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遊人對園林審美能力的提高,這個‘審美度”也隨之變化,即滿足審美需求的最佳點會向新穎量一方不斷移動。相對於每一個特定時期,都要根據物質與精神文明發展的程度來決定這個“度”,創造出符合當代人審美觀的園林作品,也就是做到園林創作審美與欣賞審美的相互統一。不可以經濟條件為理由而草草了事,將園林等同於一般自然景觀或城市綠地,也不可一味提高園林的新穎度,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顯示其高深和玄妙。了解了這個“度”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將它具體運用到園林美的創造中。繼承與發展和借鑒與學習是任何藝術形式不斷前進的必由之路。現在的問題是一定要處理好民族特色及洋為中用的問題,切不可盲目,做出不倫不類的園藝。
3.5生態旅遊與社會文明
(1)生態旅遊的由來及其基本概念
回顧20世紀,人類創造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業績,但也埋下了最為深重的禍根:與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社會繁榮並存的是環境汙染。資源匱乏、人口膨脹。人類不斷增長物質需求、消費欲望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受無以複加的破壞。種種不利於環境和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休閑方式都愈演愈烈地加重著地球的負擔,即使是外出遊玩也不例外,真是哪裏搞旅遊哪裏遭殃,哪裏有遊人哪裏髒。開發一處風景就等於破壞一處風景,發現美成了蹂躪美。作為產值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1/10的旅遊業,怎樣才能做到既滿足旅遊者欣賞自然風光,又不至於因旅遊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的保護,使旅遊和保護均衡發展生態旅遊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旅遊方式,正受到各國生態學界和旅遊界的重視,並逐漸風行於世界各地。
生態旅遊是以生態學為原理,充分利用某地自然優勢,開展遊憩活動並保持其生態平衡,實現保護一利用一增值一保持的良性循環的旅遊活動。它具有求知求新求美求真的特點。生態旅遊屬於綠色消費行為,但絕非去消費綠色,不能以山水草木、鳥獸魚蟲被破壞為代價。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指導思想與傳統的山水旅遊有著本質區別,生態旅遊主張無為、敬畏、恬靜和傾聽,例如拍攝、寫生、觀鳥等活動,強調以一顆平常心尊重自然的異質性,而不以一己意誌強行對自然施加影響,學會把自然作為有個性的獨立生命對待,敬天借物,虛心聽取周圍的天籟之聲:鬆濤、鳥啼、蟲鳴、水聲……憑借感官,調動自身原有的潛能對自然界的嗅味、足跡、光線、色澤、語音充分感悟,對泥土的芬芳、草葉的細語……進行審美感受,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交流。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報道,從1970年至1990年期間,世界旅遊業增長了將近3倍。到2000年,世界旅遊業預期還要增長50%。在1990年,估計有4.25億旅遊者進行國際旅行,約占世界人口的8%,其中約60%與旅遊有關。在90年代,世界旅遊預計仍將迅速增長。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國際遊客人數的年增長率可達4%,國際旅遊業收入的年增長率可達9%。世界旅遊業劇烈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主要原因是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休閑時間的增加,交通係統的改善,以及由於通訊與信息係統的改善使公眾對世界其他地區有更多的了解。旅遊業為4.5億以上的國際旅遊者和10倍以上的國內旅遊者提供服務。它涉及交通、娛樂、住宿、飲食服務等多個活動領域與部門。旅遊產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性產業部門。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旅遊既是外彙的來源,也是國民生產總值(GNP)的重要貢獻者。隨著旅遊產業規模的日益增大,過去低估的環境影響正在受到重視。旅遊活動的潛在環境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旅遊業發展對當地資源產生了壓力:旅遊者消耗水和食物,旅遊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往往損壞景觀和自然環境。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影響是旅遊活動產生的汙染,如汙水、固體廢棄物、飛機和汽車產生的噪音和空氣汙染。對當地居民而言,旅遊業也是對寧靜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幹擾的原因之一,它也增加了當地建造和維護汙水處理廠、道路等設施的費用。鑒於此,一些旅遊點由於當地環境退化而遭遺棄。如今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清醒地認識到,旅遊的真正魅力在於使現代人暫時忘卻了身旁的煩惱,陶然於山水景觀之間,重溫田園風光,享受天人合一的樂趣。生態旅遊正是順應了這種提倡保護環境,崇尚自然的潮流而逐漸興起的,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生態旅遊的定義較多,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1994年在製定其摑家旅遊戰略)時,在彙總各種定義的基礎上,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境的教育、解釋與管理,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表1給出了傳統旅遊與生態旅遊的內涵比較。
