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的功能有:
1.構成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含硫,蛋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重要組分,缺乏時,蛋白質合成減少,會使青少年發育遲滯,生長緩慢、毛發稀疏易斷、光澤度下降。
2.減毒反應:硫可構成活性硫酸,參與機體非營養物的轉化,有些非營養物有明顯的毒性,往往與活性硫酸結合後才被排出。
3.參與體內呼吸鏈的形成:呼吸鏈中有各種鐵硫蛋白的成分。
4.參與機體軟骨的形成:硫酸軟骨素、硫酸角質素是構成軟骨等組織的重要成分,缺乏時軟骨生成不良,生長發育緩慢。
5.蛋氨酸循環:機體的蛋氨酸循環可為許多物質合成提供甲基,蛋氨酸缺乏,體內一些物質不能合成,若食物又不能滿足提供,會影響脂肪從肝的運出,可造成脂肪肝。也會影響核酸的修飾。
含硫豐富的食物:
瘦肉、肝髒、魚類、豆類、、燕麥、貝類、辣根、酵母、花生和水產等食物中合有豐富的硫。由於硫來源豐富,除饑餓或特殊情況下,一般不發生缺乏病。一般情況下,元素狀態的硫和硫酸鹽所含的硫不能直接被體內利用。
食鹽對人體的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麵:一是調味;二是為身體提供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功能的鈉和氯。鈉和氯在人體內主要起維持酸堿平衡和調節滲透壓的作用,氯還是合成胃酸的主要原料。
食鹽雖然重要,但不宜多吃。隻要滿足身體的需要就可以了。許多調查材料表明,吃鹽過多的人,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甚至癌症發病率都明顯增高。日本曾發行過一張號召人們吃低鹽飲食的張貼畫,在其中用醒目的大字寫著:吃鹽過多是腦溢血病的根源。此話富意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有人對50歲男性高血壓患者的病情與吃鹽量的關係進行調查之後,發現吃鹽量與血壓升高成正比,如果每天吃鹽量不超過10克,到50歲時的最高血壓才在140毫米汞住以下;每天吃鹽量若為25克,50歲的最高血壓可達160毫米汞柱。由此看來,對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采取限製吃鹽,要比多吃蛋白質、不吃肥肉等措施更為重要。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概念:
微量元素是指機體所需很少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種的每一種元素是人體每日需要量在100毫克以下,但又不能缺少的元素。它們在人體中的含量都極少,含量最多的元素也不及體重的萬分之一。
微量元素有鐵、銅、鋅、硒、碘、氟、鈷、錫、鉬、鍺、錳、鉻、矽、鍶、釩、鎳、砷等,它們總量不足體重的0.1%。大多通過與蛋白質、重要的酶、激素和維生素等結合後對機體發生作用。例如,鐵結合形成血紅素,後者與蛋白質結合成為血紅蛋白、肌紅蛋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細胞色素類;銅與蛋白質結合成為血液中的銅藍蛋白;碘是形成甲狀腺素;鈷是構成維生素B12的成分;羧基肽酶中含有鋅;超氧物歧化酶中含有鋅和銅或錳等等。
平衡為本,過猶不及
微量元素生理功能包括:
1.作為酶的輔因子,許多金屬酶和金屬活化酶是以它們為輔因子的參與代謝;
2.參與某些激素的構成,甲狀腺素、胰島素分別含碘、鋅。
3.影響生物膜,硒、鋅有穩定細胞膜作用;鉻、鐵可結合在細胞膜上;
4.消除自由基,以鐵、銅、鋅、錳、硒構成的一些酶參與體內自由基的清除;
5.影響免疫功能。其中以鋅、鐵的影響最大。
微量元素在機體內按比例存在,這種比例關係是一種正常的平衡;同一地區、同一民族、不同個體、同一器官,同一微量元素含量相近。而且同一微量元素,不同人群,其含量差異大,人一生隨環境的變化,含量也在逐步變化。有些微量元素在同一個體體內,還存在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等關係。
