創造新的城市景觀,提高城市規劃的布局質量,保護風景名勝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吸引投資,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要求不僅要求城市綠地麵積數量有很大的增加,而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於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於園林植物總葉麵積的大小。改善城市綠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間結構,堅持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結構合理,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產生的生態效益遠遠大於灌木和草坪等產生的生態效益。據測算資料,每公頃樹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噸,產生氧氣12噸,可吸收二氧化硫300千克;滯塵量可達0.9噸,蓄水1500立方米,蒸騰水分4500~7500噸。成片樹林在調節氣溫方麵,夏季比空曠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分貝,削弱風速40%~60%;空氣中的含菌量減少29%~65%。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在城市綠化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市綠化的骨架,直接關係到城市綠化的景觀效果。在上海現有的城市綠地中,部分綠地的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的比例不甚合理,沒有達到綠化景觀所要求的喬木應占的比例。按“大樹引人城市”計劃的要求,喬、灌、地被(草)的平均比例為4:3:3,上海現有城市綠地離這一要求有一定差距。

據有關分析,喬木與草坪或“大色塊”的投資比例約為豆:10,而產生的生態效益之比則為30:1。實施“大樹引人城市”計劃,縮短樹木在城市中由小苗到大樹的生長年限,讓城市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規格喬木帶來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同時優化城市綠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間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明顯。為確保“大樹引入城市”計劃的順利實施,必須做好樹種選擇工作。總的原則是:堅持以生態平衡為指導思想,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地帶性植被為特征,適地適樹,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比例合理,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結合,提倡科技興綠,最終實現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合理配植的,能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城市綠地生態係統。

3.3園林化城市

(1)保護古城及文化遺產

如何對待文化和自然遺產,常有兩種相反的觀念和態度:一是把它當作曆史的包袱,發展的障礙,采取消極的或虛無主義的態度;一是把它當作寶貴的財富、發展的基礎,采取有效保護或繼承、弘揚的態度。據英法學者介紹,他們在城鄉建設和發展中,時常要探討三個方麵的問題:一是如何保護自然因素及其景觀;二是如何保護古老建築;三是如何做到新老結合或協調。也許正因為這樣,成功的園林城市設計不僅可以看到保護良好的名城古城、特色街區或古建築,還能看到與之相融合的自然景觀十分突出的山木草地、牧場田園、古樹名木和城市園林綠地。

例如:巴黎不僅是保護完好的名城古都,也是著名的“花園城市”。有從其城市核心地帶的盧浮宮、丟勒裏花園。香謝裏舍大街,往西到戴高樂廣場(星辰廣場)的凱旋門等勝跡組成的長約3公裏的城市中心綠化帶;有以埃菲爾鐵塔為中心,並由練兵場公園、跨塞納河至夏約宮所組成的長約2公裏的廣場花園帶;20世紀初規劃的環城綠帶雖未完全形成,但已有20多個公園綠地分布其間並在逐步增加,已經可以看出綠帶的雛形;流經市區的塞納河和城市環線內的運河也已基本形成綠帶;城市環線內,星羅棋布著二三十個公園綠地,其均勻分布的比率也在逐步提高;城市行道樹的分布和質量也十分突出,這在世界大城市中也不多見;在城市環線的東西兩翼,分別分布著970平方公裏的布勞涅林園和890平方公裏的萬塞納樹林,兩片綠地距市中心僅4~5公裏。這些河流水體、公園綠地等自然因素成為巴黎“花都”的物質基礎和襯托的骨架。

又如,倫敦的自然因素是以星羅棋布的公園取勝,市區人均綠地30平方米以上,其中皇家植物園、攝政公園、倫敦動物園、海德公園。肯辛頓王宮花園等均以各自特色而舉世聞名,並有泰晤士河水橫貫城市。再如,在威爾士首府卡迪夫,位於中心城區邊緣的城堡和河穀公園占地麵積極大,與其中心城區的麵積相當。在曆史名城巴斯,有保護良好的山巒林地、河流台地、公園、廣場和綠地。在著名大學城牛津,有保護良好的泰晤士河和查韋爾河交彙處的水係及其周圍的大麵積疏林草地,有為教學服務的植物園和大學公園等。

