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與綠色建材(1 / 3)

綠色建築與綠色建材

20世紀興起將在21世紀得到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在世界許多城市新型的生態建築正呼之而出。綠色建築,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築學、生態學及其他技術科學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係統,為居住者提供生機盎然,自然氣息濃厚,方便舒適並節省能源,沒有汙染的居住環境。這裏所說的“綠色”並非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對環境無害的一種標誌,是指這種建築能夠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當代與後代的環境質量。其“綠色”的本質是物質係統的首尾相接,無廢無汙、高效和諧、開放式閉合性良性循環。通過建立起建築物內外的自然空氣、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種物資的循環係統來進行“綠色”建築的設計,並賦予建築物以生態學的文化和藝術內涵。本章認為,從可持續發展住居的市場觀出發,綠色建築及其建材都是大勢所趨,必定有一個全新的發展。

2.1國外綠色建築的發展

所謂綠色建築是指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並以不觸動環境基本生態平衡為目的而建造的一種住宅,所以,生態專家們一般又稱其為環境共生建築。生態建築不僅有利於小環境及大環境的保護,而且其所形成的作用,將十分有益於人類的健康。為了達到既有利於環境,又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目的,生態住宅在設計和建造上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一些特點。主要有:①這種住宅對坐落的地理條件有特殊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的物質,地溫相宜,地下水純淨,地磁適中;②生態住宅完全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樹皮、毛竹、石頭、石灰來建造,對這些建築材料還必須經過檢驗處理,以確保無毒無害,具有隔熱絕熱功能,有利於實行供暖、供熱水一體化,以提高熱效率和充分節能,在炎熱地區,還減緩戶外高溫向戶內傳遞;③生態住宅將根據所處地理環境的具體情況而設置太陽能裝置或風力裝置等,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再生能源,達到既減少汙染又節能的目的;④生態住宅內要盡量減少廢物的排放。可見,生態建築的誕生,標誌著世界建築業正麵臨著一場新的革命,這一革命是以有益於生態、有益於健康、有益於節省能源和資源、方便生活和工作為宗旨,對建築業的設計、材料、結構等方麵提出了新的思路,它不再是生態環境專家們的美好的設想,它已在一些國家變成現實。現介紹一些國家已建成的典型綠色建築,以開闊視野。

(1)美國

美國生態建築、健康建築的試點建造工作,近年來異常活躍,已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態建築有:

1)美國生態房。美國諾次大學設計並建造了一種生態房。這個四居室的生態房,隔熱性能特別優良,它的熱能來源於人工散熱。陽光及使用家電設備所產生的熱量。家庭用電依靠安裝在涼亭上的風力發電機和太陽電池來提供。用水是從屋簷流下來的雨水,蓄存在地下室,使用前用沙床過濾,糞便和汙水則流入一個堆肥坑裏,經發酵後供花園施肥用。

2)美國生態村。在麵積為488公頃的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維寺的海島上,建起了150棟生態房屋,叫做生態村。在這裏保留著原來的自然麵貌,沒有一個受到人為破壞的痕跡。設計者在建築這些生態村時,用合住的方法替代了以前獨住,但仍有的獨住的成分,如每家每戶還是有自己的臥室、浴室和廚房等,但卻有了更多的合住成分,如每6~8個住宅單元合用一個能源中心、一個煤氣鍋爐、一個家用熱水器和一個通風係統等。能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變得切實可行。據測算,這種生態村裏的居民其能源用量僅為原居住地的五分之一。

3)美國的植物建築。80年代初期,美國在芝加哥建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生態樓,樓內沒有磚牆,也沒有板壁,而是在原來應該設置牆壁的基團上種植(或多植)植物,把每個房間隔開,人們稱這種牆為“綠色牆”,稱這種建築為植物建築。這種建築的施工方法並不複雜,它無需成材木料,無需采用笨重的建築設備,而是就地取材,以樹林為主材,采用經過規整的活樹林來作“頂梁”、“代住”和“替代牆體”。運用流行的“彎折法”和“連接法”,建造出許多構思巧妙、造型新奇、妙趣橫生的拱廊、曲橋。屏風、圍場、商場、住宅和辦公樓等。

