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雞雞頭
民間有“十年雞頭生砒霜”的說法。多年的老雞,由於長期啄食,有毒素物質進入體內,經過體內代謝後產生劇毒的物質。雖然其中絕大部分毒素排出了體外,但仍有部分毒物隨血液循環進入腦部,滯留在腦組織細胞內。人如果吃了這樣的雞頭,是有害無益的。並有可能並發許多病症。
雞屁股
雞屁股,又稱雞臀尖,是指位於雞肛門上方那塊肥厚的肉塊,它是致病、誘發病症的罪魁禍首,應該禁止食用。因為雞屁股是淋巴最集中的地方,是病菌,病毒和致癌物的大本營。雖然淋巴中的巨噬細胞有很強的吞噬能力,但對於3.4苯並芘等致癌物卻無法消滅,隻好都存在雞屁股的淋巴中。有人特別喜歡吃這一塊肉,這無異如敞開大門讓致癌物進入人體,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誘發癌症。因此,吃雞,或是吃鴨、吃鵝時都要堅決把屁股割下丟掉,戒除吃雞屁股的陋習,以免種下致病、致癌的禍根。
水禽蛋
水禽在水中浮遊覓食時,河塘中的沙門氏菌,便會隨水經肛門進入泄殖腔。泄殖腔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最佳場所。在泄殖腔裏的沙門氏菌,會沿產卵道進入卵巢。卵巢從分泌卵黃、蛋清,形成蛋殼的各個階段都難免被沙門氏菌汙染。不光是蛋殼上有,蛋清、蛋黃中也有。如果用水禽蛋作蛋糕原料,人吃了之後易因沙門氏菌感染而發生食物中毒,輕則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重則驚厥昏迷。因此,要避免用水禽蛋作為蛋糕的原料。
鯊魚肝
各類動物的肝髒中均含有極為豐富的維生素A和D。一般來說,正常人每日維生素A的需要量為4200一5600國際單位,如連續每日服5萬單位超過6個月,就會引起慢性中毒,表現為頭痛,並不斷加重,而且伴眩暈、全身乏力、厭食、惡心、嘔吐等,腹痛多在上腹部或臍周圍,皮膚潮紅、發熱,2—3天內皮膚自顏麵部開始脫屑,常先從鼻唇溝和口周圍開始,然後波及整個麵部,甚至蔓延四肢和軀幹。
0.25千克的鯊魚肝,就相當於200萬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若一次不慎多吃了鯊魚肝,則很易發生維生素A急性中毒,因此,鯊魚肝不宜多吃。當然其他動物的肝髒也不宜在短時間內大量食用,否則同樣也可以引起維生素A過量中毒。
魚膽
引起魚膽中毒的魚類,常見有青色魚、草魚、白鰱魚、鯿魚、鯇魚、鯉魚等,其中以青、草、鯇魚最多見,而且中毒症狀最典型。吃魚膽越多,中毒的程度越嚴重,一般吞服2.5千克左右的青魚的魚膽2個,或5千克以上的青魚的魚膽1個,就有中毒的危險。中毒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肝區疼痛、厭食、厭油,嚴重者出現昏迷、抽搐、血壓下降,心律失常,出血,甚至死亡。如果為了治病而服用魚膽,應嚴格遵守醫囑,不可擅自增加用量和服用次數。如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搶救處理。
河豚
由於河豚魚肉味鮮美無比,使得很多人敢冒生命危險去食用,故有“拚死吃河豚”之說。我國食品衛生法中明文規定河豚魚不能食用,但是每年仍有吃河豚中毒的報道。
河豚魚中毒是由河豚魚毒素引起的,這是一種很強的神經毒素,能造成神經傳導障礙,神經末梢和中樞神經麻痹。這種毒素相當穩定,一般的燒法都不能把它破壞。一般認為,河豚的肌肉是無毒的,毒素主要是在內髒裏,但當河豚死後較久不新鮮時,內髒的毒素會逐漸滲到肌肉中去,人食用之後就會發生中毒。發生中毒時,一般先感到手指、唇和舌有刺痛,然後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四肢無力、身體搖擺,甚至全身麻痹、癱瘓,漸至死亡。迄今為止,對河豚魚中毒仍無特效解救方法。因此,千萬不要拚死吃河豚。當然經過特殊加工,處理得當的河豚魚還是可以食用的,專門的河豚魚飯店、餐廳裏加工河豚魚的廚師們都是經過特殊訓練的。
鮮海蜇
鮮海蟄中含有5一羧色胺、組織胺等各種毒胺及毒胺蛋白。這些胺類物質進入人體後可引起組織胺樣反應:出現全身搔癢、風疹塊,重則有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因此在食用前需經過脫水並除去毒性粘蛋白,即用食鹽和明礬交替處理後,才能食用。
蠶蛹
蠶蛹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也是一種難得的滋補佳品。但是有些蠶蛹患有微粒子病,或在蠶卵,蠶糞中有變形蟲傳播的蠶病。人吃了這種蠶蛹會中毒。此外,蠶蛹處理不當,放置過久,會使蠶蛹含毒,發黑變質。人吃後會出現眩暈、嘔吐、眼斜視等症狀,嚴重者還會發生昏迷。因此,蠶蛹應適當處理,如疑有汙染或變質的,應棄之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