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也被稱為抗壞血酸,對氧很敏感,銅有促進抗壞血酸氧化的作用。所以烹調含維生素C的蔬菜時,應避免使用銅鍋。
鍍鋅容器
鋅不溶於水,但易溶於酸性溶液中,而且在弱酸性溶液中更易溶解。一般如檸檬酸、酸梅湯、醋酸對鋅的溶解度相當大。鋅被溶解後就以有機酸鹽的形式進入食品,進入人體後,就會中毒。
海棠果、蘋果、山裏紅這些水果,都含有大量的有機酸,在加熱燉煮的情況下,使鋅大量溶解而混入食物中,故易引起中毒。
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有機酸和糖類,在酶的作用下,部分可轉變為乙酸。乙酸的腐蝕性很強,可以腐蝕鍍鋅鐵皮,從而使蜂蜜中鉛、鋅、鐵等金屬元素的含量增多,導致蜂蜜發生變質,受到細菌的汙染,其營養成分被破壞,營養價值降低。當人食用變質的蜂蜜後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
鋁製器皿
在83種天然金屬和人造金屬中,除鐵外,與人類關係最密切、應用最廣泛的就數鋁了。根據試驗分析,鋁屬予無毒物質。吃進正常數量的鋁後由腸胃道吸收,吸收後有—半分布於各組織器官中,有—半從大小便排出。當然,如果大劑量的食入鋁粉或吸入鋁粉,還是能夠引起中毒的。近年來,有人提出:長期使用鋁器皿、鋁製飲具、食具會使人的智力衰退甚至發生老年癡呆症等,也有人說用鋁鍋煮食物會引起癌症,這樣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鋁與空氣作用所生成的物質——氧化鋁是無毒的,同時與食物中的酸堿鹽水作用生成的物質也是無毒的。我們常使用的明礬,就是含有12個結晶水的硫酸鉀鋁。很多藥品如胃痛片和複方胃舒平中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鋁,至今仍為世界各國采用。目前,人們還沒有發現鋁或化合物會引起癌症。但需要注意的是鋁製食具遇酸、堿、鹽時容易被腐蝕,氧化膜被破壞後表麵失去金屬光澤,顏色變黑,影響其使用壽命。所以用鋁製食具存放鹽、堿、酸性食物的時間不宜過久。
精鋁(又名熟鋁或鋼精)是純鋁製品,廣西、遼寧、上海、北京等省市衛生防疫部門曾抽查150多批精鋁食炊具製品,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合乎國家衛生標準指標。故此精鋁製品是安全、衛生、無毒的。
鋁是兩性元素,遇酸遇堿都起反應,生成相應的鋁鹽或鋁酸鹽。可溶性鋁化物(如醋酸鋁、氯化鋁等)有毒。如將酸性飲料在鋁器內加熱或貯存、鋁鍋炒菜時加醋都會產生鋁離子,汙染食品,長期食用有害健康。鋁也能和堿性溶液起反應,生成鋁酸鹽。鋁酸鹽溶解後,釋放出的鋁離子,可隨食物進入人體,如數量不大,對正常人一般不會發生中毒現象。但對於腎功能衰竭或腸壁功能異常,通透性增加的患者來說,鋁的吸收量可能增多,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危害。所以,當用豆類煮粥使用鋁鍋時,最好不用或少用堿。
搪瓷容器
搪瓷、白釉,其製作原料主要為二氧化錫,它是一種不溶於水的白色粉末,它的耐酸性強,在一般的酸中不溶解,但易溶於堿,生成錫酸鹽。錫酸鹽水解,釋放錫離子,很容易被吸收。
人們普遍認為搪瓷、瓷器、陶器等餐具,是一種清潔衛生、美觀耐用的日用品。但是在一些不合格的產品中,卻存在著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物質。上海市衛生防疫站曾對某些彩釉搪瓷浸泡液進行化學分析,發現無論在酸性溶液還是在水溶液中,都檢出了有害物質,其中酸性浸泡液中有害物質容出率分別為鉛100%、鎘50%、砷15%、銻、氟也有類似的溶出率。
用有彩釉的瓷器、搪瓷器皿盛裝食品,彩釉裏麵的有毒物質就會轉移到食品(包括水)中,進入人體後,蓄積於腎、肝、腦、骨髓等組織中,引起慢性中毒,危害健康。另外,要注意不能用瓷缸、瓷碗煮飯或熱菜,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因為各種瓷器的繪料中多含有一定數量的金屬鉛,如黃色染料多是氧化鉛,紅色則是四氧化三鉛,而白釉則多是二氧化鋁為原料。鉛的熔點是327度,火爐或電爐的溫度一般都在1000度以上,當瓷器加熱到400—500℃時,超過了鉛的溶點,便有大量的鉛煙逸出,溶解於飯菜中,吃入人體內,久而久之就會引起鉛蓄積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還可出現頭暈、頭痛、多夢、記億力減退等神經衰弱表現;嚴重者出現頑固性腹痛、肝病、中毒性腦病、肢體麻痹、溶血性貧血等。小兒對鉛格外敏感,所以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