4)美國綠色旅館。美國為滿足大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建成了一座別具風味的綠色旅館。旅館的建築材料有一半取自經再生製造的鋁、玻璃、鐵、鋼等。旅館內的用品盡量“安全”,如用不含酸的信封、信紙,以植物油煉製的肥皂,不用化學合成的洗衣粉,床單、毛巾等均不用化學纖維,而是用不受殺蟲劑、化肥汙染的棉花或亞麻織成。

5)美國新型太陽能建築。美國太陽能設計協會正在研製新型的太陽能住宅。稱為建築物一體化設計。即不再采用在屋頂上安裝一笨重的裝置來收集太陽能,而是將那些能把陽光轉換成電能的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直接嵌人到牆壁和屋頂內。這種建築一體化的設計思想是該協會創始人史蒂文·斯特朗在20年前所倡導的,由於當時太陽能電池過於昂貴,無法實施。如今太陽能電池的價格隻有80年代價格的三分之一,所以推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電力供應商被吸引的原因是太陽能電池能夠在白天高峰時間內產生過剩的電能,從而形成電能儲備,可供隨時使用。根據一體化的設計思想,美國電力供應部和能源部合作正在密歇根州特洛依的聯合太陽能係統公司和位於馬裏蘭州費雷德裏克的索勒瑞克斯其公司研製推出一些新型建築部件,如用於住宅屋頂太陽能“屋麵板”,及用於商業性建築正麵的“窗簾式牆壁”。

6)美國資源保護屋。美國一家建築公司為保護環境,節省地球資源,用回收的垃圾建造房屋,開創解決未來住宅的新創舉。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房屋,被命名為“資源保護屋”,俗稱“垃圾屋”。他們在360平方米的地麵上,建造了4間居室,2間浴室和可停放2部汽車的車庫,同時,室內陳設齊全配套。用回收的廢物建造房屋,確實令人感到驚奇新鮮。初看,屋框架似乎很簡單,主要是從破舊的汽車和橋梁中回收的鋼材,外飾由鋸末和碎木加上20%聚乙烯製作而成。這不但減少木材的使用,也不像木材那樣會招引白蟻,使房屋更堅固安全。廢物建房的特點,在建房時,可就地回收65%的金屬、紙板。木材廢物等,較好地解決了廢物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由於實用經濟可行,這家公司獲全美年度住宅風格獎。

7)美國綠色辦公樓。美國Mobil公司建成一棟建築麵積為6.2萬平方米的綠色辦公樓。這棟辦公樓在美國環境局的支持下,由於在選材、照明效率、降低加熱和冷卻負荷、通風和改善建築功能等方麵進行了合理設計,在節約資金和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等方麵取得了良好的技術經濟效果。辦公樓建成後不到一年可節約有關費用11.57萬美元,照明和設備能耗可降低50%以上。

8)美國的綠色辦公室。美國國立資源保護委員會總部是以節能、保護環境及健康為原則,以廢舊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為主要材料建築的綠色辦公室。該棟辦公樓從外表看,與普通寫字樓並無區別。但它的牆壁其實是由麥秸杆壓製並經過高科技加工而成。但其堅固性並不次於普通木結構房屋。其地板係由廢玻璃製成,辦公桌由廢舊報紙與黃豆渣製成。最具特色的是其外牆外繞爬山虎等多種蔓生植物。這件綠衣不僅使辦公室顯得美麗清爽,並且能調節空氣,使室內冬溫夏涼,有益於身心健康。

(2)加拿大

近年來,加拿大正積極建造健康住宅和健康辦公樓的示範性建築,並向大眾推廣。

l)加拿大健康住宅。加拿大某公司於1993年在溫哥華建成了兩層帶閣樓的健康住宅,並向大眾展示。實測結果,其“住宅室內空氣”滿足質量要求。甲醛低於0.04×10-6,顆粒小於10ug/m3,苯0.01ug/m3,二甲苯0.04ug/m3,熱損失減少78%。加拿大某公司在多倫多建成了三臥室的健康建築,建築使用的材料是選用低散發量的材料,據稱這棟建築所需能量、水等能自給自足,所用能量通過太陽能獲得,水是通過收集雨水,並經淨化而得,廢料采用生物方法處理。這些建築符合多數超敏感人對室內空氣質量的要求。