在盧森堡,穿越城市的峽穀台地不僅被較好地保留,而且巧妙地利用其穀底、穀坡、穀頂等地形,布置成景象多樣的疏林草地、公園綠地,並同橋梁、塔樓形成富有“峽穀城市”景觀特色。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其大部分地區位於海平麵4米以下,160多條大小水道和河流將城市分割成無數小島,千餘座橋梁穿梭其間,河道船舶、碼頭港灣、海濱湖泊、藍天綠樹和城市設施組合成奇特的水城景觀。在海牙,綠樹草地花木十分醒目,甚至有軌電車的軌道間也布置了草坪,或說是在綠草坪上鑲嵌著兩條黑亮的軌道,有軌電車好似運行在草地之上。

(2)推進綠色生存環境的城市建設

由於生存環境的惡化,不少國家都在探索新的城市建設目標和模式。增加綠色要素和綠色空間,就成為許多新城和新區建設所刻意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在英國被稱之為新城建設成功範例的米爾頓·凱恩斯市始建於1967年,經過25年的建設,至1992年形成了規模超過15萬人口的城市,這個新城的公園占地超過城市總用地的1/6,人均公園綠地麵積在100公頃以上。今天,城市公園綠地麵積高達1750公頃,在城市道路兩旁有160多公頃的新林地,新城內20年以上的喬木和灌木多達1400萬株,所有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後種植的,按其習性分區配置著熱帶、溫帶、水生。沙生等多種類型植物景觀。即使在大型的購物中心,也配置有精致的室內花園。因此,米爾頓·凱恩斯又被稱為“綠色城市”(AGreenCity)。

又如,在英國卡迪夫市郊新建的LG綜合電子工業區被稱為目前歐洲最大的工業投資項目。它的規劃設計的主要指導思想,就是要體現當代較強的公眾環境意識。在選址階段首先進行用地和景觀評價,由於現場及周圍有羅馬時期建造的排水道,所以此地段被定性為具有曆史價值的地區。因此其局部工程就不能對古排水道造成不利影響。還由於這項工程的基地麵積、建築尺度和硬地麵等3項因素都較大,所以必須就曆史條件、科技介入、高壓線路、新建道路等4項內容分別作出景觀影響報告。在這些工作基礎上,設計方案就要注意以下內容:①十分重視低地處理,以保護曆史遺產、景觀和環境;②重視水道水體處理,以加強水體的作用和水景效果;③重視道路附近的園林設計,以強化防護功能和景觀印象;④加強停車場綠地、廣場花園、休閑娛樂設施及其相互聯係;⑤采用行道樹排列的設計手法,並引人主要建築物之間,以加強喬木在綠色防護和景觀上的作用;⑤充分利用原地樹木,以節省引種樹木。

(3)高速公路構成“綠色走廊”

高速公路是“汽車交通時代”的產物,然而它卻是個喜憂並存的事物。據英國專家介紹,當前英國的交通工具80%是汽車,其中90%又是小汽車,英國90%的能源用於汽車,汽車汙染已占環境汙染的最大比例。雖然一輛車的汙染量可以通過技術改造來控製,但汽車總量在增加,因而汙染總量也在增加,盡管如此,英國仍有30%的家庭沒有汽車。在法國,曾有某小城市實驗禁止所有汽車上路一日,實測當天的空氣汙染比平時減少60%。“汽車交通”所具有的汙染大、事故多、占地寬、投入高及其伴隨的社會心理弊端,使得汽車的使用已經引起很大的爭議,交通專家正在探索和試驗新的交通方式。他們很關心發展中的中國能否避免或減少這段彎路?

