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與生態旅遊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在工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水汙染、空氣汙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已對人類生存構成了相當嚴重的威脅。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對此,各國紛紛積極行動起來,以節能、環保、安康為方向,製定環保政策,建生態住宅與社區。如今,作為地球村的村民,我們應攜起手來,把地球變得更美。本章重點介紹生態園林與生態旅遊問題。
3.1生態學與生態城市
西班牙馬德裏城建委員會在1999年年初通過了一項計劃,準備在21世紀初建成西班牙第一座生態城市一一新巴列卡斯城。首批住房將於1999年底開始興建,到2000年底投放第一套商品房。新巴列卡斯城位於馬德裏自治區的東南部,介於巴列卡斯工業區、維卡爾巴羅園區和赫塔費、科斯拉達等市區之間,麵積為730萬平方米。其地皮劃分為6塊,將同時出售、開發。較大的地產業主有市區住房公司、奧爾蒂斯建築和促銷公司、塞羅·穆裏略公司,三者分別占有10%、9%、8%的地皮。其餘的地皮則屬於馬德裏住房委員會、羅莎·盧森堡合作公司等單位。
據區政府住房負責人埃拉埃斯介紹,這座新城對希望擴大居住麵積的馬德裏居民將十分重要。新房的價格也比較適中,每套商品房(平均麵積為95平方米)的房價在1500~2000萬比塞塔(140比塞塔約合1美元)之間,補貼房價在700~1200萬比塞塔之間。在將建的2.6萬套住房中,53%是補貼房,供給年收入低於550萬比塞塔的家庭。新巴列卡斯城裏的樓層將較低,樓房之間的間隔寬大,與道路和自然風景融為一體。城內將擁有商業步行街;從東到西將建一條寬約200米的主幹道橫穿全區,其規模可超過馬德裏市的卡斯蒂利亞納大街;新城的西南處將建一座名為“拉加維亞”的公園,其麵積將超過馬德裏的“雷蒂羅公園”,成為馬德裏的五大公園之一;此外,在新城內還將建一個麵積為2.5萬平方米的超市和各種小商店及一座社會娛樂中心……總之,馬德裏市政府力圖把這座新城建設成為“西班牙第一座生態城市”。
城市生態學,它起步於20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社會學研究,複興於60~70年代的環境和資源危機引起的係統生態學研究,繁榮於80~90年代的全球變化和持續發展研究。近年來,各類城市生態學的理論和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興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生態城和健康城運動,健康城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倡導的一項全球計劃,旨在根據各國城市的不同實際,調節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其向健康(包括城市居民的健康、城市代謝的健康和城市係統的健康三層含義)方向發展。1993年10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第一屆城市環境與健康全球論壇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其健康城運動的全麵檢閱,世界各地的數千名代表雲集一堂共同探討21世紀健康城建設的方法與案例,取得了圓滿成功。
生態城是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1987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模式,旨在建設一種理想棲境。其中,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換句話說,就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境。生態城的“生態”,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係以及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係兩層含義。生態城的“城’指的是一個自組織、自調節的共生係統。早在1984年的研究報告提出生態城規劃的五項原則是:①生態保護策略(包括自然保護,動、植物區係及資源保護和汙染防治);②生態基礎設施(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續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標準;④文化曆史的保護;⑤將自然融入城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建設有山水特色的中國生態城,是擺在城市工作者麵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3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就已形成了一套鮮為人知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類生態理論體係,包括道路(即自然規律,如天文、地理、氣象、生物等)、事理(即對人類活動的合理規劃管理,如政事權事、軍事、家事等)、義理(即社會行為的準則,如倫理、法製、三綱五常等)。中國封建社會正是靠著對這些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正確認識,靠著物質循環再生、社會協調共生和修身養性自我調節的生態觀,維持著其3000年穩定的社會結構,形成了獨特的華夏文明。