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改變就去適應它
不容否認,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象,麵對這些現象,女人們該怎樣正確麵對呢?
著名學者吳思先生在他的代表作《潛規則》一書中對中國很多不能用正常思維去理解的社會現象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提到了“潛規則”在中國社會中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痛恨不合常理的潛規則,但在麵對類似的問題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又會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對自己收益最大的潛規則,這看起來是個二元悖論,但生活在這個社會最好還是照著去實行,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被整個社會所孤立,甚至碰得頭破血流,當然,前提是不要違反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先來看一個例子:
去年初夏的某一天,茶餘飯後,我的大學老師戴上老花鏡,蹺起二郎腿,看起簡報來了……看完之後向我大發感慨。
“××市××廠一青年技術員,刻苦攻關兩年,發明的專利技術被廠長巧取豪奪,青年人據理力爭,結果倍受迫害……”
“唉!”我的大學老師長歎一聲,“年輕人真是不經事。廠長固然可恨,青年人也是可氣,他要是早遇著我老人家就好了。”
是的,這樣的事也一樣發生在我的大學老師身上,效果卻天差地別。
30年前,我的大學老師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正值青春年華,滿懷豪情壯誌,他三伏九寒勤耕不輟,一年半過去,嘴巴兩邊長長的胡須掀動著自豪——他終於設計出一台簡易降耗的減速裝置!
然而沒過多久,欣喜卻被不平代替,研究所所長技術平平卻手腕通天。為了獲取“名譽”暗渡陳倉,對他恩威並施。要以發明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自居。條件是利益共享,我的大學老師將很快被提級重用。
我的大學老師悶睡三天後,故作爽快地答應了所長的要求。於是,所長的名字在專利證書上燙下了金色的“永恒”,他也被暗地“擢升”為技術科長,他的才幹也逐漸發揮……
麵對幾乎相同的“不公平”,青年技術員據理力爭卻倍受迫害,大學老師選擇“坦然”接受,並在這個基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和發展。愚蠢與高明由此可見一斑。
不可否認,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不公平的確是客觀存在的。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求得事事公平,那麼麵對不公平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平靜的心態對待“不公平”。世界上的不公平是常有的事,甚至是一種常理:惡狼張著血盆大口撲向羔羊……凶神惡煞般的禿鷹在高空盤旋,伺機向地麵的獵物發起攻擊……就連高呼爭取平等公平的人們也在不停地宰殺著他們柔順的牛羊……牛羊何罪之有?不公平是大自然的本性,不公平絕不僅僅發生在我們身上,柔弱的我們能夠在一生“不公平”下保存自身已是難得,何必以卵擊石,求不可得的公平呢?魏征忠諫,明君太宗有所恨,範蠡幫助勾踐建業,功成卻隻能身退,因而免遭了一場殺身之禍。公平何益?我們要出局觀局,平心待之。
其次,要認真分析權衡這“公平”與“不公平”的得失差。有能力與“不公平”搏一場而無損,則直擊“不公”何妨,否則,學學那位大學老師,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待“不公”。雖然失去了發明專利權,卻也實實在在得到了很多。作為科技負責人,他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權利組織研究,做出了更多的成就;作為利益共享人,他以畢業時不名一文之身瞬間富綽。這些比那專利上的虛名來得更為實在。如果他當時頑固地堅持公平,那麼,將會同報上那個技術員一樣倍受壓製和排擠。“忍一時之急,享知足實果”,此計此策,要那虛有的“公平”作甚?惡狗饑腸,分一塊饅頭給它,免了它的痛咬,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