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器皿

食物在烹調和貯存的過程中,要接觸各種金屬炊具、陶瓷器皿等。—般情況下,一些金屬炊具或容器在常溫或中性環境中,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它們本身都是經過無害化處理的,對人體是沒有危害的。但是,用這些,在加熱烹煮或在酸性堿性環境中,則會受到氧化或腐蝕,其中某些成分也可能混入或溶解到食物中,造成化學汙染,對人體具有—定的毒性作用。食物與金屬器皿相克指的就是食物與金屬材料或陶瓷、搪瓷製成的炊具或容器所產生的毒性,也是食物相克的現象之一,即食物腐蝕炊具、容器後,這些被腐蝕的炊具、容器又會汙染食物。

鐵鍋

富含鞣質的食物與飲料,不能用鐵鍋烹煮,如:水果汁、紅糖製品、茶、咖啡、可可等。因為這些食物中的鞣質能與鐵元素化合成為不溶解的物質,食用後人體對這些不溶解的物質難以消化,最終危及健康。

酸性食物與飲料、醋類等,也不適宜在鐵鍋中加熱烹煮,因為鐵在酸性環境中加熱,易生成亞鐵鹽類,有些亞鐵鹽,具有一定的毒性,有些則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影響食物的吸收,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鋁炒鍋、電炒鍋等各種炒鍋出現在市場上,由於鐵鍋烏黑笨重,不易清潔,許多家庭都不願意使用。然而,人們卻不知,長期不用鐵鍋,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主要會引起缺鐵性貧血。因為人體內每天需要一定量的鐵質,用鐵鍋炒菜在烹調菜肴過程中,就會有較多的鐵熔解在食物內,為人體源源不斷地供應鐵質,彌補了因食物本身含鐵不足而造成的缺乏,起到了防止缺鐵性貧血發生的作用。用鋁鍋做菜則起不到這樣的作用。有關研究人員曾作過如下測定,用鐵鍋煮洋蔥,隻放油不加食鹽,煮5分鍾後洋蔥含鐵量可增加2倍,如加入食鹽和番茄醬,煮20分鍾合鐵量可增加11倍,加入食醋煮5分鍾後,含鐵量可增加15倍之多,從而認為:用生鐵鍋做菜,溶解於菜肴中的鐵化合物很容易被人體吸收,是一種廉價的“補血劑”。當然人體所需要的鐵質並不完全從鐵鍋而來,許多食物本身就含有豐富的鐵質,如肉、蛋、動物內髒,大豆製品之類。如果常食含鐵的食物,那麼長期用鋁鍋烹調,也不會引起體內缺鐵。但如果食物含鐵量低,又長期不用鐵鍋做菜,就容易發生貧血。

據調查,目前我國貧血發生率較高,特別兒童患貧血約占50%,如果您家庭中有貧血的患者就更應該使用鐵鍋了。

用不鏽鋼炊具進行高熱烹炒時,加入酒料後,酒中的乙醇可將鉻、鎳遊離溶解。鉻進入人體後會造成機體代謝紊亂,大量的鉻鹽,也會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

鎳離子能抑製或激活一係列的酶,如精氨酸酶、羧化酶,酸性磷酸酶等,從而影響體內代謝,而且,鎳鹽對神經係統有先興奮後抑製和麻痹的作用。所以長期不合理地使用不鏽鋼炊具,會發生慢性中毒。

銅器

銅和鐵一樣,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銅與生物體內某些物質如氨基酸、蛋白質等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藍色的沉澱或鉻化物,這些產物往往不能被生物體同化,所以得出有毒的結論。如果誤服銅鹽溶液,攝入銅過多會發生中毒。在生活中,我們用銅壺煮咖啡或咖啡在銅壺裏存留的時間過長都易引起腸胃炎。那麼銅火鍋是否有毒呢?銅火鍋是用紫銅加工而成,並在鍋內壁襯一層錫,低錫含錫量低而雜質多,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高錫含錫量高,衛生質量好,含有害的金屬少。用這種高錫襯在紫銅火鍋內壁,使用時是比較安全衛生的。

但如果銅攝入量過多,也可引起中毒。在國家食品衛生標準中,對一些食品的含銅量也有規定,不得超過5毫克/千克。

醋與銅器若長久接觸,就會產生銅綠(堿式醋酸銅),銅綠是一種有毒的銅鹽,人體吸收後銅綠可以抑製酶活性需要的巰基,抑製紅細胞中葡萄糖一6磷酸脫氫酶〔G—6一PD〕的活性,降低穀胱甘肽還原酶的活性,損傷細胞膜,使細胞內的細胞質及細胞器也遭到損壞。主要表現為溶血,少尿,休克,中樞神經抑製等症狀,重者甚至死亡。所以不能用生有銅綠的銅器盛放食品,或烹炒菜肴。

銅與酸性飲科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產生堿式碳酸銅(Cu2(OH)2CO3),與檸檬酸作用產生檸檬酸銅(CuC6H8O3),這兩種物質都是有毒物質,汙染飲料後,味覺苦澀,食用這種被汙染的飲料會出現舌苔變黑,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銅遇酸堿高熱,都可發生化學變化而生成銅鹽。羊肉為高蛋白食物,其生化成分非常複雜,與銅共煮時,可能產生某種有毒物質,有害於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