城市生態係統不僅遵從自然界的“道理”,也遵從人類活動的“事理”和人類行為的“情理”。生態控製論不同於傳統機械控製論的一大特點就是對“事”與“情”的調理,強調方案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合理,指符合一般的物理規律;合法,指符合當時當地的法令法規;合情,指為人們的行為觀念和習俗所能接受;合意,指符合係統決策者及與係統利益相關者的意向。生態城的衡量標準:一是生態滯竭係數,測度城市物質能量的流暢程度;二是生態協調係數,測度城市的組織合理程度;三是自我調節能力,測度城市的生態成熟度。以自然生態學的和諧原則為例有:①“風水”原則:生活空間設計與自然地形、氣候等相適應,天藍氣暢,山清水歡。②共生原則:人與其他生物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鄰裏之間的共生。③自淨原則:具有淨化空氣、汙水、減少噪音的機製。成片的林地可以淨化空氣,減少噪音,阻擋強風。④持續原則:人類的努力是“開啟”生態過程,此後,生態係統便持續地運行。
生態城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依據上述生態控製論原理和生態建設標準去調節城市內部的各種不合理的生態關係,提高係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在外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和行為誘導的手段去實現因地製宜的持續發展。城市生態調控的具體內容是調節城市生態關係的時、空、量、序四種表現形式。時: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曆史背景和現實發展,機會利用和風險防避;空:局部建設和區域發展、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影響;量:物質的輸人與輸出(效率、效益與效用),結構的多樣性和優勢度,係統的依賴性和自主性;序:自然“美”(天藍地綠,氣潔水暢,鳥語花香,和諧而非平衡),經濟的“活”(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人盡其才,高效而非高速),社會的“穩”(物茂財豐,人傑地靈,持續安定,開放而非封閉)。可見,生態城並不是一個不可企及、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種可望可及的持續發展過程,一場破舊立新的生態革命。它不僅涉及到對城市自然和經濟係統的改造和建設,還涉及到人們的觀念。意識、倫理和生活方式。
3.2生態園林
對於園林及生態環境意義下的園林,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有過一係列論述,如1958年3月他曾發表文章“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談園林學”。初步統計,到1999年末錢老已發表各類論述園林、城市學的書稿及書信百餘封,表現出老一輩科學家對中國城市。建築、園林的關注,並指明了方向。事實上,近20年來雖是中國建設的大發展時期,但也確有一係列造成破壞的事實,以人造景觀為例,人造景觀公園的開發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遊資源的補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現後,作為旅遊杭州的補充內容,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萬遊客,正是由於這些人造景觀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各地便紛紛仿效,在缺少客觀周密調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況下,一轟而上,以致於投資者苦苦經營,難以為繼,到如今已幾乎泛濫成災;總覽全國各地開發的人造景觀公園,成功率約在20%,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整體上的宏觀失控。當前,人造景觀的“泛濫”已成為又一個典型的投資失控。據悉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大觀園在華東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遊樂宮全國竟有近40座,各類民族文化村、宮等主題公園更是數不勝數;無錫、武漢、河北、成都、山東等地投資開發了“水泊梁山”;繼深圳之後,廣州、杭州、長沙、上海等地也投資建設“世界之窗”。而這類重複投資、重複開發、重複建設、“批量生產”的人造景點往往支撐不了多久,便門可羅雀、幾乎“全軍覆沒”;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藝術宮”開張不到半年便轉手開夜總會;北京動物園“西遊記宮”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遊記宮”改還綠地;開業僅8個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觀——通什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遊客不足工作人員的1/5,1998年初便申請停業等等;此類人造景觀在這過程中造成驚人的浪費。更有甚者,有些城市還興建了好幾家相類似的主題公園。前一時期,北京的八達嶺遊覽區及附近近10年“造宮運動”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宮一一秦始皇藝術宮、華夏帝王宮、成吉思汗行宮、蕭太後宮全部改行下馬。此外,部分地區高密度的人造景觀是宏觀失控的又一方麵,如上海幾乎每個郊縣都有3~5家,在上海至無錫不過150千米長的滬寧線兩側,就有20家左右的這類主題公園,這麼多的人造景觀與所服務的客源相比,顯然“供大於求”。