(2)生態旅遊呼喚社會生態文明
現代文明包括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三個部分。生態文明即生態環境文明。從現代科學意義上講,環境即是資源,資源即是環境。通俗地講,生態文明就是科學開發環境和“合理地使用經濟資源”。生態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產生和存在的條件。早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如始前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階段,生產技術落後,生產工具十分簡陋,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和生產場所總是選擇在生態環境優裕的地區,即靠“天”吃飯。故此,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等水源充足、土地肥美的地區,逐步形成世界公認的古文明發源地和古文化中心地區,如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等等。這不是證明凡是生態環境好的地區,古代文明的發生就早、發展的曆史進程就快人類似乎已經成了高居於自然界之上的統治者,人類似乎已經離開生態環境而存,人類似乎可以役使生態環境,果真如此那為什麼會出現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性的諸如能源短缺、水源短缺、糧食短缺、耕地短缺、礦產資源短缺等資源枯竭的問題;諸如交通堵塞、人口爆炸、失業嚴重等社會公害問題;諸如水體汙染、土壤汙染、食物汙染、空氣汙染等環境公害問題;諸如森林減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江河湖泊淤塞、地下水位下降並引起地麵下沉和地麵裂縫及海水倒灌、土地鹽堿化、泥石流和洪澇旱雹風沙頻發等環境災害問題。請問:這些問題的發生,哪一個不是直接與生態環境有關?同時,這些問題的解決,哪一個又與生態環境無關大量的曆史事實再次證明,生產力水平愈高,社會經濟愈是向前發展,人類愈是離不開生態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愈是密切。誠然,生態旅遊的發展不是偶發的現象,它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製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首先應關注並掌握生態旅遊的諸方麵發展政策即:
其一,經濟政策。應從係統觀點出發,追求整個產業的總體經濟效益最佳而非單個產業的最佳經濟效益。為了維護美麗的景觀和田園特色,實現生態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對於一些對環境資源有破壞作用的產業部門,即使經濟效益再高,也不應引進。其二,生態旅遊者到達旅遊點的目的是欣賞純淨的自然,而非高精尖技術,在高技術與產品隨處可見的當今時代,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適用技術對他們越具有吸引力。根據自然規律衍化而來的古老技術。具有濃烈的田園特色的生產技術,會使來自現代化城市的遊客留連忘返。
其三,環境政策。生態旅遊是以環境良好的方式發展旅遊,旨在促進區域發展的同時不對環境構成危害。為了預防由於旅遊活動引起的環境汙染和退化問題,在製定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規劃時,必須弄清其潛在的環境影響。主要的環境影響包括下麵幾個方麵:①汙水對當地淡水或海洋水體的汙染;②由於不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越野機動車駕駛引起的土壤侵蝕;③由於交通、空調和采暖係統氣體排放引起的酸雨和全球變暖問題;④由於城市化和道路建設引起的人工環境的美學價值和野生生物環境的喪失;⑤由於過度開發和汙染,致使生物多樣性減少或破壞等。
其四,社會政策。生態旅遊不僅要使當代的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受益,而且要使未來的旅遊者和居民能繼續分享旅遊帶來的效益。生態旅遊的目標受益者不是特定的旅遊者、居民個人或群體,而是與旅遊景觀資源有著各種聯係的所有個人或群體。旅遊者和居民的社會活動必須與旅遊景觀的結構。功能及其廣泛價值相協調。
其五,安全減災政策。生態旅遊中發生著一係列的過程,包括風的運動、水的流動、物種的空間運動、火災的蔓延、蟲害的擴散等,都不能忽視安全減災策略的作用。
3.6生態旅遊規劃方法及應用
(1)生態旅遊規劃的主要原則與步驟
生態旅遊規劃是涉及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與其環境間相互關係的規劃,它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將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和環境特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旅遊活動在空間環境上的合理布局。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②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③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④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等。在製定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遊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生態旅遊規劃應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滿意的規劃不僅應該提出當前旅遊活動的場地安排,而且應為未來的旅遊發展指出方向,留出空間。
