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營養學知識(2)(1 / 3)

每日維生素需要量

維生素A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600國際單位;

維生素D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400國際單位;

維生素K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60~80微克;

維生素E需求量男30國際單位,女25國際單位;

維生素B1需求量男1.2毫克;女0.9毫克;

維生素B2需求量男1.8毫克;女1.3毫克;

維生素PP需求量男19.8毫克;女14.5毫克;

維生素B6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毫克;

葉酸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00~400微克;

維生素B12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0~3.0微克;

維生素C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60~90毫克;

泛酸生物素來原廣,一般不易缺乏。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各維生素需要量應隨體力勞動量,疾病狀態等不同而增加。在某些疾病狀態時,有些維生素需要量可能要增加幾倍。以上僅為身體健康的正常成人輕體力勞動的參考用量。

維生素A與胡蘿卜素

維生素A主要存在於動物的肝和各種內髒中、魚油、奶類和蛋黃等食物中,植物性食品中不含維生素。但含有胡蘿卜素,它又稱維生素A原,主要存在於有色蔬菜水果中,部分在人體內可轉變為維生素A。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包括:動物肝髒、蛋黃、魚肝油及其他魚油、奶油、牛奶、煉乳、乳酪。

富含胡蘿卜素的食品包括:

蔬菜類:西紅柿、菠菜、韭菜、芹菜、萵苣、南瓜、卷心菜(綠葉)、胡蘿卜、紫菜、黃色玉蜀黍、紅薯等有色蔬菜。

水果類:香蕉、桔子、檸檬、柿子等有色水果

胡蘿卜素還有自己的獨特功能,如有抗氧化作用等。

進入人體的維生素A主要儲存在肝部。維生素A主要功用為:

促進正常生長發育。維生素A缺乏者生長緩慢,發育差。維生素A有激素樣作用,可與特定蛋白質結合後作用於染色體,影響細胞分化,促進生長發育。缺乏者,生殖功能下降,骨骼生長不良;

保持皮膚和毛發的彈性、光澤度。維生素A可使上皮細胞正常分泌。缺乏時,皮膚粘膜幹燥、粗糙、毛囊丘疹、毛囊角化、鱗皮,易凍裂、破裂等。維生素A酸可治療毛囊角化、座瘡、牛皮癬等;

維持正常視力,防止夜盲症及幹眼病。眼睛的視網膜上的杆狀細胞中有一種感弱光的物質,叫視紫紅質,是由蛋白質和維生素A的轉化物結合而成的。如維生素A供應不足,就會影響視紫紅質的合成,在弱光下就分辨不清東西,這叫夜盲症;淚液分泌減少,眼球發幹稱幹眼病;

維持上皮組織的健康,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抗癌作用。維生素A缺乏,可能增加某些靶組織(如結腸、膀胱等上皮細胞)對致癌物質的敏感性。所以,維生素A可對癌前期(潛伏期)的癌細胞起回轉修複到正常細胞的作用,阻止癌的發生。但若致癌物質量大,引起癌變細胞多,維生素A量不足,即使病變細胞都回轉,則有些細胞仍可發展成癌。維生素A還可預防由病毒所致的腫瘤,這可能由於它與細胞核作用,使基因改變,影響細胞分化。此外,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對手術、放療或化療後的殘餘癌細胞的分裂起抑製作用,從而可減少複發率或延長存活時間;

增強抵抗力。維生素A可促進犢蛋白的合成。細胞膜表麵的蛋白主要是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所以維生素A可以增強免疫功能。缺乏時呼吸道、消化道、生殖泌尿道抵抗力低下易感染;孕婦嚴重缺乏時可發生胎兒死亡。β-胡蘿卜素能提高動物對放射線的耐受量。

維生素A成人每日需求量男女一樣,一般生理需求量在2400~3300國際單位(IU)。但是,如果體內積累了過量的維生素A將無法排除,所以過度攝取會產生各種中毒症狀。但一般情況下,即使每日的攝入量達5000~10000IU也不會出現中毒出現,隻有每日的攝入量達15000~50000IU,幾月或數年才會出現,嚴重時還會引發肝髒硬化及精神障礙等。

