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量多的食物有:
在自然界分布很廣。—般情況下不會缺乏,含維生素E較多的食物有麥胚油、麥胚、核桃油、葵花子油、魚肝油、橄欖油、菜子油、花生油、玉米油、豆油、黃油、肝等;另外還有牡蠣、雞蛋、魚、牛肉、牛奶、小麥、胡蘿卜、綠色蔬菜、杏仁、鮮果等。
生理功能:
(1)維護細胞膜的可塑性維生素E為細胞膜上的抗氧化劑,它可與硒、胡蘿卜素等共同防止細胞膜上脂質被氧化成過氧化脂質,保護細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損害,維護了細腦膜的完整性。所以,飲食中不飽和脂肪含量增加時,維生意E也應相應增加。
(2)與生育有關維生素E與性器官的成熟有關。缺乏維生素E,雄鼠睾丸不能生成精子,並且有病理改變。雌鼠的受精卵不能植入子宮內。
(3)預防心血管病維生素E能促進毛細血管增生,維持心肌和外周血管係統的正常功能,改善微循環。並可使動脈壁脂類過氧化物減少,從而防止動脈硬化。維生素E還可減輕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這對血栓病人有好處。
(4)促進血紅素合成缺乏維生素E,由於血紅素合成減少,可引起貧血。
(5)對眼睛的影響維生素E是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必需的物質,並可減少氧對它的損害,減輕眼睛自由基對晶體的損害。缺乏維生轟E,脂類過氧化物可積累在視網膜的上皮細胞上,進而損傷視力;自由基對晶體的損害,易引起白內障,維生素E有減緩作用。
(6)抗癌作用維生素E在胃中可阻斷亞硝酸鹽變成有致癌性的亞硝胺。維生素E缺乏可引起皮膚癌和乳腺癌,給予較高濃度的維生素E能抑製皮膚癌和乳腺癌的發生。
(7)延遲衰老組織中的脂類過氧化物含量隨年齡而增加,維生素E缺乏後也有類似現象,並且肌纖維、心肌、腦中的脂褐素增加,脂褐素可使記憶力降低。衰老的過程是自由基對脂質、蛋白損害的積累過程。維生素E可消除自由基,可使脂褐素含量減少,故可延緩衰老過程。
合理供給量:
長期維生素E缺乏,將出現心肌損害、肌肉萎縮、組織發生退行性變等。人體使用大劑量維生素E,未發現中毒症狀,僅個別有輕度消化道不適、皮炎及疲勞等。適宜的供給量可稍大,為每人每日10~30毫克。
維生素H(生物素)
生物素又名維生素H,耐酸不耐堿,氧化劑及高溫可使其破壞。生物素是多種羧化酶的輔酶,參與體內的羧化反應。
生物素來源廣泛,人體腸道細菌也可合成,很少出現缺乏症。生蛋清中有一種抗生物素蛋白質,它能與生物素結合使腸道不能分解吸收,蛋清加熱後結合作用消失。長期使用抗生素可抑製細菌生長,可出現缺乏症。主要症狀是疲乏、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皮炎、紅皮病。
維生素K
維生素K,成人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60~80微克;
維生素K來源:
維生素K又稱抗出血維生素,廣泛分布於動植物體內,食物中豐富。除由食物供給外,亦可從腸道細菌合成。肝髒含量最高,天然的有K1、、K2為脂溶性。臨床上應用的為人工合成的K3、、K4呈水溶性。
生理功能:
促進凝血維生素K是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Ⅹ由無活性型向有活性型轉化時的輔因子,而且還能促使肝髒製造這些凝血因子。以凝固血液,製止出血。
供給量:
一般情況下,很少發生維生素K缺乏,服用過量中毒者更為少見。新生兒由於母親血液供給斷絕,血液中凝血因子降低,而腸道內的細菌尚未充分生長,奶中含量又低,所以嬰兒出生後應給少量維生素K作肌肉注射,以預防新生兒出血。由於維生素K能在腸道合成,所以供給量很難確定。—般認為,成人每人每日為20—100微克、嬰兒為10微克。
維生素PP(煙酸)
成年男性日需要量為19.8毫克;成年女性日需要量為14.5毫克。維生素PP又稱尼克酸、尼克酰胺或稱煙酸、煙酰胺。