2)規模上的一味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觀的開發建設投資超過億元人民幣的占75%以上;圈地少則數公頃,多則數百公頃、有的超過1000公頃。已建成的這類主題公園投資億元、占地100公頃以上的超級項目全國有20多處;投資在億元以下、千萬元以上,占地可觀的大項目更是星羅棋布。如成都世界樂園投資2.3億元、占地33.3公頃;長沙世界之窗投資3億元、占地40公頃;山東萊陽華夏酒都投資3億元、占地80公頃。人造景觀從其功能上,隻能是對自然風光和曆史古跡的補充;像現在這樣欲反客為主的投資勢頭,在當今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肯定會在幾年後留下很大的遺憾。目前僅上海的人造景觀建設工作已超過200億元,而我國近年來每年用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經費總額不到2億元,還不及一處人造景觀的投資多。因此,一方麵許多旅遊資源、特別是曆史古跡得不到有效保護,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大量旅遊資源被浪費的現象;另一方麵有些地方旅遊開發又花巨資亂上項目,造成很大的浪費。
3)內容上過於貧乏簡單。部分人造景觀內容匾乏,缺少創意;有的背離市民意願未能做到因地製宜。許多是在深圳“錦鏽中華”等人造景觀生意紅火異常、投資回報率高的引誘下倉促上馬的。缺少對項目的選題、選址、定位、規模、經營等方麵細致周密的調查,實事求是的論證;規劃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宮”、“村”、“園”到處都有,而其藝術水平盡屬於模仿、複製、翻版階段,停留在以偏蓋全、以小喻大的加工製作層次,形似而神非,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與“中華民族大觀園”,內容風格相仿,構思太簡單,前者借演出支撐了2個月就再也不行了,後者則無法正常開業。還有一些人造景觀格調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宮”、“十八層地獄”等。這些粗製濫造,期望“立竿見效”的人造景觀,因宣傳迷信及偽科學,因而常常“短命”。
(1)從法國的拉·維萊特公園到中國世博園
80年代以來,結合城市的改建,巴黎興起了一股現代城市公園的建設熱潮。從這些通過方案競賽產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國在積極探索與20世紀的城市相適應的園林形式。其中拉·維萊特公園因其獨特的形象和深奧的理論而格外引人注目,人們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爭論不休,在國際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也是方案競賽組織者所希望的初衷。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並促使建築界對中國的現代城市園林進行反思。
城市公園出現於19世紀中葉。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減少城市汙染,人們提出了將自然引人城市、以園林彌補城市之不足的觀點。因此,19世紀的城市公園受18世紀英國自然風景園的影響,給人以建築環境所包圍的鄉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們所喜愛的遊樂消遣場所。在20世紀60和70年代出現了極端的“綠地”理論學說,它片麵地強調了城市園林在衛生保健方麵的功能而忽視了園林的形式,實際上是抹殺了園林藝術。人們已習慣於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單調、布置著遊樂及文體設施的休閑公園。更多的“綠地”退縮於建築環境之中,成為拾遺補缺的空地或兒童遊戲場。20世紀的城市園林已不再像19世紀的城市公園那樣是市民喜愛的社交場所,也失去了過去那種令人向往和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能力。為了適應城市改建新時代的需要,革新傳統的城市園林或“綠地”的觀念並創建符合現代城市特征的園林,便成為巴黎新型公園建設運動的主導思想。拉·維萊特公園便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誕生的作品。它位於巴黎東北角,是遠離城市中心區的邊緣地帶,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867年在此興建了牲畜屠宰場及批發市場,鼎盛時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圍逐漸形成一個混亂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場關閉之後,德斯坦總統提議興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設施,包括北麵的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展覽館及南麵的音樂城和公園。密特朗總統執政時期,拉·維萊特公園才進入真正的實施階段,並列為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興建的九大“總統工程”之一。在總統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開始了拉·維萊特公園國際性方案招標,這也是法國第一個為選擇城市公園的設計師而組織的國際性方案競賽。