提示:魚肝油多吃不好

魚肝油是一種天然的製劑,富含維生素A和D,可以用於防治維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皮膚幹燥、幹眼病和夜盲症,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軟骨症等。有些人隻知魚肝油是補品,認為這些藥對身體有益無損,多多益善。其實它們既然稱為藥物就和其它藥物一樣.照樣有毒副作用,不限製使用同樣會中毒。維生素A中毒出現食欲減退、煩躁、不活潑、口角裂口、脫發、皮膚搔癢、發熱、腹瀉、肢體疼痛腫脹、和肝脾腫大等。維生素D中毒時使腦發育受限,而致智力低下。髒器鈣化可表現為多喝、多尿、浮腫、血壓升高等腎髒受損症狀,嚴重的發生腎功能衰竭。少數發生心髒擴大。出現雜音和發生心力衰竭。因此,服魚肝油,一定要慎重合理,避免長期大量地作為補品來服用。嬰兒用濃縮魚肝油滴劑防治佝僂病時.每天3—5滴為宜,到1歲時即可停用,隻要多曬太陽,增加一些輔助食品即可。一旦發現魚肝油過量中毒,應立即停止服用,嚴重者應請醫生診治。

維生素B1

維生素B1又名硫胺素也稱抗腳氣病維生素,在空氣中和酸性下很穩定,但在堿性條件下加熱極易破壞。

含量豐富的食物有:

在五穀雜糧的外皮和胚芽部分含量豐富,香菇、豆類、鮮酵母、鮮果、鮮菜類,果仁類,動物的肝,瘦肉及各種蛋黃中都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

生理功能有:

1、構成輔酶成分:維生素B1是構成氧化脫羧酶的輔酶的成分,參於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碳水化合物代謝的中間產物丙酮酸,經氧化脫羧作用,轉變為乙酰輔酶A,再進入三羧酸循環,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維生素B1不足,氧化脫羧的輔酶不能充分合成,使丙酮酸代謝受阻,常常出現生長遲緩、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多發性神經炎、腳氣病。

2、保護心髒功能:維生素B1缺乏,引起周圍血管擴張,阻力減低、靜脈血流加速,因而靜脈回血增

加,而心髒的每分種輸出量也增加,長期過度負荷特導至浮腫、心肌炎、心力衰竭。

3:治療作用:巨紅細胞貧血、乳酸尿(丙酮氧化酸脫羧酶活力低)、支鏈酮酸症(支鏈酮酸脫氫酶活力低)及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等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在代謝上都需要維生素B1,故可用維生素B1治療。

服用大劑量維生素B1,雖末發生過中毒,但曾發生過敏性休克。我國規定每日供給量為:兒童0.4~

1.2毫克、成人1.5~2.0毫克、孕婦乳母1.8毫克、它與熱能攝入量的關係是1000千卡應供給0.5毫克維生素B1。

維生素B2

維生素B2,成年男性日需要量為1.8毫克;成年女性日需要量為1.3毫克;

維生案B2又名核黃素。黃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很穩定,但在堿性溶液和光照時易被破壞。它主要構成機體中黃素酶的輔酶的成分而起功能作用。

含量豐富的食物:

維生素B2豐富的動物性食物:如肝、動物肝泥、蛋黃、雞蛋、鶴鷗蛋、奶、脫脂奶粉、加工乳酪、類及水產類中的螃蟹、魚、沙丁魚、魚子等;維生素B2豐富的植物性食物:香菇、鮮豆、花生、綠葉菜、糙米、花椰菜、茄子、洋蔥、卷心菜、香蕉、桔子、檸檬、紫菜。酵母中也都含量很豐富的維生素B2。

生理功能:

成黃素酶的輔酶的成分,參於組織呼吸過程。維生素B2與特定的蛋白質結合生成黃素蛋白

(黃酶)。黃酶在物質代謝中起傳遞氫的作用,參於組織呼吸過程。維生素B2缺乏,黃酶形成障礙,代謝物脫下的氫不能正常進行傳遞,物質代謝紊亂,可引起口角糜爛、舌炎、唇炎、角膜炎、眼部灼疼、陰囊炎、女性外明炎、視力疲倦等病變。