在新的交通方式成為現實以前,為防護和緩解汽車交通的諸多弊端,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在高速公路和道路幹線兩旁配套建設“綠色走廊”。在高速公路路肩護欄以外和全封閉網以內的橫斷麵上,一般都種植草皮,間或配置些多年生花卉或低矮灌木叢。在封閉網附近及其外側,配置一定寬度的喬木和灌木叢,形成一條縱向連續、多層覆蓋的林帶。在多數情況下,這條以喬木為主的林帶,位於路旁的土坡、土崗或崖穀坡頂上。由此形成了有著多種效果的縱向綠色通道。

伴隨高速公路兩側而延伸的縱向綠色走廊,阻止了行人或畜禽橫穿公路:吸收與減弱了噪音汙染;隔離與減少了眩光幹擾;防止與緩解了粉塵汙染、徑流與水土流失;改善了駕駛員視覺與心理反應,使高速公路更加快捷安全、舒適美觀,並且成為大地景觀的綠色紐帶。當然,歐洲各國間也有差異,對比之下,英國高速公路的綠色走廊比較完善,法國高速公路的綠色走廊較稀少,有的甚至還未形成。對此,法國當局的說法是:法國風景園林師參與高速公路設計的時間較英國晚,因而法國不如英國;同時,法國高速公路上的廣告牌設置本來已有規範規定,然而缺乏嚴格執行,所以到處亂擺的廣告牌破壞了景觀和城市形象。他們認為在廣告牌的管理上瑞士實行得較好,有較為嚴格的審查審批手續。

(4)體現本國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園藝

英法的公園大都以植物景觀為其主要特色,不論是自然式或幾何式公園綠地,其植物配置的豐富和精美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公園的設計、施工和管理三個環節均顯現出精益求精的特點。有的公園還把設計圖、竣工圖和使用材料選擇過程等資料布置成展室向遊人開放,方便大眾參與公園綠地的有關活動。

例如:英國卡迪夫市的河穀公園是以自然式樹叢草坪景觀為特色,它的植物種類、形體、色彩、空間綜合及景象十分豐富;卡迪夫市政廣場綠地是以幾何式花壇草坪、花樹徑。園路雕塑、喬灌木林帶等景觀為特色,表現出華美大方、精細舒適的景象特征。在倫敦、泰晤士河的濱河步行遊覽路線以多樣的帶狀綠地、街頭花園、雕塑燈柱與沿岸的高大建築、橋梁相串聯,組成倫敦特有的壯麗的濱河風景線;海德公園則以簡潔的大草坪、大水麵、大喬木構成寬廣的大眾遊憩健身空間,可以容納大型露天文藝表演及節假日自由演講活動。

法國很重視繼承、弘揚和發展本國文化特征。巴黎的園林發展曆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法國學者認為,著名的凡爾賽宮苑屬於幾何式而非對稱式園林。盡管從平麵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的設計師認為一切要圍繞建築大作文章,並強調軸線,然而在具體景觀時卻並非如此,在離開軸線的地區即是非對稱形式。在此,強調的是園址的自然因素與建築物的相互結合,表現自然與自我,並力圖將幾何理論與自然結合起來,體現一種理性思維特征。而曆史悠久的巴加代爾公園則受中國園林影響較大,由於結合地形特征,並采取現場設計方法,設計尺度小而精,巴加代爾公園現在是當地唯一向公眾收費的城市公園。

在新建公園的設計建設中,他們注重將各種功能和不同的景觀相互配合,妥善安排,將幾何圖案和自然地形融為一體。這在近年來的雪鐵龍公園的建設中作了有意識的表現:公園人口分為“白區”和“黑區”。“白區”為兒童公園,以明快活潑為特色;“黑區”為沉床園,以嚴整的具有幾何圖案的幽奧景觀序列為特色;公園的中區為大草坪、音樂噴泉和現代溫室;其邊緣有序地排列著多種植物景觀區和動靜態水景區,每一區都配有一個主題,區內的設計手法以自然為主;一條平麵線形筆直而有高度變化的主軸路,斜穿整個公園,溝通著各區景觀。

(5)重視發揮規劃師、建築師的作用

要正確處理人居環境的健康發展問題,就要發揮城市規劃師、風景園林師和建築師的協同作用。這是由於城市規劃師的重點在於發展戰略和基礎設施配備;建築師的重點在於人工建築物的創作;風景園林師的重點在於人工與自然素材的綜合應用。隻有他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合作,才能正確處理“人、城市、建築、自然”之間的關係,這不僅為人居環境曆程所證明,也是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當前,在人居環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應特別強調發揮風景園林師的應有作用。