設計綱要明確指出:要將拉·維萊特公園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廣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園;它將是一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無法歸類”的並由傑出的設計師們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競賽的評審會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風景園林師馬克斯(RobertoBurleMarx)擔任,評委也大多數是國外著名的設計師,以確保優勝方案的全麵性和公正性。在來自37個國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選出9個最佳方案經過深化後參加第二輪評選,具有法國和瑞士雙重國籍的建築師屈米最終成為公園的總體設計師。當時隻有40歲的屈米曾先後在英國和美國教授建築學,後來在紐約開業。他對現代城市和建築研究頗深,或許是所有參賽者當中最有理論水平的,但是缺乏園林藝術方麵的經驗,這也使他得以擺脫傳統園林的束縛而另辟蹊徑。屈米提出了一個空間上以建築物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為輔助,園林與建築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築式公園設計,在構圖上十分嚴謹和緊湊。
拉·維萊特公園本身麵積33公頃,是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公園之一。包括公園北麵的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展覽館以及南麵的鋼架玻璃大廳和音樂城,總占地麵積達到55公頃。在交通上以環城公路和兩條地鐵線與巴黎相聯係。園址上有兩條開挖於19世紀初期的運河,東西向的烏爾克運河主要為巴黎的輸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將全園一分為二;南北向的聖德尼運河是出於水上運輸之需,從公園的西側流過。這兩條近乎直交的運河是園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而且運河本身就是人、自然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與公園的主題十分貼切,所以參賽的許多方案都是由此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在公園的總體設計上屈米強調了變化統一的原則。雖然各體係、各建築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反差,卻完全統一在建築式的處理手法和紅色的“遊樂亭”的控製之下。而對於10個主題花園的設計卻風格各異,各自獨立,毫不重複,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感和斷裂感。因此,拉·維萊特公園的多樣性更多的是體現在各個主題花園的處理上,而不是公園的整體框架上。與凡爾賽中的小園林一樣,主題花園也是拉·維萊特公園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及年齡遊人的需要。“鏡園”是在歐洲赤鬆和楓樹林中豎立著20塊整體石碑,一側貼有鏡麵,鏡子內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難辯真假;“風園”中造型各異的遊戲設施讓兒童體會微妙的動感;“水園”著重表現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霧化景觀與電腦控製的水簾、跌水或滴水景觀經過精心安排,同樣富有觀賞性,夏季又是兒童們喜愛的小遊池;“葡萄園”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屬架、葡萄苗等為素材,藝術地再現了法國南部波爾多地區的葡萄園景觀;而下沉式的“竹園”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由30多種竹子構成的竹林景觀是巴黎市民難得一見的“異國情調”;處於竹園盡端的“音響圓廳”與意大利莊園中的水劇場有異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話園”是以音樂來喚起人們從童話中獲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經曆;“少年園”以一係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遊戲設施來吸引少年們,架設在運河上的“獨木橋”讓少年們體會走鋼絲的感覺;最後,“龍園”中是以一條巨龍為造型的滑梯,吸引著兒童及成年人躍躍欲試。“鏡園”、“恐怖童話園”、“少年園”和“龍園”是由屈米設計的。