2.促進生長發育。維生素B2是維持生長的必需營養,嚴重缺乏,生長停頓。在動物懷孕時缺乏,可引起畸胎。

3.與腫瘤的關係:維生素B2有保護皮膚的作用。缺乏會增強化學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引起的皮膚乳頭瘤數量多,進展快。

供給量:

長期維生素B2缺乏,可出現脂溢性皮炎和陰囊炎等症狀。雖未見服用過量而中毒的報道,但根據實驗結果來看,1.2毫克為最低日需要量,1.5毫克為適宜需要量。我國規定每日:成人為1.2~2.0毫克,少年為1,5~1.8毫克,兒童為0.7~1.4毫克,嬰兒為0.4毫克,孕婦乳母為1.8毫克。

維生素B3(泛酸)

泛酸又因廣泛存在於生物界中而得名遍多酸也稱維生素B3。

在體內主要構成輔酶A,輔酶A是酰基轉移酶的輔酶,輔酶A在反應中攜帶酰基,轉移酰基,參與糖、脂、氨基酸的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是重要的輔酶之一。

因廣泛存在於生物界,所以很少見缺乏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遠東戰俘中,曾有患“腳灼熱綜合症”的報道,是因泛酸缺乏因起。

維生素B6

維生素B6,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2毫克;

維生素B6溶於水及酒精,在酸性溶液中穩定,但在中性或堿性溶液中易被紫外光破壞。維生素B6包括三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有吡哆醇、砒哆醛和吡哆胺。

含量豐富的食物:吡哆醇主要存在於植物中,植物多與維生素B1B2共存,其在機體內可轉變成吡哆醛

和吡哆胺。吡哆醛和吡哆胺存在於動物食品中。如動物肝、瘦肉等較豐富。

生理功能:維生素B6也是輔酶的組成成分,主要參與氨基酸的代謝有關。

1.構成轉氨酶的輔酶體內的氨基酸大多可進行轉氨基反應,通過轉氨基反應和氧化脫氨基反應可脫去氨基,生成酮酸。其氨基也可經天冬氨酸參與鳥氨酸循環,形成尿素。

2.構成脫羧酶的輔酶脫羧酶的輔酶參於某些神經遞質的形成,如脫羧形成酪胺、組胺、多巴胺、5—羥色胺,穀氨酸在中樞神經係統脫羧形成γ氨基丁酸。

3.促進血紅素的合成缺乏由於血紅素的合成減少,可造成鐵粒幼小細胞性貧血,

4.參與糖原的分解在肌肉中體內約70~80%的維生素B6在肌肉中,構成糖原分解酶的輔酶治療作用:癲癇病早期給於大劑量維生素B6可起治療作用。對於嬰幼兒痙攣性疾病(點頭樣癲癇)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用於於鐮狀細胞貧血、缺鐵性貧血,有利於病人的血紅素和紅細胞的合成。

缺乏症:

人體缺乏維生素B6,可引起眼、鼻與口腔周圍皮膚脂溢性皮炎。頸項、前臂和膝部出現色素沉著;唇裂、舌炎及口腔炎症;失眠、易激動、憂鬱、精神萎靡、步行困難。維生素B6缺乏時還可出現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其血清中鐵的濃度很高,白細胞分類比例有改變,用鐵劑治療無效,但給維生素B610毫克/天後,血象恢複正常。婦女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藥可引起維生素B6缺乏.故在服用該種避孕藥時,應同時補充維生隸B6。嬰兒缺乏維生素B6則出現嬰兒生長停止、貧血、煩躁、肌肉抽搐,肌肉注射維生素B6幾分鍾即可恢複;孕婦會影響到子代腦細胞的發育。

供給量:

維生素B6在食物中分布很廣,腸道細菌又可合成,所以一般不會缺乏。應用大劑量中毒者雖甚少,但曾有病人服用2~克/日,發生共濟失調、感覺功能消失等的報道。所以供給也要適當,一般成人每日為2毫克;孕婦、乳母為2.5毫克;嬰幼兒(1~3歲)為0.35毫克。