英法風景園林師製度,雖不及美國那樣發達,但也各具特色。據介紹,英國風景園林師有較嚴格的分級,政府公務員中也有風景園林師;法國政府公務員中則沒有風景園林師,風景園林師多屬自由職業者,可以在社會上自由開業。在英國布瑞肯·比肯斯國家公園,可了解到該國家公園占地1350平方公裏,其中17%的土地為國有,公園範圍內有居民3萬人,飼養著100萬頭羊。風景園林師的工作主要針對不同地段和景觀類型進行調查和評價,提出分片管理控製方法,有重點、有區別地確定投資對象與項目;其次,還對私人建設項目進行谘詢,提出控製性意見;此外,還設計少量路標、展牌,配備一些必要的遊覽服務設施或“遊人中心”。在英國梅瑟蒂·德菲爾城市更新中,梅瑟及隆達塞依地麵工程公司起了重要作用。該公司擁有眾多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風景園林師,他們為城市製定了景觀發展規劃,也對城市的具體景觀設計做出了貢獻。

據法國學者介紹,18世紀前的大多數工程師會繪畫,常在道路設計圖上畫上樹木。巴黎城內外的行道樹也大多為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而近代許多工程師隻鑽研技術,不重視審美,不僅很少考慮樹木,而且還有人認為路樹有礙視線,要砍伐掉。由此看來,風景園林師有必要在審美和環境意識上多做宣傳,多與工程師們交流對話。

3.4生態園林的藝術個性

園林的服務對象、建設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環境麵貌的不同,技術材料運用的不同以及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和對園林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園林在形式上需要相應地發生變化。中國的古典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在明清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在造園藝術上深受繪畫、詩歌的影響,講求師法自然,重在詩情畫意,以創造意境為園林設計的核心,“落花水麵皆成文章”,追求含蓄之美。含蓄美的追求,使得園林的欣賞講究近玩細賞,需要欣賞者具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仔細體味品評。而西方的古典園林以法國園林為代表,偏重於追求氣派,講究人工美,體現皇權意識,布局規劃對稱而嚴謹,連花草樹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表現幾何圖案美,立足於用人工的方法改變自然的狀態。

現代城市園林內涵的不同使園林不再隻為少數文人雅士或皇族服務,而是需要麵向大眾。一味沿襲古典園林的含蓄意境或皇家氣派都是不適應的。現代的城市麵貌、現代的技術材料,再完全采用古典的形式往往難以協調,現代文化藝術講究自由流暢,追求簡潔明快,古典園林繁瑣的裝飾已不再適應。城市生活繁忙緊張,上班族需要放鬆身心的休憩綠地,老年人要求有鍛煉的場所,兒童尋覓遊戲的空間,凡此種種都使得單純的園林形式已難以滿足城市的多種需求。園林內涵的擴大,引發了諸多方麵質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反映在園林麵積的擴大,還表現在形式、風格以及布局上的改變。尤其園林在現代更擔負了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因而在種植上應注重滿足保護及調節環境的功能需要,要求突出整體的美和大體量的美。同時在對園林的欣賞上,由於現代城市人整日被包圍在灰色混亂的城市中,已厭惡了過分的人工環境,因而希望園林能夠更為接近自然的環境,渴望通過園林尋回日益失去的天然情趣,實現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現代人得自園林的感受已由單純的藝術欣賞轉為對園林空間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享受,因而現代城市園林在大體上而言,應當體現的是一種舒展大方的自然氣息。同時,大凡藝術總是需要講求文脈,園林亦是如此。

