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主要有以下特征:
1.根據國內外統計,在發生的各種食物中毒中,細菌性食物中毒者占食物中毒總起數的30-90%,占中毒總人數的60-90%;
2.在夏秋季節由於氣溫較高,微生物容易生長繁殖,而在此時期內人體防禦抵抗能力降低,所以,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生較多;
3.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為動物性食品,例如肉、魚、奶蛋類及其製品等;
4.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往往是由於食品被敗病性微生物汙染後,在適宜的條件下大量繁殖,而食用前不經高溫加熱或加熱不徹底,從而使食品中含有大量活的致病菌或者它們產生的毒素,以致食後引起中毒;
5.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一般都有明顯的胃腸炎症狀,其中以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最為常見。
不要讓它們有可乘之機
細菌的生長和繁殖須有四個要素:溫暖的環境、食物、水分和時間。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在37℃(人的體溫)的溫度下生長和繁殖最快。當溫度升高到50℃時,生長速度減慢,超過50℃,隻有很少幾種細菌能完全生長,如溫度繼續升高到63℃或更高時,細菌將被殺死。通常細菌在沸水中1—2分鍾即被殺死。
當食物的溫度降到15℃時,細菌繁殖的速度則隨之遞減,但不會被殺滅,甚至在食物冷凍時,細菌仍保持休眠狀態,即暫時停止了生長和繁殖。病原菌(致病菌)在家用電冰箱的溫度(1—4℃)下將不會生長,但是某些腐敗菌卻能緩慢地生長和繁殖。當從電冰箱取出食物加熱時,細菌即開始再次繁殖。即使深度冷凍也不能將全部細菌殺死,隻能使食物中的病原菌和腐敗菌保持休眠狀態,而當食物解凍並加熱時,它們又開始生長和繁殖。
夏天,如廚房的氣溫高達30—40℃時,細菌會很快地繁殖,因此,在這種廚房中食物絕不允許長時間地存放。如用食物烹製吃的東西時要盡快完成,然後將該食物存放在陰涼的碗櫥或冰箱中,直到準備取出供應為止。
當心“臭米麵”
“臭米麵”是北方,主要是東北農村居民用以調劑膳食的一種主食,用粗糧加工而成,為灰白色或微黃白色,細膩有筋性,有特殊的酸臭味。可以用來做麵條、烙餅、餅子、包子、餃子等。農家常用其做成食品招待佳賓,走親訪友也用它作為禮品。
如果食後發生中毒則稱為“臭米麵”中毒。據分析認為,可能是黃色杆菌或串珠鐮刀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的中毒。中毒初期先有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刺激症狀,很少有腹瀉。如病情發展迅速,可危及多器官多係統,後期主要侵犯腦、肝、腎,嚴重者發病4—5天即可死亡。這種食物中毒發病急、進展快,症狀重、死亡率高。前幾年據報載某食堂供應“臭米麵”,飯後4小時有97人出現中毒症狀,經搶救仍有41人死亡。可見“臭米麵”中毒危害之大。一般來說,新製作和未被雨水、汙物汙染的“臭米麵”發生中毒較少。擱置時間長、衛生條件差的“臭米麵”易發生中毒。為了慎重起見,還是不吃這種“臭米麵”為好。
直接采集的花粉
在自然界,容易采集的花粉多是沒有營養價值的風媒花。這些花粉有一層外殼,非常堅硬,未經加工處理,口服後不能被吸收利用。同時,花粉上常粘有各種微生物,可使人感染疾病,有些人還會發生過敏反應因此,直接采集的花粉不能食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變稠變色的煉乳
褐變後的煉乳除了物理性質變化之外,營養價值也有所下降。如果煉乳變稠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還可能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嚴重惡化的煉乳會產生有害的物質,對人體健康是不利的。因此,變稠變褐的煉乳不要喝。
危險的生肉與生血
有人喜歡吃生肉或半生不熟的肉,認為這種肉營養價值高,對身體有益。當他們用刀剖開豬腹時,立即用手挖出一塊25克左右的血淋淋的豬肝放在嘴裏,津津有味地嚼著吞下,說這樣可補血。其實,這樣既不科學,也不符合衛生要求。吃生肉既不利於消化吸收,又極易使人感染某種“人畜共用”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如炭疽病、布氏杆菌病、沙門氏茵病、類丹毒病,以及旋毛病、絛蟲病、弓型體病等。這些病都會嚴重地危害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例如有位餐館大廚師養成嚐生餃餡的習慣而患絛蟲病,雲南洱源縣的居民因吃生豬肉,發生旋毛蟲病60餘人,死亡8人。這些例子足見吃生肉是非常有害的。
還有人喜歡喝生血,如雞血、甲魚血、豬血等。他們認為,趁熱喝生血能清熱解毒、補血祛痰,既能增加營養,又可防病治病。其實,這樣既不科學,也不衛生。喝生血不但不易消化吸收,而且未經加熱的異體蛋白進入人體後可發生過敏反應。一旦發生過敏,可出現皮疹、哮喘,嚴重者還會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另外,生血內還可能含有病毒、細菌或寄生蟲,人喝了容易感染“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如布氏杆菌病、沙門氏茵病及絛蟲病等。這樣不但沒有給人增加營養,反而帶來很大痛苦。如愛滋病的起源發生就是由於非洲的一些土族部落生喝猴子的血造成的。
病死豬肉與豆豬肉
豬的胃腸中存在著數量眾多的細菌,有沙門氏茵、鏈球茵、葡萄球菌、變形杆茵等。在豬患病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這些細菌經淋巴管進入血循環,在內髒和肌肉組織內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病豬死後的肉由於發生質的變化,蛋白質被破壞、凝固,又極不容易煮透,所以人吃了這種帶病的死豬肉後就可能感染發病。如果人吃了受沙門氏菌感染而病死的豬肉,就可能也受沙門氏茵感染而發生急性胃腸炎,出現嘔吐、腹瀉、腹痛、高燒及其他並發症,不及時治療,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切不可食用病死豬肉。
同樣,豆豬肉也不能吃。豆豬肉是豬囊尾蚴寄生在豬體內引起的。人如果吃了未煮熟的囊蟲豬肉,囊蟲會在人的小腸中發育為鉤絛蟲,蟲體長達一二米。蟲體後端孕卵節片可隨糞便排出,若被豬采食,蟲卵在豬腸內孵化成細蟲,再通過腸壁進入血流,到達全身各部,會在肌肉或腦中發育成囊蟲。人與豬之間就是這樣互相交叉傳染的。所以切忌食用豆豬肉。一經發現豆豬肉應徹底處理,以防發生人畜共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