2)加拿大節能、環保辦公樓。加拿大正在實施c-2000計劃,鼓勵和提倡建造具有節能和環保功能的示範辦公樓。已建成了一麵積為2180平方米兩層的示範辦公樓,建造時使用的是健康型建築材料,優良的通風設計,因此,室內空氣質量優良。

(3)德國

1)德國的生態樓。德國柏林建造了第一座生態辦公樓。大樓的正麵安裝了一個麵積64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來代替玻璃幕牆,其造價不比玻璃幕牆貴。屋頂的太陽能電池負責供應熱水。大樓的屋頂設儲水設備,用於收集和儲存雨水,儲存的雨水被用來澆灌屋頂上的草地,從草地滲透下去的水又回到儲存器,然後流到大樓的各個廁所衝洗馬桶。樓頂的草地和儲水器能局部改善大樓周圍的氣候,減少樓內溫度的波動。

2)德國的太陽能房屋。德國建築師塞多·特霍爾斯建造了一座能在基座上轉動的跟蹤陽光的太陽房屋,該房屋安裝在一個圓盤底座上,由一個小型太陽能電動機帶動一組齒輪,該房屋底座在環形軌道上以每分鍾轉動3厘米的速度隨太陽旋轉。當太陽落山以後,該房屋便反向轉動,回到起點位置。它跟蹤太陽所消耗的電力僅為該房屋太陽能發電功率的1%,而該房太陽能量相當於一般不能轉動的太陽能房屋的2倍。

3)德國的植物生態建築。德國在漢諾威城市建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名為“萊爾草場”的住宅區,這住宅區是按照“植物生態建築”建造的。所謂“植物生態建築”指的是按照生態平衡的大批量,使植物與居住空間融為一體,互為依存,是古老的建築學和年輕的生態學有機結合的產物。住宅區內,69套院落式上下兩層的民居錯落有序地分布著。每棟樓房外表各有特色,內部設計也不盡相同,每棟樓房結構為磚木骨架,四壁用木材,顯得樸實無華。居室裏鋪設的是麻織地毯或用玉米皮或麥稈紡織,沙發大都采用純棉布料製成,符合環保要求,圖案講究雅潔,以簡單的條紋、格子或碎花等圖案為主,甚至是淨色的。家具不采用堅硬的家具,而多采用不噴任何塗料的原色木器家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萊爾草場”修起了綠色的生態化公路。這種新型公路不僅兩旁種植了高聳的林帶和繁茂的花草用來防止空氣汙染和減少噪聲,而且還在路麵上實施了綠化。“萊爾草場”的路麵上穿著小孔,並在小孔裏種上綠草,路麵在綠草的保護下不會受到汽車碾壓的影響。由於70%的長有綠草,大大減少了太陽光在路麵的反射。行走在“萊爾草場”裏,猶如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中,聽不到汽車奔馳時所發出的噪音,也聞不到刺鼻的汽油味,感到格外賞心悅目。

4)德國能量可自給自足的太陽能住房——零能量住房。一種能量自給自足的太陽能住房一/零能量住宅在德國1995年BHW展覽會上展示,給參觀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種住宅過去認為是空想的,不可能實現的,但今天成了現實。這種100%靠太陽能供給的住宅,可以不需要電、煤氣、木材或煤,這樣就不需要煙囪和取暖爐也沒有有害的廢氣排人空氣中,保持環境空氣的清新。

這種房屋的設計,向南開放的平麵是扇形平麵,這樣可以獲得很高的太陽能射幅能。其牆麵采用儲熱能力較好的灰沙磚、隔熱材料和裝飾材料組成。陽光透過保溫材料,熱量在灰沙磚牆中存儲起來。白天房屋通過窗戶由太陽來加熱,夜間通過隔熱材料和灰沙磚牆來加熱。