含量豐富的食物:往往與維生素B1B2共存,酵母含量豐富。
生理功能:
1.構成脫氫酶的輔酶成分尼克酸在體內構成輔酶I和輔酶Ⅱ,作為脫氫酶的輔酶參於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謝過程中的脫氫作用。
2.降低膽固醇尼克酸可擴張末梢血管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β-脂蛋白及三脂酰甘油的量臨床上常用大劑量尼克酸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心髒病等。尼克酸能促使組胺釋放,血管擴張,因而服後引起顏麵充血。
3.維護神經係統、消化係統和皮膚的正常功能缺乏時可患癩皮病,皮膚發生對稱性皮炎;在消化道方麵發生舌炎、口炎、嘔吐、頑固性腹瀉;在神經係統方麵表現精神抑鬱、恐懼、失眠、甚至發生精神錯亂等現象。
供給量:
對尼克酸的需要量是隨熱能的消耗而變化的,一般每消耗1000千卡熱能需6、7毫克的尼克酸,每日膳食供給量為10、18毫克,約為硫胺素和核黃素的10倍。由於尼克酸分布較廣,在很多食物中的含量也較豐富,因此,在一般膳食中是不會缺乏的(見表20)。但在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由於玉米中的尼克酸多為結合型的,這種結合型的尼克酸不能被人吸收利用,所以在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容易發生癩皮病。日需供給量:成人11~20毫克,孕婦、乳母18毫克;青少年15~18毫克;兒童7~14毫克;1歲以下4毫克。
礦物質
礦物質又叫無機鹽。現已發現人體必需20多種無機鹽,約占人體重量的4~5%。體內礦物質包括:鈣、磷、鉀、鈉、氯、鎂、硫、鐵、鋅、碘、硒、鉬、鉻、銅、氟、錳、鈷等其中含量較多的為鈣、磷、鉀、鈉、鎂、氯、硫含量高而且相對穩定,稱為宏量元素;其餘含量相對少而且波動大,稱為微量元素。體內不能合成無機鹽,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食物中的礦物質在腸道中多以陽離子或陰離子形式吸收進入體內,吸收的比例隨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吸收後分布於全身各處,各組織器官被分配的量隨功能結構不同而定。如在以上元素中,骨骼、牙齒中以鈣、磷含量最多,以骨鹽形式存在;在體液中,鉀、鈉、氯、鎂多以離子形式存在,對體液的維持與平衡有重要意義,其中鈉、鈣、氯離子主要分布在細胞外液,鉀、鎂、磷酸離子主要分布在細胞內液;微量元素則多以與蛋白質結合形式存在。微量元素在各組織中含量差異更大。如碘主要存在於甲狀腺中;鐵主要存在於紅色組織中。
體液與蛋白質的好朋友
礦物質在身體各組織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在以上元素中鈣、磷含量最高,大多以稱為骨鹽的形式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作為結構成分;鉀、鈉、氯、鎂多溶解在體液中以離子形式存在,對體液的維持與平衡有重要意義;微量元素則多以與蛋白質結合形式存在,它們在維持蛋白質的活性參與代謝調節有重要意義。總而言之,維持機體健康是不可缺少的。
無機鹽的生理作用:歸納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麵:
1.無機鹽是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材料。鈣、磷、鎂是骨路和牙齒的重要組成成分;
2.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和正常的滲透壓,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機能;