微量元素缺乏或攝入過多都可造成許多的疾病。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可造成缺乏症,攝入過多可造成中毒。現在常見的疾病幾乎找不到與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調無關的疾病。因為有些微量元素的攝入量個體差異大,且有些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安全範圍小,因此,對微量元素的額外補給要謹慎從事,不可過多。從食物中攝取比較安全,由此看來,掌握微量元素的營養知識,對保證身體良好的健康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血液的染料——鐵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成人體內總量約有3~4克;60~70%分布在紅細胞中;5%分布在肌紅蛋白中;細胞色素等酶中占1%儲存鐵占25%,人體內儲存鐵主要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形式存在。儲存於肝、脾和骨髓中,為儲存形式的鐵。儲存鐵個體間差異很大,一般男性高於女性,女性儲存鐵經常為500毫克或低些。鐵蛋白是身體鐵儲備的主要形式,含鐵血黃素是一種鐵過量時的沉積。運鐵蛋白是鐵的主要運載者。在生物體內各種形式的鐵都是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沒有遊離的鐵離子存在。
鐵的吸收主要在小腸上部進行。食物中的鐵首先在胃酸被溶解,形成高鐵離子,後被還原為亞鐵離子,維生素C可促進鐵還原,因而可促進吸收。亞鐵離子可與氨基酸等形成結合物,在小腸吸收進入腸粘膜細胞,鐵在腸粘膜特定蛋白作用下,進入粘膜細胞後與鐵蛋白結合,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於粘膜細胞中。血紅素鐵可被直接吸收,入粘膜細胞後解離釋放出亞鐵。當身體需要鐵時,鐵即從鐵蛋白中釋出,與運鐵蛋白結合後進入血循環,運往需要鐵的組織中去。鐵的吸收率隻有10%左右。
影響其吸收的因素很多,如植酸、草酸、磷酸鹽和碳酸鹽存在時,可與鐵形成不溶性鐵鹽而抑製鐵的吸收,這類鐵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穀類、蔬菜等,但同時與維生素c和肉類同食,則可促進其吸收,其吸收率可提高數倍。血紅素可被直接被腸鑽膜上皮細胞吸收,不受抑製因素的影響,也不受維生素C等促進因素的影響。
鐵的排泄:鐵在體內反複循環利用,所以鐵沒有排泄功能。鐵的丟失主要是腸道分泌和皮膚、消化道與尿道上皮脫落所致的損失,其量甚微,平均每日不超過1毫克。婦女在月經期和孕期損失較多,對鐵的供給應適當增加。
鐵的生理功能:
1.構成血紅素。血紅素是血紅蛋白、肌紅蛋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細胞色素類等組織的重要成分。參與體內氧的運輸、二氧化碳的運輸和組織細胞的呼吸過程,推動生物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攝取鐵不足或吸收利用不好,首先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新生的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含量不足,形態小,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壽命縮短,自身溶血增加等引發缺鐵性貧血。最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的人群是出生6個月到3歲的兒童、早產兒、青春期和妊娠期婦女、乳母和感染寄生蟲的人群。
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工作效率降低,學習能力下降,冷漠呆滯;兒童易煩躁.抗感染抵抗力下降,婦女缺鐵時的貧血症狀往往是緊張,無精打采,神經機能紊亂,以及其他精神病理綜合症狀。中度和重度貧血患者通常的症狀是虛弱、易疲勞、蒼白、呼吸困難,心悸和疲憊不堪。中年患者,尤其婦女還可以發生舌炎,它是以舌乳頭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和疼痛為特征。
2.其它功能。鐵還具有催化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的作用;參與膠原的合成;促進抗體的產生,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方麵的功能。