(4)荷蘭環保屋

近幾年來,荷蘭在推行“環保屋”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荷蘭推行的“環保屋”屋頂鋪草皮,使原來光禿禿的屋頂成為綠色屋頂;四壁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排水管用陶瓷代表塑膠管,並增加使用多種“循環再造材料”,避免混凝土及乙烯基等化學材料的過多使用。引雨水衝洗廁所,以節約用水;以及在室內設置了溫度、灰塵、化學品、放射性毒素等測量計,監測室內的空氣汙染。這種“環保屋”是由加拿大阿爾伯達一家名為“SLAR—DRI”的公司設計成功的。目前,在荷蘭建“環保屋”其成本約比建普通房子高10%。

(5)英國綠色城市

20世紀50年代,倫敦曾被一場黑沉沉的煙霧籠罩,造成白天黑夜不分。煙霧在數天內不散,結果有4000市民被奪走生命。這就是被載人環保史冊的倫敦煙霧事件。為淨化空氣,英國50年代後期就出台了(潔淨空氣法)。根據該法案,倫敦被劃出了煤煙控製區,並以法規形式規定了在這些區域內隻許燃燒無煙煤,或必須使用可對煤煙進行完全淨化的爐具。在70年代,英政府推出了《工作場所健康和安全法》,規定汙染工業必須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將有害氣體排人大氣,否則將對其進行罰款等嚴厲處罰。倫敦環境治理的另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科學管理。由於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後遺症,50年代,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的汙染狀況壞到了極點,河中的魚類都不見了蹤影。60年代開始,英國加大了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除通過嚴格的治汙染法案,宣布對違規排放汙水的工廠等部門實施法律製裁之外,有關當局還製定了嚴格的水質標準,同時每隔5年對河流水質的達標情況進行徹底檢測。另外,倫敦市政當局還下大力氣發展城市綠化,有意識地加強都市公園建設,在城市寶貴的留出空間,營造“綠洲”,以充分發揮綠色植被在城市生態係統中類似“肺部”的調節功能。倫敦現有土地麵積中,10%已被辟為空地或城市公園,倫敦市內公園總麵積已超過了1.7萬公頃。

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倫敦的環保工作在90年代結出了碩果。統計表明,目前倫敦市中心冬季平均能見度已比50年代提高1倍以上,從2.5公裏上升到6公裏左右。市中心冬季日照強度也比50年代上升了70%。1970年至1990年間,倫敦上空空氣中燃煤排放所形成的黑煙量也下降一半以上。80年代初,一位垂釣者150年來首次在泰晤士河中捕獲一條鮭魚,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近年來,徊遊至泰晤士流域產卵的各種魚類已成千上萬,倫敦人已“見怪不怪”。

英國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生態住宅,其室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由於采用自我通風結構而大大減少,並不再使用排放破壞臭氧層的氯氟碳的空調設備;所使用的硬木來自能維持生長的歐洲和美洲的溫帶森林;不使用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其中包括石棉和含鉛油漆;熱水隻在需要時才供應,免去了儲水塔;照明使用輕巧的熒光高能效和不閃爍光源;辟有專門的吸煙室等等。

(6)丹麥和瑞典的健康建築

丹麥和瑞典等北歐國家,近年來也在積極實施健康住宅工程,如丹麥早在1984年底,在丹麥Arhus市已建成了“非過敏性住宅”建築,這是有111個單元的兩層建築。建築材料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健康建材,主要結構選用混凝土以及層壓的木材製成。飾麵塗料是以無機矽酸鹽為主要成分的建築塗料。采用機械裝置通風,換氣1次/小時,是普通住宅的2倍,通風係統中的過濾器要定期更換。