拉·維萊特公園對外開放之後,吸引了大量的遊人,達到了要將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園中來的目的。其中當然也有科技館、電影城、音樂城所起到的作用。雖然從城市公園的角度看,拉·維萊特公園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實例,未必就是未來城市公園的發展方向,也很難據此就給現代城市公園下定義。而且,它無疑是一個法國式的作品,綜合反映了法國的社會狀況、科技文化、哲學思潮以及公園的周圍環境。拉·維萊特公園的設計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園作為樣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為其他公園的樣板。但是它對我們今天仍然不無啟示。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題充分體現了世紀之交全世界共同對保護、改善和優化環境問題的關注。麵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製的現實,人們更加自然而然地向往自然,從而預測下個世紀是回歸自然的世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的偉大戰略目標。建設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園,創造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環境正是我們園林、園藝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以下介紹四川《蜀風園》及上海《明珠苑》設計。
四川古稱蜀,乃天府之國。其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資源豐實,文化悠久,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溝和黃龍寺可謂天下神奇……蜀中園林幽秀清曠,樸實自然的風格蓋源於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於斯、長於斯者,有流寓過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業者。秦時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區水渠縱橫,沃野千裏,人民富足。三國時的諸葛孔明為酬蜀漢昭烈帝劉備三顧之情而相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出於對他們的懷念,分別為其修建了二王廟和武侯祠,莊嚴的廟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傳至今。類似祠園共融、文聯同韻的名園還有杜甫草堂、望江樓。我國曆史上的偉大詩人杜甫晚唐時流寓成都營建的茅屋,後經曆代修繕,使工部鳳詩史堂相山水林木融為一園,古樸典雅,確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望江樓係清代人為懷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樓建錦江邊,既麗且崇,植竹萬竿,漫步修篁中,境畫意詩情。該園園門楹聯曰:少陵茅屋、諸葛祠堂、並此鼎足而三……是說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樓是成都齊名的三大名園。名人留名園,在蜀中尚有多處。新繁東湖係唐代名相李德裕任縣令時所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瓏別致,飄逸自然,是中國有遺跡可考的兩處唐代古典園林之一。崇州城內有座初建於宋代的畫池,其名既有文彩內涵,又描繪了其遮掩覆蔽風光如畫的園池景色。位於新都縣城的桂湖,乃明代狀元楊升庵年青時讀書之處,湖中種荷,堤岸植桂。古人雲:君子愛蓮,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遺愛在人間。類似的名人留名園,還有三蘇鳳文君井、古甕園等。
四川園林文風濃鬱又均以崇尚自然為本,在四川園林中以杜甫草堂最為著名。《蜀風園》的設計立意,圍繞“人與自然——自邁向21世紀”的主題,突出表現四川自然風景和園林的特色。其設計構思,借鑒四川優秀傳統園林特點,兼采杜甫草堂園林的經典園景,濃縮重組再創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間營造無限的意境,再現四川園林幽秀清曠,樸實自然,文風濃鬱,融史、詩、書、畫、景於一園的特色。《蜀風園》以石書、楹聯、字畫等多種形式體現了這一特色。杜甫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詩人,有“詩聖”之譽,由於“詩聖”的崇高地位,杜詩深受後人的高度重視,杜詩書法、詩意畫亦是曆代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品的題材,可謂名作薈萃。《蜀風園》是借鑒杜甫草堂的經典園景而設計,園內的碑刻、楹聯、書畫自然是以杜詩為題材而製作,詩史堂陳列的板刻和字畫是選用杜詩“堂成”等傑作,選宋、明、清及近現代大家蘇東坡、祝允明、鄭板橋、章炳麟、於右任、李濟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陳毅、葉劍英、董必武等人的墨寶,杜甫詩意畫則選張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圖”。置於烷花溪畔以假山疊石為基座的石書景壁,內容是杜甫詩的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書法是著名書法家謝無量的,刻於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頁岩上,形如石書,別有一番意蘊和獨具的景觀。杜甫的詩賦、古今名人的書法、繪畫和與園林融為一體的設計,可謂是《蜀風園》中文化設計的三絕。從而使整個園林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出中國園林深厚的文化意蘊。