中國古典園林理論源於繪畫,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扮演著一個虔誠而憂鬱的角色,在布局和造景理論上依附於繪畫,在對自然的美好追求中始終囿於對詩意的追隨,其實質是以“颶尺”塑造“自然”,是對自然的一種再現。西方園林設計的思想則直接來源於建築,強調的是人的力量,“人是最為重要的主題”,充分展現的是人在自然麵前的進取精神。中國園林麵對的問題是要去打破古老院牆所圍合的空間,從封閉的文化圈中走出來,脫離孤立的居住環境,走向公眾參與的開放空間。西方則開始反省與自然過分對立的態度,開始向東方學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西方不再因為長期地域上或人為上的分隔按自己的思想觀念撰寫各自的曆史,世界已進入了大熔合的時代。兩種文化的交錯與撞擊,勢必會產生很多新的契合點,在未來的實踐中開辟多種途徑,使園林走向多元化風格的發展道路。

園林之所以不同於其他藝術,主要是基於形象特征和遊賞功能。現代人作為園林的使用者在層次上多樣化,導致了園林功能上的多樣化,功能反過來又影響形式。據統計,目前國際上僅公園的類型就有17大類,如主題公園,文藝、藝術、雕塑公園,曆史、古跡公園,體育、康複公園,博覽公園,民俗公園等。而城市園林作為塑造城市風貌特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每個城市都要求有自己的特征的要求下,也需要以多元化的麵貌出現,為城市增色添彩。

(1)園林建設的藝術個性

現代和未來的城市園林,應該是一種確保城市健康發展的多元化生態風景園林,所以任何一處園林工程建設,首先應考慮如何來滿足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要讓園林藝術美建築在生態環境美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隻有能在確保城市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前提下所造出來的園林藝術美,才稱得上現代城市園林中的佼佼者。生態風景園林,是一種高科技、多功能式的園林,它既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因素,又是一門超國際、跨行業的多邊科學和綜合藝術。一個城市的生態風景園林建設質地好壞,不僅關係著該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及各種經濟體係的發展速度,而且還影響著周邊各種環境文化氛圍。所以完美的城市生態風景園林,除能有力地促進該城市的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並帶動百業興旺外,亦必然是人們公認的明星城市,雙文明建設成就的楷模和眾所矚目的旅遊熱點。人類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步認識到生存與自然因素的依存關係;認識到對自然無休止索取,自然會給予人類報複性地懲罰;認識到環境中的大氣、水、土地、植物、動物、微生物一一也包括人類自身等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影響製約的大自然整體,這便是生態係統。

提倡應用生態風景園林藝術手法來建設城市大環境,還得講究地區特色和藝術個性,萬萬不可千篇一律,這是因為中國園林藝術,在世界造園史上,具有十分明顯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盡管近十幾年來域外草坪園藝科學亦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大量滲人,中國園林又善於博采眾長,廣為借鑒。可是在推廣草皮過程中,卻堅持了“自然美”,回避了機械呆板或純幾何圖案式的布局,並按中華民族傳統美學法則,進行中國式的新園林創造,從而使城市生態環境美更明顯地融彙了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構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完美整體。北京天安門廣場如此,首都機場如此,上海浦東開發區和安徽合肥市亦是這樣。它們爭奇鬥豔,各抒異彩,這就是不同的地區特色和藝術個性。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裏的富饒國土,植物種質資源之多,在全球無與倫比。全國每個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結構、氣候條件不同,周邊的自然植被和植物群落千差萬別,本身就明顯地反映出各自不同的自然特色。僅就城市街道兩旁的路樹而言,10多年前,法桐幾乎成了長江兩岸城市的一統“天下”,殊不知廣州的木棉花、白蘭花、木麻黃,河南鄭州的垂柳,重慶市的黃桷樹等,給人留下多麼美好獨特的印象。我們應該知道,植物是美的物質基礎,是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是生態風景資源的主要內容。若能就地就近選用植物材料來營造城市生態園林景觀,則不僅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可以造就成一個獨具特色並充滿生機的優美環境,並能與周邊氛圍親和、融合。