7)日本

1)日本健康建築。1997年夏天在日本兵庫縣建成了一棟實驗型“健康住宅”,整個住宅盡可能不選用有害於人體健康的建築材料,其牆體為雙重結構,每個房間建有通風口,整個房屋係統的空氣采用全熱交換器和除濕機進行循環。全熱交換器能夠有效地回收熱量並加以再次利用,其過濾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氣中細小的塵埃。這種住宅能夠抑製黴菌等過敏生物繁殖。其建築費用比普通住宅增加約2成。

2)日本首幢環境生態高層住宅。日本在九州市新建了一幢環境生態高層住宅,這幢住宅是按照日本國建設省提出的省能源、減垃圾的“日本環境生態住宅地方標準”要求建造的,是綜合利用自然環境物的嚐試。這種生態住宅,其電力由風車提供,溫熱水由太陽能供給。即住在住宅內的居民所用溫熱水,不用煤加熱,而是用裝在大樓南側的太陽能集熱器提供。這種太陽能收集器,在晴天,可使儲水箱中的水加熱到沸騰,即使下雨天,也能使水加熱到約55℃。每戶家庭的陽台上,都裝有垃圾處理機,將每戶家庭的生活垃圾進行處理變成植物的肥料。公寓外的停車場的地麵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使雨水存留於地下,與停車場內的樹林形成一種供水循環係統。分隔房間的牆壁上留有通風口,並配置有通風設備,使每個住房成良好的通風效果。在大樓前,裝有風車,由風車發電為公共場所照明提供輔助電源。據測算,每個住戶一年用於空調的電費和煤氣費可節約57000日元。

3)日本生態博物館。在日本的著名風景地箱根,有一座生態博物館。該館以生態學為唯一展示內容,展示箱根地區的生態群落。館內秀木成蔭,動物標本逼真生動,加上極佳的生態效果,鳥鳴水吟,使人恍若置身在大自然中。這裏還陳列著箱根地區的火山形成的溫泉及地質模型,以及生態圖片,介紹生態學知識。

4)日本無化學住宅。日本東京比埃克斯設計事務所,針對人們對化工產品的畏懼心理,推出了“無化學”住宅。過去,在住宅環境方麵,一些化學合成物的使用,對人體產生一定危害。比如,建築材料常常含有致癌作用的揮發性有機物;地毯和窗簾,也通常經過防燃性處理,其防燃劑、防蟲劑的成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比埃克斯設計事務所的做法是:不在樓板或地板下等處噴塗有機磷等防白蟻的化學藥物,采用具有防蟲效果的檜葉油、幹餾木和密蠟加工樓板、地板材料,並在地板下鋪炭層,利用其吸濕性防黴菌和防白蟻;不使用石化油漆,改用澀柿子汗和米糠調合的新配方;在芋頭、木薯的澱粉裏添加食用抗菌素等作粘合劑;外壁則以矽酸鹽材料為主,塗以生物酸素矽藻土塗料等。

2.2住宅安康的“十大”危害源

由各種戶外的有害氣體汙染導致的疾病及死亡人數劇增引起了人們高度的關注,如,在1930年英國Meuse峽穀,1948年Denora以及1952年倫敦,因嚴重汙染造成的年死亡人數增加了3500-4000人。於是,專家們指出:以前人們將空氣質量評價的重點放在室外環境,近年來人們已清楚地意識到,研究室內汙染源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更為重要的課題。由於人們在“室內環境”中度過了90%的光陰,尤其是對未成年少年兒童、老年人以及病人,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因為,現代科技在帶來住宅及室內裝飾的同時,也使建築物染上“病變”。如今的牆麵裝飾已由乳膠漆、中高檔壁紙代替大白、普通瓷磚進行裝飾;地麵裝飾也不再是灰、冷、硬的水泥場麵,而多采用通體磚、玻化磚、複合地板、高檔塑料地板。地毯等進行裝飾;頂棚過去居民住宅一般不裝飾,現在做吊頂己成為一種時尚,有石膏板吊頂、纖維板吊頂、塑料裝飾板吊頂、裝飾玻璃吊頂、金屬吊頂等等。過去隻有星級賓館的衛生間才安裝浴缸、衝淋設備,如今衛生間裝飾熱正在家庭裝飾中興起,廚房裝飾已開始淘汰水泥槽、白瓷磚灶台,向不鏽鋼灶台等高檔材料發展。普通鋼窗已不能滿足家庭裝飾的要求,而逐漸被塑鋼門窗、鋁合金門窗所代替。可是,當我們極盡所能把各種新穎的、具有時代感和裝飾效果的新型裝飾材料將居家打扮豪華考究,享受這份舒適與氣派時,是否會考慮到我們身邊的潔淨光亮溫馨的環境中,會潛在汙染的威脅。