3.在組織液中的各種無機離子,特別是保持一定比例的鉀、鈉、鈣、鎂離子,是維持神經、肌肉興奮性,細胞膜通透性以及所有細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條件;
4.構成一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質,如血紅蛋白中的鐵,甲狀腺素中的碘和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中的硒。
5.無機離子是很多酶係統的活化劑、輔因子或組成成分。例如鹽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氯離子激活唾液澱粉酶,鎂離子激活多種激酶。
每日礦物質需要量
礦物質的攝入量受地理因素、攝食習慣、食物種植物來源等影響。尤其是微量元素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更大,地殼中的含量明顯影響機體的健康狀況,這些在地方病、流行病調查中已有更多的結論。
成人每日礦物質需要量分別為:
鈣:男女相同,需求量都為0.8克
磷:需求量男0.6~1.4克,女0.8~1.3克
鉀:男女相近,需求量2.0~4.0克
鈉與氯:往往以食鹽(和堿麵)的形式攝入,需求量4.0~8.0克
鎂:男女相近,需求量200~400毫克
鐵:成人男性和絕經後的婦女約需1.0毫克
鋅:男女相近,需求量15~20毫克
碘:男女相近,需求量100~200微克
硒:男女相近,需求量30~50微克
銅:需求量,男1.5~2.0毫克;女略有增加
鈷:男女相近,需求量300微克
錳:男女相近,需求量2.5~7毫克
氟:男女相近,需求量0.5~1.0毫克
鉻:男女相近,需求量20~50微克
堅強的理由——鈣
鈣在體內的含量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一般人體含量在1000~1250克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無機鹽,體內的鈣約99.7%分布在骨骼和牙齒內,其餘0.2%分布在細胞間液。0.1%分布在血漿;細胞內液極少。正常成人血鈣為9~11毫克/100毫升血漿。
鈣的生理功能:
1.構成骨鹽。鈣是構成骨胳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可支持身體,堅固牙齒。人體一旦缺乏鈣則無法形成牙齒與骨骼,但是隻要順利地長出牙齒之後,除了因患蛀牙需拔除之外,便可以終生保育。缺乏鈣時,兒童骨、齒形成不良,兒童易患佝樓病。成人骨骼內,鈣處於不穩定狀態,能夠因實際的需要自由地流出,當血液中的鈣質缺乏時,骨胳內的鈣質就會自動析出以彌補缺額。這樣鈣的沉澱與溶解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著,18歲以後,骨的長度開始穩定,但骨密度仍在繼續增加;40歲以後,鈣的沉澱逐漸減慢,而溶出增多,如果加上營養不良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骨質疏鬆的現象。所以,老年人骨骼受到外傷後容易發生骨折。此外,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亦與鈣的沉澱有極為密初的關係,所以女性在更年期之後,由於嚴重缺乏鈣質,特別容易骨折。
2.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神經衝動的傳導、肌肉的興奮與否,都與鈣有關。它與鉀、鈉、鎂等離子保持一定的比例,使組織表現適當的興奮性。當血鈣減少,神經肌肉興奮性升高,出現手足搐搦。
3.與收縮活動。機體的任何活動鈣都參與,如血管的收縮、腺體的分泌、遞質的釋放、肢體的運動、心髒跳動、血液的凝固等。
4.調節酶的活性。體內很多酶的活動受鈣的調節,鈣作為第二信使參與。
5.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用於炎症和水腫的治療,減少滲出。