(2)生態旅遊特色的規劃設計內容
生態旅遊項目應主要圍繞農林生態係統的第一性生產力、動植物園和以自然生態係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景觀發展。根據地方的資源基礎,將豐富的植物、動物配置在一起,創建花卉園、竹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品種園、鄉土植物園、中草藥園、抗逆植物園、熱帶魚類園、鳥園、動物園等適合各種生物生活習性的環境。以自然生態係統的景觀為背景,創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景觀生態園,如岩石園、熱帶風光園、沼澤園、水景園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氣候小地形、小生境,豐富旅遊地的生物種類組成。旅遊者在開展旅遊活動時,需要旅遊地提供方便舒適的衣、食、住、行服務。對於生態旅遊點,應設法使其服務產業生態化。具體項目如下:
1)生態服裝:“生態時裝”不僅是出於對地球資源的愛惜,而且還出於對人體健康的考慮。為了避免一些服裝麵料對人體及大自然的危害,應在服裝設計方麵加強生態意識。
2)生態飯店。供應旅遊地植物園自己生產、加工的植物類食品。植物園內的菜園,除了種植各種食用的植物,還種植調味用的芳香類植物和食用菌。飯店提供的植物食品不僅能夠滿足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植物纖維、礦物質等。
3)生態旅館:旅館的建築材料可部分地取自經再生製造的鋁、玻璃、鐵、鋼、磚等。旅館提供的用品盡量不含化學物質,如不含酸的信封、信紙、床單、床罩、毛巾等是用在種植過程中未曾使用過化肥和化學殺蟲劑的棉花或亞麻織成,肥皂可用植物油煉製,電子過濾係統清除自來水中的氯化物和有毒微生物等。
4)生態商店:生態商店專營各種天然食品、飲料、天然化妝品、純棉服裝、手工藝品及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書籍和小型技術設備。店裏的所有商品都由天然原料製成,不含任何化學成分。
5)生態交通:在旅遊地及其附近要求使用太陽能驅動或電能驅動的小車和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或者要求旅行者以步代車。禁止使用有害環境和幹擾生物棲息的其他交通工具。
(3)生態旅遊應關注的管理要點
不同的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單元或生態係統對旅遊活動的敏感性也不一樣,有的對環境敏感,易受到旅遊活動的損害,而有的則表現出較強的抗性和恢複能力。環境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在於根據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要求,對旅遊地內各環境單元和生態係統進行分析與評價,明確各種敏感區域,為生態旅遊項目的合理布局奠定基礎。環境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特殊用地敏感區、農田保護區、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區、自然災害敏感區。
1)特殊用地敏感區:是生態旅遊點內的特別保護區,目的在於保護、恢複或重建特定類型的生態係統。特別保護區內不允許鋪設道路和設施。
2)農田保護區:為了保護農田與耕地,對於耕田地,不可用作其他用途。
3)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保護區:由於受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理環境單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差異極大。水土保持是生態旅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應對水不允許開展水土流失敏感性大的旅遊項目。
4)自然災害敏感區:對於自然災害(如滑坡、洪澇、幹旱、地震、火山等)易發地帶,不宜開展生態旅遊項目。
(4)對生態旅遊規劃監測的基本方法
1)問卷調查:問卷包括諸如社會和環境影響的現況、變化、恢複。可接受變化限度的指標判斷標準和改進方法等一係列問題,分別列舉不同的答案,請被調查者憑自己直覺了解和感覺填寫意見,不用具名,希望得到坦率的意見。然後,再客觀地整理和分析各種意見,求得一個傾向性的結論,來決定今後的改善步驟。
2)專題調查:在問卷調查基礎上選擇一些最為重要的問題,征求公眾的意見,包括旅遊者和本地有關人士和工作人員。不是要求簡單地回答現成答案,而是爭取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3)座談會:這是一種聽取意見的好方式,但要選擇時機,選好對象才行,一般對某些旅遊團、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可采取這種方式。
從以上所述可得出下列幾點結論性意見:①持續旅遊是生態旅遊指導思想正確的表達。②經濟可行性、環境保護和社會影響三者之間的平衡,是保護持續旅遊發展的關鍵因素。③成本和效益分析。承受能力和可接受變化限度是實施持續旅遊必須解決和協調的問題。④建立監測係統,通過問卷、專題調查和座談等不同方式,廣泛征求和搜集公眾的意見,隨時進行必要的調整,保持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者之間的平衡,確保持續旅遊不斷地向更高水平發展。
(5)國內外生態旅遊規劃設計應用實例及啟示