事實上早在70年代末,歐洲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就已著手研究現代建築裝飾材料、建築材料釋放的氣體對居室空氣的影響及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並就建築材料、建築裝飾材料對居室內空氣的影響進行了全麵係統的基礎研究後指出:從室內空氣中,檢出的500多種有機物中,有20多種為致癌物。國外把由於室內裝飾用了有毒的建材而影響人體健康的病症,稱為“有病建築綜合征”。日本橫濱國立大廈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竣工兩周後的房子,其室內汙染程度比室外高出近40倍,即使在采取換氣措施後其汙染程度仍可相差近10倍。1987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近90%的新建及改建的建築物中存在著“有病建築綜合征”,在這樣的建築中居住的人們主要受到黴腐空氣和化學汙染之害。為此,世界衛生組織製定了室內空氣有機化合物總揮發量每立方米不超過300微克的標準建議。歐洲地區製定的室內環境質量標準的建議是:室內空氣中甲醛、人造礦物纖維、氧氣、石棉、氧化氮和有機物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的最大量不得超過0.15毫克/立方米,總的揮發性有機物不超過2毫克/立方米。災害事實說明:室內空氣汙染這一“隱形殺手”正越來越嚴重地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在環境汙染被人們廣泛認識的今天,室內的汙染尤其是室內空氣的汙染還遠遠沒有進入大多數人的認知視野。導致住區的危害很多,這裏集中歸納為十類:

(1)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排放引起。二氧化硫在大氣中會氧化而形硫酸鹽氣溶膠,毒性將增加10倍以上。它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導致咳嗽、喉痛、胸悶、頭痛、眼睛刺激、呼吸困難,甚至呼吸功能衰竭,此環境下的降雨便是酸雨。它會使水質及土壤酸化,進而導致植物大規模死亡。二氧化硫曾是一些發達國家在工業發展時期的主要汙染物。被列為世界十大環境汙染事故的比利時馬斯河穀(發生於1930年12月3—5日,致使數千人發病,60多人死亡)、美國多洛拉(1948年10月26日—31日,5911人中毒,17人死亡)和英國倫敦(1952年12月5—8日,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多4000餘名)的煙霧事件,均因二氧化流嚴重汙染所致。

(2)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主要是由機動車尾氣造成的。它對人的呼吸器官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可引起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等。氮氧化物與水作用可生成硝酸鹽、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可生成強致癌物亞硝酸胺,也可與人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形成正鐵血紅蛋白,使人產生缺氧病症,典型事例便是同樣被列為世界十大環境汙染事故的1952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該事件致使大批居民發生眼睛紅腫、喉痛咳嗽、皮膚潮紅等症狀,嚴重者心肺功能衰竭,有400餘名65歲以上的老人因此而死亡。此外,植物大麵積受損,車禍增多。

(3)總懸浮顆粒:是大氣降塵的主要汙染指標。大氣中總懸浮顆粒來源很廣,如工業廢氣、建築揚塵、汽車排氣、物質燃燒等。其中含有可損害神經係統的汙染物質鉛、汞、錳等,還有致癌物質苯並芘。砷、鉻等。總懸浮顆粒能吸咐有害氣體、液體、細菌等。各國目前對粒徑小於10微米不能被人的上呼吸道阻擋的可吸入性顆粒(即PM10)非常重視,尤其是粒徑小於2.5微米的可吸入性氣溶膠(即PM2.5)。這種氣溶膠微粒被吸入人體後,約有50%吸附在肺壁上,會滲透到肺部組織的深處,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咽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和肺癌,並破壞肺組織引起呼吸困難,進而導致心肺功能減退甚至衰竭。研究結果顯示,微粒汙染使人們縮短壽命的風險增加15%~17%,使人們死於心髒和肺部疾病的幾率增加30%。由於技術條件的限製,我國各個城市普遍監測的隻是總懸浮顆粒TSP。