維生素B11(葉酸)

葉酸,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200~400微克;

葉酸又名或蝶穀氨酸或維生素M,不溶於冷水,其鈉鹽很易溶解。

含量豐富的食物:存在於綠色植物的綠葉中,細菌也可合成人類很少單獨缺乏。

生理功能:

1.造血功能:與核酸、血紅蛋白的合成有密切關係,對正常紅細胞形成有促進作用。缺乏葉酸時,紅細胞的發育成熟發生障礙,可造成巨紅細胞性貧血症。

2.構成輔酶成分:參於氨基酸的一碳基團的代謝,一碳基團是多種核甘酸合成的必需原料。缺乏會使細胞分裂減少,這也與巨紅細胞性貧血發生有關。

3.其他:缺乏葉酸還能引起口炎性腹瀉,智力退化和精神病。

供給量:估計每人每日供給量,成人為400微克、嬰兒50微克、兒童100—300微克、乳母600微克、

孕婦800微克。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2.0~3.0微克;

維生素B12又叫鈷胺索,含微量元素鈷得名,其水溶液在弱酸中穩定,但在強酸、強堿作用下極易分解,並易為日光、氧化劑等破壞。

含量豐富的食物:其食物來源主要是動物性食品、如肝、腎、心等含量較多,植物不能合成維生素B12,

豆類經發酵也可產生維生素B12。腸道細菌可合成。

生理功能:

參與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維生素B12能促進葉酸的利用,增加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紅細胞

的發育和成熟。

輸送甲基,參與許多重要化合物的甲基化作用、如蛋氨酸、膽堿等重要物質的合成。給予肝髒病

患者維生素B12,可防止發生脂肪肝。

維護神經髓鞘的代謝與功能。缺乏維生素B12時可引起神經障礙、脊髓變性、脫髓鞘,並可引起嚴

重的精神症狀。

供給量: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須與胃粘膜分泌的“內因子”結合才能在腸內吸收。故食物中供應不足,

或胃全部切除,不能分泌“內因子”,造成吸收障礙,均可誘發惡性貧血。一般成人每日供給量為1~3微克,孕婦乳母為4微克。

維生素C

維生素C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60~90微克。

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亦稱抗壞血病維生素,在酸性下穩定,但易被堿破壞,對氧很敏感。在人體主要存在腺體中,包括腎上腺皮質、腦下垂體、黃體,以及胰、肝及脾髒,可能與這些腺體的功能有關;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C,必須從外界供給。

含量豐富的食物:

維生素C含量多的食物是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量豐富的水果有:桔子、沙棘果、紅果、彌猴桃、刺梨、鮮棗、酸棗、草莓等;量豐富的水果有:青菜、韭菜、菠菜花椰菜、青椒、卷心菜、茄子、蘆筍、毛豆、白菜、檸檬、塌棵菜、菜苗。鬆針含量相當豐富。新鮮蔬菜及水果中雖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但加工、烹調或貯存方法不當大量維生素C可丟失。

缺乏維生素C的臨床表現:

多種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抗壞血酸,合成部位為肝微粒體,人由於缺乏由葡萄糖轉化為抗壞血酸的酶,故必須由食物供給。

抗壞血酸在消化適中可以全部被吸收,但攝入過量,則吸收率下降,未被吸收的抗壞血酸主要由尿排出。抗壞血酸的功能與B族維生素不同,它不具有輔酶的功能,而是對酶係統有保護、調節、促進催化與促進生物過程的作用,同時是一種強抗氧化劑,在機體中可防止過氧化作用。

維生素C的缺乏症為壞血病,臨床表現為疲乏,形成皮下出血、牙齦腫痛、牙床潰爛流血、牙齒鬆動。嚴重時導致皮下、肌肉、關節腫脹出血,甚至出現骨骼脆弱、壞死、傷口愈合不良等症狀。最後心髒衰竭,嚴重內出血.可發生死亡。