安全是主體存在的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狀態。以往主要是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研究安全,因而保障國家主權和尊嚴不受侵犯的國家安全便成為最高的安全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汙染、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目前已發展到嚴重威脅人類自下而上和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安全已成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生態安全是指人類賴以自下而上的生物圈處於自然平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同進化。目前的生態危機從根本上講是由人們的非理性的生產和經濟活動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在自然係統中物質循環是封閉的,一些過程形成的物質為另一些過程所吸收,而在人工的生產係統中得到有效利用的僅僅是天然物質的極小部分,充其量隻有百分之幾,其餘部分都作為生產的“廢物”排放到生物圈中,這些“廢物”往往都是一些有毒物,由燃燒燃料時產生的氮氧化物、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廢物進入空氣造成的,能引起嚴重的呼吸器官疾病。據統計,90年代在我國主要城市裏,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隻有11個,大部分城市都處於不利健康的3級以上的水平。水汙染是不加處理地排放工業和生活汙水所致。水汙染加重了我國淡水資源不足。我國有300多個城市缺水,由於汙染,水質達到飲用標準的城市僅占1/4。一些工業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機化合物、重金屬、有毒產品汙染土壤,導致其肥力減弱,並通過食物鏈威脅動植物和人的健康。
旅遊與環境是當今一個新的國際熱點,更體現生態安全的概念。目前有兩大重要因素把它推向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前沿:①旅遊已成為一個發展迅速的重要產業。目前約占世界商品出口的10%,尤其是對許多發展中國家,旅遊業收入占據了GNP很大的比例,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據世界旅遊組織發布的統計資料,1950年以來,國際間遊客的人數增長了25倍,1997年達6.17億人,旅遊成為國際民間友好交往的一座重要橋梁。②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既破壞了旅遊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也降低了旅遊質量。同時,不合理的旅遊發展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所有這一切都威脅著旅遊業長遠的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是旅遊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已成為世界十大旅遊接待國,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與此同時,旅遊區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雲崗石窟的汙染和敦煌月牙湖日趨幹涸都曾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加強旅遊環境的保護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以下作些實例介紹:
例1.澳大利亞是生態旅遊倡導者,是世界上生態旅遊搞得很有聲有色的國家。澳大利亞之所以在開展生態旅遊方麵取得的成就顯著,其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其一是資源優勢,它擁有廣袤的不受汙染的環境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其二是對生態旅遊有明晰而深刻的理解,規範地操作。澳大利亞目前大約有600多個生態旅遊經營單位,在澳大利亞旅遊業中是一個規模不大但非常活躍的部門,這個部門最突出的特點是小企業經營。個性化的服務。生態旅遊經營公司雇員在20名以下的占85%左右。澳大利亞生態旅遊的年營業額為2.5億澳元,雇員總數為6500人。生態旅遊的活動範圍很廣,包括有向導陪同的叢林遠足、自然史探訪旅行、內地的野生動物觀賞和觀鯨魚旅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是這個國家生態旅遊最高的代表機構,有會員500多個,其中包括生態旅遊的經營者和批發商、非政府組織和在保護區內負責管理旅遊的政府機構、學術界和其他有關單位。這個協會製定(生態旅遊經營者行為規範》,涉及環境保護、尊重當地文化、自然資源利用效率、廢棄物的管理和導遊解說等內容。所有的生態旅遊協會的會員必須簽署一項聲明,同意執行、支持和宣傳這一行為規範。這個協會另外還為生態旅遊者製定了一套準則,其宗旨是使當地社區從旅遊中收益最大,使社會和環境的不良影響保持最小。對生態旅遊的發展,經營活動的高質量和高標準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環境意識的靈敏度已成為生態旅遊活動之核心。