鈣主要在小腸吸收,—般鈣的吸收率為20%~60%。鈣的吸收與攝入的鈣量有關,當攝入0.4克以上時,膳食鈣可吸收25%;攝入鈣為0.3克~0.4克時,吸收率增加至35%;如攝入量在0.15克以下時,其吸收率可高達60%,成人每日攝入鈣超過1克時,吸收比較好的是20%~30%,而吸收率比較差的、往往是低於10%;正在生長發育的兒童,膳食鈣的吸收率可達75%。
影響鈣吸收的因素很多。促進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活性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補充鈣時一定要相應地補充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後,鈣的吸收才會明顯提高。
(2)消化道的酸堿度對鈣吸收有—定影響:老年人胃酸分泌減少,鈣的吸收下降。增加攝入富於抗壞血酸和高蛋白質的食物有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因為抗壞酸可以促進鈣離子化.氨基酸可與鈣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有利鈣的吸收。
(3)乳糖有利於鈣的吸收;乳糖可與鈣形成可消化的配合物,有利鈣的吸收,所以高比例的乳糖可促進鈣吸收,其他核糖喝、果糖也能增強鈣的吸收。乳類含乳糖和鈣,是人類供鈣的良好來源。
(4)鈣磷比例和人體對鈣的需要也是影啊鈣吸收的因素:鈣/磷以2:1或1:1最有利於鈣的吸收。由於妊娠期、哺乳期和青少年:生長發育期對鈣的需要量大,鈣的吸收率也增加,可達50%。
影響吸收的物質有草酸、植酸和磷酸鹽等。這些物質能與鈣形成不溶的鹽類,使鈣吸收利用下降.草酸主要含於蔬菜;植酸、磷酸鹽含於穀類中;所以—般由植物性食物供給的鈣,吸收率都比較低。大量攝入脂肪也影響鈣的吸收,因長鏈脂肪酸可與鈣形成不溶解的鈣皂,使鈣吸收降低。有研究證明,嬰兒攝食全脂牛奶,鈣吸收下降。長鏈脂肪酸降低鈣吸收,但中鏈和短鏈脂肪酸能增強鈣的吸收。
鈣的排泄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大部分鈣通過腸粘膜上皮細胞的脫落及消化液的分泌排入腸道,每日約400毫克;—部分鈣由尿排出每日約100~350毫克;在高溫環境中,每日從汗排出鈣可達100毫克。授乳期的婦女,每日從乳中平均排出鈣100~300毫克。
機體內鈣平衡的調節已知主要依賴三種物質,即活性維生素D、甲狀旁腺素、降鈣素。這些物質起著調節血鈣和骨鈣平衡的作用。
鈣的日供給量視具體而定。我國18~40歲的男、女約為600~800毫克/天。孕婦、乳母、兒童的供給量參見有關內容。
含有豐富鈣的食品有:
提到鈣質一般人極易聯想到小魚子(連骨吃)之類,但是由於牛奶和乳酪具有2倍於它們的吸收率,因此食物中鈣的來源以奶及奶製品最好,奶類不但鈣量豐富,且吸收率高,是嬰幼兒的理想鈣源。蛋黃、魚類、魚子醬、泥鰍、蚌、螺、蝦皮、純酵母。植物性食物以幹豆類含鈣最高,尤其大豆製品,芝麻及芝麻製品也豐富;蔬菜以綠葉蔬菜含量高,如蘿卜幹、小油菜;但有的蔬菜如芥菜、菠菜等同時含草酸高,所以鈣的利用不高,尤其竹筍、茭白一類蔬菜含鈣不高,而草酸含量卻很高,最不利鈣的吸收。穀類雖含一定量的鈣,但由於含有較多的植酸和磷酸鹽,也不是鈣的良好來源。
骨頭發光的原因——磷
一般人體平均磷含量在600克,人體含量是較多的,體內的磷約87.6%分布在骨骼和牙齒中,其餘主要分布在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很少。正常成人血磷為3.4~4.0毫克/100毫升血漿兒童較高。人們在墓地見到的“鬼火”,其實是人死後骨骼中的磷分解氧化而產生的磷光。
磷的生理功能有:與鈣一起構成骨鹽;構成核酸;參與能量代謝;構成細胞膜的成分,磷脂是細胞膜
的主要成分;形成輔酶,參與代謝;調節酸堿平衡。