(4)甲醛:甲醛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由住宅的各種家具、裝飾材料中揮發至空氣中的。最主要的來源是“木屑板”的粘結劑——脲醛樹脂,而近幾十年來,層壓木屑板在家具中的應用愈來愈普遍。另一主要來源是安裝在牆體孔穴中的脲醛樹脂泡沫塑料保溫層。同樣,在燃料燃燒時也釋放出甲醛,它也是吸煙者煙氣及汽車尾氣中的一種化合物。甲醛氣體對人體的粘膜有刺激性。在超過(0.15~1.00)×10-6範圍的情況下,對某些人群會引起眼、鼻、喉的炎症。而在某些家庭住宅內已高達這一極限值。

(5)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VOCS是指沸點在50~250℃的一係列化合物,它們在室溫下能產生蒸汽。VOCS在室內有多種來源,包括:裝飾材料、家具、地毯粘結劑、建築塗料、化妝品、清潔劑和日用品。此外,也來自於黴菌、吸煙的煙氣及燃料的燃燒。至目前為止,已發現VOCS散發率的峰值是在選用溶劑型料裝飾房屋以及用粘結劑時出現的。但是,可以肯定,目前,在典型室內環境下,VOSC的散發量會對人體引起過敏的反應,在較大劑量氣體的短期環境下暴露會產生短暫的疾病;若長期、反複地暴露,則會引起眼睛及肺部的炎症,甚至可能影響到神經係統。某些VOCA,如苯族化合物還可能誘發癌症。

(6)石棉及人選礦物纖維:石棉在工業上的應用開始於1見年前,在19世紀60年代其應用趨於高峰階段。由於當時人們不了解石棉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固而從事石棉生產和施工的工人經常在高劑量纖維塵埃環境下工作,最終導致嚴重的矽肺、肺癌等肺部及胸腔惡疾。這些疾病的報告早在19世紀初期,30年代和60年代已有發表。50年代和60年代南非Wagner工程事例,對認識石棉對健康的嚴重性尤為重要。作為商品的“石棉”是指“角門石”和“蛇紋石”兩類矽酸鹽礦物材料。已認定角門石類礦棉的危害性更大。在70年代,英國對蘭石棉已自發地停止進口,對鐵石棉也已在80年代禁止進口,故英國早已不再應用角門石類石棉。對於蛇紋石棉,也已大大減少了應用,但現仍允許在某些產品中應用,如石棉水泥瓦,以及磨擦材料製品,如刹車片內襯等。隨之,出現了人造礦物纖維這一替代材料,其中數量最大的礦物類纖維是用於隔熱保溫和隔音的玻璃棉和礦棉製品。在近10年的“建築節能”浪潮衝擊下,這一類材料廣泛應用於坡頂樓和空穴牆體的保溫。此外,還用於園藝製品,陶瓷纖維、岩棉氈具有特殊的應用範圍。石棉水泥是一種價廉、絕熱性、防水性好的纖維增強材料,曾一度被廣泛應用。但由此產生的對健康危害的風險也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對吸煙者,若接觸石棉的環境,則可誘發肺癌。特別引起公眾注意的是,隨著石棉應用的日趨減少。相反地,在英國,男性間皮瘤患者數量實際上日趨增加,有專家預測:至2020年,間皮瘤患者死亡人數將接近3000人/年。此外還有每年因石棉沉澱病及肺癌的死亡人數均各達數百人之多。雖然報告中提到大部分死亡均由曆史的職業性暴露而引起的,但是以上提到的疾病和死亡的人數之多提醒人們關注環境暴露這一嚴重問題,不僅限於石棉(尤其是角門石石棉),而且是在應用具有類似特性的其他纖維材料時,也應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