例2.1999年中國推出“十大”生態旅遊主題。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如何保護生態環境,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99生態環境旅遊年,以生態環境遊為主題,把保護生態環境與開展生態旅遊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在中國尚屬首次。中國擁有十分豐富和獨特的生態旅遊資源,舉辦’99生態環境遊,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這既符合國際旅遊發展的潮流,也符合中國環境保護的國策。因此,國家旅遊局與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這項主題活動,並得到6家相關單位的支持。這是繼’98華夏城鄉遊之後,再次把世人的目光聚焦在東方文明古國這塊美麗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十大”主題是:①野生動物觀賞遊;②自行車旅遊;③沙漠探險遊;④漂河流旅遊;⑤登山探險遊;⑤自然生態考察遊;①滑雪旅遊;③保護環境行動之旅;③海洋之旅;①香格裏拉探秘遊等。具體講中國生態規劃的兩大基本要求是:
其一,對住宿設施的要求:
生態旅遊目的地的住宅設施不應設在脆弱敏感的生態區域。
建築物以方便簡潔為主,不要給旅遊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適和服務。
住宿設施要由當地人自主經營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
采用節能設備,所有能源及物質不要給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提供以地域產品為主的飲食(最好是綠色食品)及旅遊紀念品。盡量向旅遊者介紹當地的自然和文化。
加入地域的經濟、文化、生態保護網絡,加強與地域教育部門的聯係和交流。
其二,對自然生態區的要求:
研究保護區的適宜遊客容量,以便控製和阻止過度利用旅遊資源。
推薦對自然影響最小的活動,限製對自然有負麵影響的活動。
設立相應的生態保護基金製度,以便使旅遊獲得的利潤用於保護區的保護。
建立環境教育設施,提供有關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環境教育材料。
培訓生態旅遊的策劃者和導遊。
監測旅遊的影響,並通報給經營者、自然保護團體及地方社區,並監督協調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經營活動。
配合非政府組織和誌願團體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把生態旅遊作為保護區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3.’99生態環境旅遊活動新疆推出的項目有:兩個重點森林公園和三條生態旅遊線路。兩個重點森林公園:一是阜康天池國家森林公園,它以馳名中外的高山湖泊天池為中心,以天山博格達峰為依托,以終年積雪輝映下的山腰綠色森林為主體,自然景觀優美,交通便利,從烏魯木齊直達天池森林公園;公園內海南博格達度假村,接待遊人食宿、娛樂、登山等活動。二是輪台塔裏木胡楊森林公園。這個公園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綠色奇觀,著名的沙漠公路從公園穿過,從庫爾勒市沙漠公園可直接到達。三條生態旅遊線路:一是新疆北部旅遊線路。這條線路主要內容和景觀有,天池——我國唯一的人工養育的野馬基地、準噶爾“矽化木”森林、卡拉麥裏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盤羊、鵝喉羚、金雕等),哈納斯湖(湖內“湖怪”雲海佛光、千米枯木長堤等)。二是新疆西部旅遊線路。其中有中國麵積最大的高山湖泊賽木裏湖,雪嶺雲杉,遼闊草原,遍山野果,奇村異花,惠遠古城,“塞外江南”伊犁,“絲綢之路”沿途風光古跡,原始森林保護區,自然風貌等。三是新疆南部旅遊線路。這條線路主要內容和景觀有:人工造林、托木爾峰自然保護區、塔裏木胡楊森林公園、沙漠公路、沙漠綠洲風光、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博斯騰湖、克孜爾千沸洞、巴音布魯克大草原、天鵝湖自然保護區、鞏乃斯森林公園、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和田玉石、千裏葡萄長廊等。另外還推出18個自治區級森林公園。
例4.為了生態旅遊服務,城市綠色園林走廊要加快建設。如世界名都北京已列入全球“十大”嚴重汙染都市名單中,為喚回北京一片藍天,北京要考慮的絕不能僅僅是城牆內的那一部分。規劃3年之久的北京市最大一處綠化特色園林區建設——萬柳工程於1999年初正式啟動。北京市的“風口水頭”地帶將築起一道大於頤和園總麵積的綠色屏障,這不僅為當地淨化空氣、保護水源帶來良好環境效益,也為削減京城空氣水源汙染,促進首都環境改善邁出了堅實一步。“萬柳”是指京城西北部頤和園東南側,總麵積480公頃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因區域內有萬泉莊、六郎莊(史稱柳浪區),故這一綠化建設項目被稱為萬柳工程。萬柳地區是北京市區的上風上水之地,曆史上萬泉水係、玉泉山水係和白浮泉水係(現京密引水渠)在此交彙,形成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源頭,如今這裏仍是北京的飲水源地。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萬柳地區的生態環境屢遭破壞,植被減少,水源汙染,私搭亂建現象頻出。據統計,該地區4000戶居民和2萬多外來人口每年用煤量高達3萬噸,上百家企事業單位燃煤每年也需1.1萬噸;而市政設施缺乏導致這裏生活汙水、生產廢水以每年60萬噸傾排。這一切發生在京城的“風口水頭”,對市區環境危害甚大。萬柳工程的實施是根據市政府“以綠引資,引資開發,開發建綠,以綠養綠”的原則製定的綜合治理項目。按其規劃,以巴溝北路分隔為北部綠化區和南部綠化居住區。北部330公頃土地全部綠化,騰為綠地,建成一座自然生態公園,適當恢複曆史風貌,再現部分古跡;同時附之以少量帶有園林特色的體育休閑場所。據計算,僅其成片綠地就大於現今頤和園總麵積,從而使這裏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與頤和園、圓明園聯成北京最大的綠色園林走廊。與之相配套,萬柳地區南部104公頃將建成麵積相當於方莊小區的綠化居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