供給量:
食物中鐵的吸收率低,血紅素鐵的吸收率約為23%,非血紅素鐵僅3%~8%,在我國人的膳食中。血紅素鐵的含量低,估計膳食鐵的吸收率約10%。成年男子每日排出約1.0毫克鐵,婦女的月經失血.平均每日約損失鐵1.5~1.7毫克;乳汁中的鐵含量不高,平均每天分泌鐵0.5~1.0毫克。以鐵吸收率為10%計,則成年男子每日需鐵10毫克,成年婦女15毫克,乳母25毫克。我國1988年修訂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較此值稍高,規定成年男子每日供鐵12毫克成年女子為18毫克;少年男性15毫克,少年女性20毫克;兒童1~9歲10毫克,10~12歲12毫克;孕婦、乳婦皆為28毫克。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
鐵在食物中存在的形式主要有兩類,即非血紅素鐵和血紅素鐵。非血紅素鐵主要以氫氧化鐵絡合物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血紅素鐵是與血紅蛋白及肌紅蛋白中結合的鐵,這類鐵主要存在於動物食物中,所以動物性食物來源的鐵,吸收利用率皆高於植物性食物,最高可達25%,但食物的鐵一般吸收率低,多在10%以下,穀類多在5%以下、甚至隻有1%,如大米中的鐵。
膳食中鐵的良好來源是動物肝髒和動物血如:豬肝、豬血、雞肝、雞血、鴨肝、鴨血、肉類、魚類;植物性食物中以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如白菜秧、油菜、雪裏紅、冬寒菜、菠菜、竹昨菜、葛筍葉、荷苗、韭菜等。
要注意,蛋黃中的鐵受一種卵黃高磷蛋白的影響,其吸收率隻有3%。牛奶是—種貧鐵食物,有些國家限製兒童每日鮮奶攝入且不能超過0.75升,每周安排1天無奶日,以預防缺鐵性貧血。
成長的助推劑——鋅
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明確鋅為人類所必需。人體含有2.5~2.5克鋅,70%集中於骨骼,皮膚、頭發和睾丸中含量也較高。若按單位重量含鋅量計算,以視網膜、脈絡膜、前列腺為最高,其次為骨賂、肌肉、皮膚、肝、腎、心、胰、腦和腎上腺等。血液中鋅的分布為紅細胞占75%~85%,白細胞和血小板占3%,其餘則含於血清中。頭發含鋅量約為125~250μg/g,可反映體內鋅的營養狀況。
食物中的鋅進入腸道,主要在小腸吸收。吸收逝時,需與一鋅結合因子結合,才能被吸收,腸粘膜中的鋅結合蛋白,可與鋅發生特異性結合,將鋅轉入血液與清蛋白結合。這一過程可被銅競爭,從而影響鋅的吸收,可導致鋅缺乏。
生理功能:
1.構成酶。鋅是許多金屬酶的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劑。與鋅有關的酶近200種。鋅是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呈現活性所必需,說明鋅與隻DNA、RNA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密切聯係。鋅缺乏可導致DNA、RNA及蛋白質的合成停滯,因而引起細胞分裂的減少,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和性器官的正常發育。碳酸酐酶是與鋅有關的主要酶之一,它分布在紅細胞、肺血管、腎小管、胃粘膜;在紅細胞和肺中的功能是維持酸堿平衡,可有效地從組織中將二氧化碳通過肺排出;在腎參與泌氫、泌氨的重要過程;在胃粘膜細胞泌酸生成鹽酸的功能。其他酶也具有很多生理功能,所以鋅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麵的,缺乏時可影響很多組織,尤其在生長期影響更大。
2.促進性器官發育。缺鋅使性成熟延遲,性器官發育不全,性機能降低,精子減少。對婦女,則影響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卵巢功能減退,第二性征及生殖器發育不全,月經不正常或閉經、不孕。
3.促進食欲。唾液蛋白中含有鋅,對味覺和食欲起促進作用。缺乏時,會使味覺下降,嗅覺異常,食欲減少。並且,兒童還容易感冒,反複發生口腔潰瘍和脂肪瀉。給於鋅後,食欲增加。但攝入鋅過多,可抑製鐵的利用,造成頑固性貧血。