嬰兒壞血病的症狀之一,是肢體疼痛而引起仰臥形體位.移動四肢引起疼痛而哭鬧,由於關節囊充滿血的滲出物,故四肢隻能屈曲,不能伸直。

生理功能:

維生素C在機體代謝中具有多種功能,主要是參與機體的羥化反應和還原作用。

1.構成脫氫酶的輔酶成分尼克酸在體內構成輔酶I和輔酶Ⅱ,作為脫氫酶的輔酶參於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謝過程中的脫氫作用。

2.降低膽固醇尼克酸可擴張末梢血管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β-脂蛋白及三脂酰甘油的量臨床上常用大劑量尼克酸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心髒病等。尼克酸能促使組胺釋放,血管擴張,因而服後引起顏麵充血。

3.維護神經係統、消化係統和皮膚的正常功能缺乏時可患癩皮病,皮膚發生對稱性皮炎;在消化道方麵發生舌炎、口炎、嘔吐、頑固性腹瀉;在神經係統方麵表現精神抑鬱、恐懼、失眠等。

4.用於癌的預防與治療對化療、放療可減輕不良反應,增加耐受性;對晚期癌有一定療效。

供給量:

老年人、孕婦、乳母、疾病期維生素C需要量增加,血漿維生素C水平往往也低於不常,也應適當補充。維生素C缺乏對機體健康很多不利,但也並不是應用越多,對健康越好。最新研究表明,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C並非絕對安全無害。

(1)可使尿中草酸鹽結晶大量增加,久之可能導致泌尿道結石;

(2)可能會誘發糖尿病;

(3)如果每天鑷入過多,可使胃腸蠕動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多,引起腹瀉;

(4)如果攝入過多,可明顯降低婦女的生育力。如果突然停服,可易引起嚴重後果。

一般地講,身體正常時,每人每天的生理需要量為60~90毫克;孕婦、乳母或患病時可增至100~300毫克。

提示:維生素C藥片不能代替水果、蔬菜

維生素C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增加大腦中氧的含量,減輕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維護血管、肌肉、骨、牙的正常生理功能。促進生血機能,幫助鐵的吸收,葉酸的利用。加速外傷愈合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且在防治癌症方麵有獨特的功用,維生素C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對治療高膽固醇血症,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膽石症有一定作用。蔬菜和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較豐富,但有些人不喜歡吃蔬菜水果,靠口服維生素C藥片,代替水果和蔬菜。這樣並不能使人體有效地利用維生素C,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維生素C優於藥片中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因為很多水果和蔬菜中的維生素C是以兩種物質即維生素C和維生素P組合的狀態存在的。在人體組織中維生素P能協助維生意C發揮作用,而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係純藥物製劑,其效果遠不如天然維生素C。此外,服用維生素C藥片往往用量較大,如長期服用可在體內產生大量草酸,成為腎結石的潛在威脅。而水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並不會使尿中草酸過高,因此,除維生素C嚴重缺乏需補充維生素C藥片外,我們都應從飲食中補充維生素C。健康人如果每天吃250克以上的水果或蔬菜,即可以達到生理需要量。

從理化性質看維生素C為白色晶體,結晶的維生素C較穩定,有酸味因而又稱抗壞血酸。極易溶於水,稍溶於丙酮與低級醇類,不溶於脂肪及脂溶劑;食物中維生素C在空氣中易被氧化、光照可破壞,必須保存在棕色瓶中;在酸性溶液中穩定,很易被堿破壞;不耐熱,加熱易破壞;特別是在有氧化酶及微量銅、鐵等金屬離子存在時,可加速其氧化破壞過程。

維生素C在自然界中存在著L型和D型兩種,D型維生素C沒有生物學活件。人體內的L型維生素C在組織中有兩種存在形式,即還原型抗壞血酸和氧化型抗壞血破;維生素C的第2位碳和第3位碳上的羥基上的氫易被氧化脫去,形成氧化型維生素C,未氧化的維生老C稱為還原性維生素C。在體內這兩種形式可以通過氧化還原反應互相轉變,氧化型維生素C和還原型維生素C一樣都具有生物活性,但再進一步氧化,就形成二酮古洛糖酸,則失去生理活性。