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建設,應在刻意追求生態美、人文美、科學美、自然美、藝術美的前提下,盡力抒發個性美。因為工廠與學校的園林建設,各自功能要求不同,而園林景觀的藝術個性,亦應各具特色,在植物品種、色澤配置上,必須有內涵和外展的差別。否則不僅失卻園林應有的深邃意趣,更無法滿足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在規劃植物配置方案時,必須做到因地製宜,因需選種,因勢賦形,萬萬不可信筆調遣,浪費錢財買罵名!如某位造國家,不知是何用心,竟在一條通向名勝區的主幹道兩旁,不足2米寬的人行道上,按5米的株距,栽了兩排雪鬆。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雪鬆能滿足路樹本能的遮蔭、吸塵、消音、擋風和方便行人漫步的功能需要如此狹窄的地段,栽如此稠密的雪鬆,若幹年後還能走人何況據調查,就近所產的植物品種中,可以選作路樹,且其形態、風韻、姿色的功能作用比雪鬆更好的樹種,又何止十種,如樟樹、柿樹、大葉女貞、銀杏。赤捕、楷把、桂花、胡桃、燈台樹等,無論樹幹、枝幕、覆蔭麵以及路樹必須具備的功能和季相變化都比雪鬆好,且造價低,適應性強。中國園林藝術,具有數千年的實踐經驗和雄厚的理論基礎。它雖源於自然,卻又高於自然。它所蘊藉的獨特內涵,純屬文化範疇,故對高科技、高標準的追求,將永無休止。而我們在繼承一發展一創新這一博大精深的藝術傳統時,應不斷錘煉自己的文化修養,並勇於實踐,自強不息。廣泛吸收古今中外造園精英中的精萃。當代園林設計,應首先著眼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植物配置藝術為主導,去營造跨世紀生態風景園林。至於其他功能,也隻有在形韻各異的植物環境中才能充分發揮出各自不同的城市綠地應有的特異功能。要廣泛吸取世界各國先進技術營養,來不斷創新和完善中國城市生態風景園林,特別是空中園林、立體園藝、垂直綠化和綠籬多風姿造型,更應借鑒。

(2)園林美的審視

園林作為人類創造的充滿大自然情趣的生活遊憩空間,除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更深一層的藝術功能,即通過園林欣賞審美,以陶冶情操,獲得有高尚情趣的精神享受。從審美心理角度講,就是獲得“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以往對園林審美的論述中,大多是從意境角度來說明審美主體所獲得的美感,運用了諸如“引起美的聯想”、“產生了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得的哲學反思”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人文語言,沒有能夠從心理學角度係統地說明欣賞者是如何獲得這種美感的,以及欣賞者的審美需求是什麼,怎樣的園林審美對象才能滿足這種需求。曾有人認為自然美經過提煉、濃縮成為藝術品,已不是純自然的形式,可能與當前的生活存在顯著的“距離”,這樣的認識不無道理。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和藝術欣賞中寧願欣賞那些稍微不規則和稍稍複雜些的式樣……,原因是這式樣能喚起注意和緊張,繼而(審美主體)對其積極地組織,最後是組織活動得以完成,開始的緊張消失,這是一種有始有終、有高潮、有起伏的經驗,這樣的經驗當然不再是平直乏味的”。這說明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對象是不可能引起我們美感的,隻有那些與生活有一定距離的對象,即在時間、空間、心理上超越生活的對象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和緊張,而這種緊張是通過對審美主體內在生理和內在情感的刺激產生的,即愉快感來自外在刺激。園林風景區、森林公園、各專類園等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因就在於此。那麼是不是刺激愈強烈產生的美感也愈強烈回答是否定的,“愉快所需要的刺激和緊張是中等程度的(相對內在生理和內在情感而言)”。從另一角度解釋這句話,即快感來自審美信息的新穎度與可理解性之間的平衡。一個園林設計,它的審美信息新穎度越大,其獨創性的量也越大,產生的刺激越強烈,而它的可理解量就越小,越不容易被欣賞者接受。園林的審美主體是遊人,由於知識水平、修養程度的差異,遊人對園林美的理解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在創造園林美時要十分重視審美信息的可理解性。但同時園林又是遊人認識世界、擴大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場所,必須具有一定的新穎度。因此園林設計者應該致力於尋求可理解性與新穎度之間的最佳點,才能充分體現園林藝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