4.促進正常分化和發育。鋅是調節基因的必需成分.調節基因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的。當鋅缺乏時,蛋白質和核酸合成發生障礙,而導致胚胎分化異常,發生腦、心血管、骨的畸形、尿道下裂或隱睾等。兒童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增長速度減慢,出現缺鋅性侏儒症。給予補鋅後,身長、體重迅速增加,所以鋅對於正處在生長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可作為兒童的助長劑。
5.促進皮膚組織再生。鋅對表皮細胞的生長、分裂和分化的各個過程都是不可缺少的,鋅有促進皮膚組織再生的作用,保護皮膚健康。如缺乏鋅,傷口愈合減緩、毛發稀疏脫落。嚴重缺乏時,還會出現--腸原性肢體皮炎。所以,鋅對表皮組織創傷患者,更是重要的營養素。
6.保護視力。鋅參於維生素A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合成,以及動員肝髒中的維生素A到血漿中,以維持血漿中維生素A的正常含量。保護視力,參與眼球的發育。缺鋅易患近視眼。
7.參於免疫。鋅在核酸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缺鋅時,胸腺萎縮,胸腺因子活性降低,T細胞功能減遲,抗體分泌減少,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都下降,機體易受微生物感染,容易患感冒等。
此外,在體內鋅與其他微量元素之間有平衡作用,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疾病,如鋅、銅與錫三者比例失調,就容易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鋅為胰島素的成分,如胰腺含鋅量減少到正常者的一半,就有患糠尿病的危險。
鋅缺乏的臨床表現:
人體缺乏鋅對正常生長發育的胚胎、青少年危害最大。
孕婦缺鋅易發生低體重兒,甚至可出現胎兒畸形。
當兒童缺鋅時首先食欲不振,味覺減退,有異食癖,生長遲緩,嚴重缺乏可出現侏儒症。性成熟延遲,第二性征發育障礙,性機能減退,精子產生少,形成性幼稚。鋅缺乏傷口不易愈合,皮膚易生瘡,並可出現腸原性肢體皮炎,這種病的症狀為腹瀉、皮炎和脫發,多為缺乏鋅結合蛋白使鋅吸收不良所致。這鍾情況經常發生於嬰兒由母乳喂養轉變為吃配方乳時,嬰兒皮膚出現皮疹,血漿鋅水平下降。
供給量:
鋅的供給量與鋅的吸收有關。我國推薦的膳食鋅供給量成人每日15毫克,孕婦、乳母為20毫克,此乃根據以同位素養測得人體每日鋅的需要量為6毫克,食物鋅按吸收率40%計算,故供給量為15毫克
鋅缺乏雖對健康不利,但攝入過多,又可發生中毒。表現為嘔肚、腹瀉、腹痛、少尿、貧血和發熱等。
含鋅豐富的食物:
鋅的最好食物來源是:蛤貝類如牡蠣、鮮扇貝、海蜊肉。蘑菇中含量也高。堅果核桃、鬆子含鋅也很豐富。肉、蛋也含有一定量的鋅。其他植物性食物,不僅含鋅量較低,而且因為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和植物酸,影響鋅的吸收。一般粗糙食物中鋅含量遠遠高於精製食物,所以加工越精細,鋅的損失越多。
全能選手——銅
人體中的銅共100~150毫克,其中以肝、腎、心、腦中最多,肺、脾、肌肉、骨骼次之。在腸道,約40%被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腸上部。它可與酶蛋白結合成酶(細胞色素氧化酶、銅藍蛋白等),對人體起多種多樣作用。
生理功能:
1.促造血作用:參與鐵的吸收和運輸,缺銅時,鐵的吸收和運輸受到障礙,鐵在肝內貯積,成為
含鐵血黃素沉著性貧血。這種貧血,非缺鐵所致。如用銅來治療就有效果。促進血紅素和血紅蛋白的合成。銅能刺激紅血球生長,缺少它會患貧血。
2.參與體內氧的利用:吸入的氧與體內物質代謝脫下的氫化合生成水,這一過程銅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參與。
3.維持骨胳、血管和皮膚的健康:銅酶賴氨酰氧化酶可促進骨胳、血管和皮膚中的膠元和蛋白交聯。缺銅時,這些組織中的膠元和彈性蛋白含量降低,骨質疏鬆易碎,發育停止;血管組織張力降低,易於發生動脈瘤和血管破裂;皮膚也發生相應的病變。
4.維持腦的健康:銅酶參與髓鞘形成。銅缺乏時,髓鞘形成不全,新生兒運動失調;與兒茶酚胺的合成有關。銅缺乏時,腦內兒茶酚胺含量降低,從而影響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出現精神發育停滯、嗜睡、運動障礙等現象。