由於維生素C主要含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故在烹調加工蔬菜時應盡量減少其損失,切後不要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最好是先洗後切,炒菜不要加堿,炒菜不要去湯,不用銅製炊具,最好是急火快炒。蒸煮蔬菜時不要加堿,因在堿性條件下蒸煮時,維生素C可被明顯破壞。吃前不要放置太久,以保存較多維生素C。儲存不當或時間過長的蔬菜、水果以及各種蔬菜罐頭、熟食、加工品,都會損失大量維生素C,有些幾乎達到90%以上。

采用酸性處理、冷藏、隔氧等措施儲存,都可使食品中維生素C的破壞延緩。

維生素D

維生素D為類固醇衍生物。不溶於水,溶於脂肪。在中性和堿性溶液中能耐高溫和氧化。一般食物烹調加工過程中不會損失,但脂肪酸敗時可致破壞。

維生素D主要來源有:

動物的肝髒、蛋黃、牛奶、及各種奶製品中。魚肝油中最豐富;

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植物性食物可產生活性不高的維生素D(稱維生素D2);

人體也可合成,條件是充分曬太陽。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穿過較薄的衣服但不能穿過玻璃,到達皮膚下,可使一種7-脫氫膽固醇物質轉化為維生素D(稱維生素D3)。因而即使不食入維生素D,隻要充分曬太陽就可滿足機體對維生素D的需求。一般每天在日光下照射20分鍾即可。

維生素D本身並無生物學活性,必須在肝、腎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才有活性,才能發揮以下調節作用。

1.調節機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2.促進牙齒、骨骼的新陳代謝及正常生長發育;

3.有一定調節鎂代謝的功能。

兒童缺乏維生素D,在我國北方常見,尤其是出身在秋季的嬰兒,由於曬太陽少,當度過漫長的冬天春天時,若不補充額外的維生素D,孩子最容易患上維生素D缺乏的“佝僂病”。開始時往往表現為多汗、易驚、難以入睡、睡中易驚醒、哭時易抽風。延後由於鈣磷的吸收長期減少,牙齒、骨骼的代謝緩慢,骨鈣化減少,軟骨增加,導致出牙遲、方顱、雞胸、X型腿、O型腿,及生長發育緩慢。

多產孕婦、乳母缺乏維生素D時易患軟骨症,表現手足抽搐。這是因為懷孕和哺乳期間,母親可從自身的骨胳中將鈣輸出到血液和乳中,以維持胎兒和嬰兒的正常生長;老年人缺乏則出現骨質疏鬆症、心律不齊等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每人每天供給10微克(400國際單位)即可,日照少的地區可增加到20微克(800國際單位)。長期缺乏維生素D,對嬰幼兒、老年人尤為不利,容易發生佝樓病和骨質疏鬆症等。但服用過多,可引起中毒,表現為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惡心、嘔吐、腹瀉、多尿、煩褐、發熱等症狀。因為維生素D中毒劑量與生理劑量相差不多,所以尤應加以注意,別是對於兒童。成人中毒劑量個體差異較大。發現中毒後,應即停服維生素D,限製鈣鹽攝入(鈣與維生素D有協同作用)。在醫務人員指導下,服氫氧化鋁或可的鬆(10~25毫克/日,分四次服,7~8日後減量);重症者靜脈注射EDTA,促使鈣排出。

維生素E

維生素E,成年男性別日需要量為10毫克,成年女性日需要量為8毫克;

維生素E又名生育酚,亦稱抗不育維生素。維生素E是黃色油狀物,無臭無味,不溶於水,脂溶性,在無氧條件下對熱穩定,雖經加熱至200℃也不被破壞。對熱和酸較穩定,遇堿容易破壞,對氧十分敏感。油脂酸敗後更易破壞。是很有效的抗氧化劑。維生素E以腎上腺、腦垂體、睾丸和血小板中含量最多,在組織細胞中的分布,以細胞膜上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