磷的來源廣,主要是有機磷,穀物含量豐富,在腸道被分解釋出無機磷被吸收,日供給量約為600~1500毫克。
細胞水庫管理員——鈉與氯
鈉是細胞維持滲透壓的必需元素,對血漿與細胞間液量、酸堿平衡、體細胞的電子活性、心血管係統的反應等都不可少。其主要來自食鹽,每日供給10克左右即可,攝入過多的鈉,可引發高血壓。
鈉與氯結合為氯化鈉,是食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在體內是最基本的電解質。它在體內主要分布在細胞外液和骨骼中。人體攝取鈉過多或不足,都會引起疾病。正常成人體內含鈉約平均1克/公斤,血鈉135~147mmol/L血漿;血氯97~106mmol/L。
鈉、氯功能為:
1.調節水平衡。主要存在細胞外掖,構成細胞外波滲透壓。體內細胞外液水量的恒定,主要靠鈉的調節,鈉多則細胞外液水量增加,鈉少則細胞外液水量減少。所以,攝入過多的鹽分,易發生水腫,過少,則易引起脫水。
2.維持酸堿平衡。在腎髒可被重吸收,吸收時與氫離子交換排出體內氫離子(酸),清除體內的酸,保持體液的酸堿平衡。
3.維持正常血壓。調節細胞外液容量,維持血壓正常,細胞外液鈉濃度的持續變化,對血壓有很大影響。膳食中鈉過多,鉀過少,鈉鉀比值偏高,動脈壓升高。動脈壓升高的人死亡較早。出現血壓升高的年齡愈輕,壽命愈短。
4維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入鈉不足,可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倦怠、頭痛、眩暈、心率加快、脈搏細弱、血壓降低、肌肉無力或痙攣,嚴重缺鈉可導致呼吸衰竭。
特別強調的是,由於食鹽主要補充於細胞外液,若長期食入食鹽過多,腎負擔過重,又來不及極時排出,必然引起細胞外液量增加,血漿是細胞外液的一個部分,血漿增加血容量增加,血壓就會增高,可導致高血壓病。對肝硬化、高血壓、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合並浮腫的腎髒病等患者需限製鈉鹽攝入。
供給量:
有些權成人士建議膳食中氯化鈉的攝入量要減少到每天4~6克,以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防止血壓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以降低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這種建議對非高血壓的正常人執行起來也是困難的。正常情況下,成人每日應為6克,兒童為3克,嬰兒為1克。現在我國人多數遠高於此值。
含鈉和氯多的食物:
1.鈉的性質很不固定,它通常與氯化合而為食鹽,或和碳酸化合而為食堿蘇打麵。
2.動物血液。
與心血管息息相關——鉀
鉀存在於組織和血細胞中,對酸堿平衡起著重要作用,鉀也可將神經衝動傳遞到肌肉纖維而引起收縮。血液鉀的微小變化對心血管功能有極大影響,低鉀血時,發生心律失常的危險程度增大。但如心、肝、腎疾病的患者攝入過多的鉀,則可致血鉀升高,靜脈注射鉀時如劑量或時機不當,可導致心髒停跳。美國國家科研委員會推薦每天最低安全需要量約是1600至2000毫克。
鉀在體內也是最基本的電解質。體內的鉀70%存在肌肉,,10%在皮膚,其餘在紅細胞、腦髓和內髒中,骨骼中較少。它在體內主要分布在細胞內液中。細胞內的鉀一部分與蛋白質結合,一部分與糖、磷酸鹽結合,與細胞外的鉀不斷地交換,達到平衡約需15小時。人體攝取鉀過多或不足,都會引起疾病。正常成人體內含鉀約平均2克/公斤,血鉀3.5~5.5mmol/L血漿。
鉀的生理功能:
維持細胞的形態與功能鉀在細胞內維持細胞內滲透壓,攝入鉀進入細胞時將水分也帶入細胞,
可增加細胞內液量。對維持細胞的形態與功能非常重要。
降低心肌的自律性鉀協同鈣和鎂維持心髒正常功能,維持心肌的自律性、傳導性和興奮性。血
鉀下降時心肌興奮性增高,心率加快,嚴重時心髒停跳於收縮期。
3.參與新陳代謝細胞的新陳代謝要有鉀的參與。葡萄糖變成糖原、氨基酸合成肌蛋白需鉀參與。