5.維持正常生育:銅缺乏時,會影響女性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及孕酮的合成而造成不孕。銅過多時,又可通過促使垂休釋放黃體生成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影響排卵或幹擾孕飼作用而抗生育。
6.對胎兒的影響:缺銅時,引起胎兒腦萎縮,心血管和骨路異常。
7.保護毛發正常:銅酶酪氨酸酶能參與酪氨酸轉化為黑色素。缺銅時,黑色素生成障礙,毛發脫色。銅酶硫氫基氧化酶有維護毛發結構正常和防止角化的作用。琉氫基氧化酶活性下降,毛發角化不良,出現卷發症。
8.抗自由基保護細胞:心、肝、腦細胞中的銅蛋白,具有過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能消除自由基、消除過氧化物,從而保護細腦免受毒性很強的自由基、過氧化物的毒害。
供給量:
缺乏對健康不利,過多也可引起中毒。正常為:成人每日1.55毫克,推薦量2~3毫克,小兒每日0.09毫克/公斤。
含銅多的食物有:肝髒、麩皮、貝類、豆類。
減緩氧化與衰老——硒
正常人體含硒總量約14~21毫克,許多組織中部含有硒,以肝、腎、胰、心、脾、牙釉質和指甲中含量最多。人體血液中的含量,受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硒量的影響。近年來,對硒的重要性越被人們所重視。硒多與蛋白質結合發揮生理作用。
硒的代謝:
硒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中國學者1979年首先提出克山病與硒營養關係的報告,為硒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科學證據。食物中所合的主要為有機硒。十二指腸是硒的主要吸收部位,吸收率約在44~70%,部分硒通過糞排出,除有微量通過皮膚及呼氣排出外,其餘主要以無機硒的形式由小便排出。
生理功能:
1.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成分,該酶使有毒的過氧化物還原為無害的羥基化合物。從而保護細胞和組織不受過氧化物的危害。不飽和脂肪酸,尤其高級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可被氧化成脂質過氧化物,多的過氧化物可損害機體組織,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可防止對機體組織的損害,從而達到抗氧化作用的目的。能使細胞膜中的脂類免受過氧化物的作用,從而保護了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物最後的產物脂褐素可在體內的細胞內堆積,在皮下細胞內堆積出現老年斑;在晶狀體細胞內堆積出現白內障;在腦細胞內堆積,引起老年癡呆等。
2.保護心血管。曬對心肌纖維、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在食物含硒量和血硒高的地區,患心血管病者最少。缺硒,易引起心肌纖維壞死,可導致心髒擴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血管受損的克山病;此病主要侵犯生育期婦女和兒童。
3.保護視力。硒和維生素E可減輕過氧化物對視網膜的氧化損壞。可使因黃斑部的退變而減退的視力得到恢複,糖尿病人的失明得到改善。近視眼的發生與缺硒有關;白內障的發生可能與缺硒也有關。
4.解毒作用。硒對金屬有很強的親和力,與金屬結合,形成金屬-硒-蛋白質複合體,而使金屬得到解毒和排泄。對汞、鎘、鉛等都有解毒作用。硒還可降低黃曲黴毒素的毒性,減輕毒素對肝髒細胞的損壞程度。
5.拮抗化學致癌物作用。硒還可降低黃曲黴毒素的毒性,黃曲黴毒素可誘發肝癌,缺硒地區的人群肝癌的發病率高;增強人體抵抗力。
6.維持肌營養。肌營養不良是一種不累及神經的權紋肌變性的疾病,又稱白肌病,很多種動物都可發生。
供給量:
硒缺乏所能與克山病等疾病的發生有關,但過多攝入,可引起硒中毒,表現為脫發或脫甲或麻痹,皮膚出疹,出水泡,或發生潰瘍。適宜的供給量約每天30~50微克。
含硒多的中藥、食物有:生硫黃、黃芪、大蒜等。
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碘
人體內約含碘15~23毫克,其中70~80%存在於甲狀腺,甲狀腺中的含碘量隨攝入量、年齡以及該腺體的活動性而有差異,正常成人甲狀腺中含有8~12毫克碘,缺碘的地方性甲狀腺腫時可降至1毫克或更少。