上海園則是另一風格,如應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內涵,賦以設計創意,使綠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上海屹立東海之濱,被喻為“東方明珠”,而光彩奪目的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已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園設計方案經過一再競標,最後以明珠為主題的《明珠苑》脫穎而出。《明珠苑》設計布局以圓形《圓珠形》為設計母題,平麵構圖以大圓(D=25米)為中心,大小圓相切,大圓中部契合弧形軒廊,小園區設明珠島和主景大花球。大圓的上部為水池,下部為具強烈現代氣息的流線形草花花壇構成下沉式花園。花園周邊均為綠化帶,北西兩邊為高密度樹林,東南為疏林和低矮灌木,構成由綠化圍護、中心下沉的花園,形成構圖簡潔、緊湊、外高內低、別有洞天式的半封閉空間。
《明珠苑》以明珠為創意主題,園內高處的明珠島上設立花園主景——大花球,盆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鏽鋼球架中,並通過滴灌輸送水分和養分。球直徑為3米,球高5.4米,栽植數百株盆花。在花園環路周邊設一座座漢白玉立柱的球燈,大花壇周邊設雪白的石球。另有滾動的“幸運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龍柏球、瓜子黃楊球等,園內諸多的石球、燈球、花球、幸運球……形如各類“珍珠”百餘顆,玲瓏可愛,饒有趣味,藉以創造“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每當華燈初上,園中的石杆燈、地下燈、水下燈燈火璀璨,珠光閃爍。大花球、大花壇色彩繽紛,鮮豔奪目。具有獨特風格的上海派園林《明珠苑》力圖讓遊人感受到清新、活潑、酣暢的現代都市情調。《明珠苑》內建築設計力求創建生態建築,建築僅是為園林綠化的展示提供一個骨架。建築內側立麵則采用現代材料的境麵玻璃幕牆,既能產生強烈的現代氣息,又取得極佳的境麵效果,使借景這一中國傳統園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壇、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鏡麵,虛實相映,產生流動的空間效果,頗有情趣。建築外側複土約3米,形成半地下建築,土坡上滿植“綠浪”地被月季、黃馨等灌木和棕櫚樹叢。建築內側各立麵設置懸掛花缽、牆麵花格,種植綠蘿、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麵設花槽、花缽、屋簷草坪構成屋頂花園,形成上爬下懸的垂直綠化。整座建築完全沉浸在綠色中,僅在中間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諧共存。
用現代科技武裝園林,設計者竭盡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開發諸多新技術、新材料武裝《明珠苑》。因為現代的都市花園為遊客提供的不應該僅僅是觀景的功能,而應該運用新技術創造讓遊人能參與活動的新內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花架下設置紅外線探測問候儀,每當遊人進出便會聽到“歡迎光臨,謝謝光臨”的問候語。在水池汀步中設踏泉,這是為《明珠苑》特別研製的產品,遊客腳踏即會噴水,饒有情趣。而跳泉設在小園水池的周圍,一段段水柱有節奏的從一個花缽跳人另一個花缽。在水池一側的“幸運球”是一滾動石珠,遊客可以隨意改變滾動方向。與其對稱的另一側是一個陶製花缽,由名人運用高技術製作,壁薄聲脆。花缽傾覆在綠地高處,五彩的花帶從花缽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滿整個花壇。而建築內的電子魔燈會因遊客的手在魔燈上移動而產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燈采用了節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酸酯球形燈,光線柔和,造型別致。屋頂花缽中的水晶花泥和園路表麵采用的強化水泥仿真地坪路麵均為造園的新興材料。《明珠苑》力圖運用新建材、新科技來證明:園林不僅可以采用粉牆黛瓦建設,同樣也可以運用玻璃和不鏽鋼等現代材料來表現。
(2)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是中國園林工作者創建的跨世紀城市園林理論,是製訂城市綠化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運用生態園林觀點,重新認識園林綠化的三個效益,是一門園林經濟學,是具中國特色的城市園林模式。建國以來,中國的城市園林建設與管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50年代是國民經濟恢複階段,在這個時期的城市園林基本上屬於保護、整修和維持原狀;60年代是我國經受三年自然災害後,進入一個較快發展時期,城市園林工作者不失時機以“見縫插綠”精神,擠人社會主義建設行列;70年代末,城市園林工作者總結文化大革命教訓,意識到要保護城市綠色生命,必須連片成團,提出點、線、麵相結合的綠化方針;80年代,我國老一代園林工作者,係統地總結建國30多年來,城市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北方以天津為代表提出大環境綠化,南方以上海為代表提出生態園林。1991年曆史跨入第八個五年計劃,上海市人民政府便決定將“生態園林規劃與實施”列入“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之一。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園林建設已邁入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