維持滲透壓細胞內的鉀與細胞外的鈉互相作用,互相製約,維持細胞內外鉀、鈉離子的一定比
例,維持內外滲透壓平衡。
維持神經肌肉正常功能鉀能激活肌肉纖維收縮,引起神經突觸釋放神經遞質,維持神經肌肉的
正常生理功能。缺鉀神經肌肉興奮性下降,肌張力下降,可出現肌麻痹、腹漲、尿瀦留。
降壓作用長期缺鉀者,易患高血壓病。鉀在一定程度能對抗食鹽引起的高血壓,對輕症高血壓
患者有降壓作用,機製不清。
供給量:
長期攝入鉀少,血鉀降低,當低到3.5毫摩爾/升時,可出現倦怠、精神萎靡、煩躁不安;低於2.7
毫摩爾/升時,可發生心律不齊、腹脹、循環衰竭,甚至死亡。但攝入過多等原因,又可使血鉀升高,當高到5.5毫摩爾/升時,會感到極度疲勞、肌肉酸痛、皮膚濕冷、精神遲鈍;高於7毫摩爾/升時,可出現心跳徐緩、心律不齊,甚至心跳驟停,突然死亡。適宜的供給量,每人每日2—4克,兒童每公斤體重0.05克。
含鉀的食物:
一般食物大都含有,較豐富的有桔子、橙子、葡萄、黃瓜、西紅柿等。經加工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罐
頭鉀的含量損失較多,可丟失50~70%。
鈣的老對手——鎂
成人體內含鎂量為20~28g,71%的鎂存在於骨胳中,在骨中有一定比例的含量。其餘主要分布在細胞內液中,也是細胞內最基本的電解質。
鎂的生理功能很多,幾乎與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有關:
1.鎂可激話多種酶,如各種激酶、膽堿脂酶等,參與體內許多重要代謝過程,包括三大產熱營養素的代謝、神經衝動的產生和傳遞、肌肉的收縮等。
2.對心血管的影響。鎂主要作用於周圍循環,引起血管擴張,可使血壓降低。其化合物硫酸鎂在臨床上用於高血壓危象和高血壓腦病的急救。缺乏時,血管緊張貼和血管收縮因子增加,引起動脈突然收縮,並使血管腔變狹,血壓升高。
在缺氧情況下,心肌中鎂很快減少,而攝入鎂鹽後可使之逆轉。心肌梗塞者之心肌中的鎂含量亦減少,故認為心肌含鎂量降低是心肌梗塞患者易發生瘁死的因素之一。
3.對胃腸道的作用。鎂可使十二指腸括約肌鬆弛,使膽汁流出增加,促進膽囊排空,具有利膽作用。鎂離子在腸中吸收緩慢,促進水分滯留,引起腹瀉。低濃度鎂可減輕腸壁張力和蠕動,有解痙作用。
4.對內分泌的影響。當血漿中鎂含量降低較多時,可使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經補充鎂後,甲狀旁腺功能即可恢複。甲狀腺素可提高鎂的需要量,如果甲狀腺素過多,又可使血清鎂降低,尿鎂增加,使鎂更加減少。因此,對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必須補給鎂元素或鎂鹽。
5.對抗鈣的作用。鎂與鈣對神經肌肉興奮或抑製的作用相同。但兩者又有相反的作用。例如,鎂中毒後,可用鈣解毒;鎂和鈣在腸道吸收時有競爭作用,所以,低鎂血症的毒性,常可由於食入含鈣食物而加重。
6.降低鉀的透性。鎂能降低鉀離子的通透性,減少細胞失鉀。鎂缺乏時,細胞內的鉀流向細胞外,使細胞內鉀減少。
供給量:
鎂缺乏會出現肌肉震顫、手足搐搦、精神錯亂、心動過速、血壓升高等。但攝入過多,而尿中排出又少,可導致血鎂濃度過高,發生鎂中毒。出現口幹、煩渴、燥熱、困倦、反應遲鈍等,嚴重時心房纖顫、呼吸衰竭而死亡。適宜的攝入量:男子每日約為350毫克,女子約為300毫克,孕婦、乳母約為450毫克,1歲兒童40~70毫克,1~3歲100~150毫克,3~6歲200毫克,6~10歲250毫克。
食物中的鎂的分布很廣,幹果、豆類、穀類、綠葉蔬菜最豐富。
軟骨的要素——硫
正常成年人體內約含硫175克,占體內無機鹽含量的7%。人體內的硫主要來自含硫的氨基酸。它的含量雖少,卻是蛋白質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每個細胞中都含有硫:人的毛發、胰島素、唾液、骨質、.維生素B1等均含有硫。人體中缺硫,往往是缺乏蛋白質的攝入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