生理功能:
碘在體內主要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故碘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甲狀腺素的生理作用上:
1.合成甲狀腺素。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甲狀腺中碘與酪氨酸結合形成甲狀腺素。甲狀腺素有促進蛋白質合成、活化多種酶、調節人體物質代謝時的能量交換、加速機體生長發育、維持中樞神經係統的結構、保持正常的精神狀態和身體形態等的作用。當攝入碘不足,甲狀腺素的合成減少,體內的含量降低,從而使腦垂體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狀腺由於不斷地受到促甲狀腺激素的刺激,缺碘時將致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素具有調節能量代謝的作用,使葡萄糖和脂肪酸釋放能量,供細胞的需要;甲狀腺素可促進胡蘿素轉化為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A,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糖類在腸道的吸收;甲狀腺素維持正常生殖功能;甲狀腺素還可影響血膽固醇含量。甲狀腺素促進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血膽固醇水平下降。
2.缺碘對胎兒的影響。孕婦如在胚胎早期缺碘,易於導致胎兒中樞神經係統及聽神經損害,生下幼小兒常有腦損害,甲狀腺腫大,骨胳和生長發育不良。甲狀腺素促進幼小動物生長發育,缺碘時可引起侏儒症。
碘的攝入與排瀉:
是人類與動物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體對碘的需要受發育、性別、年齡、營養狀況、氣候與疾病等因素的影響。食物碘攝入後在小腸吸收,幾乎完全吸收。成人每日排出碘100微克—200微克其中90%由尿排出,約10%由糞便誹出,隨汗液或通過呼吸排出的較少。哺乳婦女可以從乳汁中誹出一定數量.每100m1約排出7—14微克。
碘缺乏與過量對人體的危害:
碘缺乏有明顯的地區性,主要發生於山區,因這些地區海拔高.土壤、水質、空氣含碘量低,因而當地生產的糧穀、蔬菜等農作物中碘量也低,加之山區貧困,閉塞,食物種類單調,缺乏海產品,飲水缺碘,故而引發碘缺乏症,稱之為地方性甲狀腫。我國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甚廣,除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外,多數省份都有該病的流行,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地方病之一。
患地方性甲狀腺腫不但嚴重影響生產力,更危及下—代的正常生長發育。胎兒期母親缺碘,新生兒可出現克汀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皮膚粗糙,性器官發育不全,喪失性功能,並伴有聾、啞等症狀,危害極大。
青春期女性在發育旺盛期如不注意碘的攝取,也會出現甲狀膿腫。孕婦、乳婦的需要量也較一般人為高。
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措施中最為有效的是對缺碘地區提供加碘食鹽。加碘食鹽係按每人每日攝入10~15克食鹽,供碘150~200微克計算,將折合的碘化鉀或碘酸鉀加入食鹽中。
近年來發現有的沿海地區或過量地攝入碘,也會出現甲狀腺腫,稱為高碘性甲狀腺腫。此乃由於過量的碘可以抑製甲狀腺素的合成和釋放,使甲狀腺素長期處於低水個狀態,從而造成甲狀腺的代償性腫大。碘過量引起的甲狀腺腫可通過限製高碘食物的攝人進行防治。
供給量:
人體每日需要多少碘,尚無定論。估計成人每日約需100微克(女)150微克(男);但根據各國標準,成年男女每日供碘150微克可滿足需要。孕婦應在成人基礎上增加25微克,乳母增加50微克。
含碘豐富的食物有:
海產品:海帶、紫菜、海魚、海藻、海鹽等;植物中近海的蔬菜、果類含有。
注意花椰菜、甘藍、菜籽等含有致甲狀腺腫物質,也可引起甲狀腺腫,但經烹調加熱後,可使釋放這些致甲狀腺腫的物質前體的破壞,故熟食較少發生甲狀腺腫。
鈣和磷的好助手——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