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
3-6歲兒童營養與膳食特點
孩子長到3歲,腦細胞的數量和連結各腦細胞之間的田神經都已發育完成,也就是說,硬件已經定型,因此,那句古老的諺語“三歲看八十”,從大腦生理上說是有科學根據的。
有的父母便因此而失去信心,覺得孩子的聰明愚笨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如果孩子不聰明,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一位名叫庫魯曼的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試驗,他把2—9歲的182名營養不良的幼兒分成兩組,對其中一組給予營養改善,結果他發現,經過營養改善這個組的幼兒智商增長18,而另一個組隻增加10。
從大腦生理學來說,3歲以後正是孩子開發自己獨特軟件—一形成其思維特點的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到10歲左右)孩子的頭腦同樣需要大量的營養。這意味著,即使3歲以前大腦有少許營養不良的情況,也是可以通過3歲以後的健腦食物來改善的。
3歲以後,由於孩子開始運用自己的大腦.所以外界的智力刺激對丁孩子來說就變得重要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聰明的孩子,大多數是因為營養充足,同時受到了科學的智力訓練。因此,3歲以後的孩子,家庭教育的環境和營養狀況比起遺傳因素來,顯得更加重要。國外的研究表明,即便是天生的低能兒,通過充分的照顧和營養改善,在智力上也會有所提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喜歡形式多樣的飯菜,各種不同的配菜和花樣翻新的點心,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從來沒吃過的食品、新鮮有趣的糕點,也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增加他們的食欲。幼兒園的老師發現,中、大班的孩子喜歡打聽“今天吃什麼?如果他們知道今天將要吃的是他們最喜歡的飯菜時,會高興得喜形於色。
飯菜的色、香、味,老師的態度,優美動聽的音樂,小夥伴之間的關係,都會刺激幼兒的食欲,使他們胃口大開。在良好的進餐環境中,給孩子端上一盤有紅、白、黃、綠各種顏色組成的好吃的拚盤,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在給孩子淮備飯菜時,紅腸、苗肉、方腿、雞蛋、雞片、豆腐、苗芭、胡籮卜、菠菜,都是首先可以選擇的食品。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菜葉、菜莖都不能切得太長,滑溜溜的紫菜,沾呼呼的溜肉片和深色的醬油湯,都是他們不喜歡的東西。
很多父母和幼兒園的保教人員部有這樣的經驗,3—6歲的孩子不愛吃肥肉,特別是炒得半生不熟、嚼也嚼不爛的肥肉絲,肥肉片和漂在湯上的肥肉末。由於經常聽老師批評“不吃是浪費”,在飯菜中有肥肉的時候,孩子就會尋找既不吃也不挨批評的辦法,比如偷偷把肥肉留下來藏在口袋裏,然後在老師不注意時,俏俏扔在桌子底下,用腳踩著;或在吃完飯後偷偷把肥肉扔在門後邊的角落裏。孩子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下用餐,就會影響食欲和消化。
北方的冬季蔬菜較少,經常是一連好幾個月都隻有大白菜,為了使孩子不感到飲食過於單調,可以在主食上換換花樣,同時尋找一些不受季節影響的菜,如豆芽、海產品、豆製品等。到了春天,市場上開始有新鮮蔬菜的時候,盡管價格稍貴,也應當買些結孩子吃。這樣,一方麵可以改善孩子的飲食,培養他們不挑食的習慣;另一方麵也可以豐富孩子對蔬菜和植物的知識。當然由於價格貴,數量不一定很多,有一點嚐嚐鮮就行了。
兒童營養的合理調配
兒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生理代謝最旺盛的時期,在膳食方麵必須要針對這種特殊的營養要求,作好合理調配,才能滿足生長代謝的營養需要。主要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麵:
1.合理搭配各種食物從營養學上來看,由於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都不相同,因此膳食應盡量多樣化,食物的品種越多,提供的營養素就越多。如穀類主食的不同品種和粗細互相搭配,就可提供更多的必需氨基酸與維生素;多樣化的蔬菜可以補充無機鹽、維生素和纖維素等多種營養素;適當數量的肉、魚、禽、蛋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和磷脂等。食物多樣化不僅在各種營養素方麵起互補作用,還可促進食欲,增進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2.食物的烹調方法要科學合理烹調的目的有三:一是使食物變熟以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二是增加食物的色、香、味,提高食物的感官性狀和增進食欲;三是殺滅食物中存在的有害微生物,以保證食品衛生。所以食物在食用前必須經過烹調處理。但要注意掌握合理的烹調方法,所謂合理烹調,就是不但要使食物達到促進消化吸收,增進食欲和無害的目的,還要設法保存食物中原有的營養素,盡量避免破壞損失。
在食物的烹調過程中,由於物理或化學作用,可能會造成一些營養素的破壞和損失,一般蛋白質、脂肪和糖等損失較少,而維生素最容易遭到破壞和損失,所以注意淘米次數不要太多撈飯、撈麵後不要把湯棄去,洗菜不要先切後洗,在烹調食物時如煮粥、做饅頭時不要加減,在炒肉絲、肉片、豬肝時,下鍋前先用澱粉、醬油拌一下再炒,可以起到保護維生素和蛋白質的作用。燒烤和熏製的動物食品應盡量少吃,因為熏烤過程中可能汙染苯並芘類致癌物質。
3.要有合理的膳食製度合理的膳食製度不但有利於營養素的消化吸收,而且也可預防由於飲食紊亂而引起消化係統的疾病,增強體質。
(1)進餐時間和次數定時和定量進餐,不但使胃部的負擔均衡和適宜,也可養成條件刺激,使大腦皮層形成動力定型,保證分泌充足的胃液,幫助消化和吸收,以保證良好的食欲。根據兒童少年生長旺盛,肌肉活動量大,基礎代謝和營養需要量都相對比成人高以及胃的容積較小的特點,除了三餐外,如在上午能增添一餐則更好。中、小學校在上午給學生補充一頓課間餐,結果學生不僅體重增加,而且學習時精神集中,提高了學習效果,這是值得提倡的一項彌補早飯營養不足的重要措施。
(2)各餐熱能的分配根據兒童少年的活動和學習情況,要求做到早餐吃好,以使精力充沛,學習效率高。中餐吃飽和晚餐吃少,在一日內各餐熱能比較合理的分配是:早餐應占全日總熱能的30~35%,
午餐占40%,晚餐占25~30%為宜。
(3)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可促進兒童心理和身心的發育,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所以,用餐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愉快的心情,不要暴飲暴食,要細嚼慢咽;,飯不要看書和說笑;不要邊走路邊吃飯,不要偏食和挑食,要吃混合食物,不吃腐敗變質或含有致病微生物及有毒物質的食品,飯前要洗手;要定時吃飯,不吃零食;不要喝酒或喝過濃的茶,劇烈運動後要稍休息一下再進餐;吃菜時也要喝菜場,但不要用湯或水泡飯吃,避免大量水衝淡胃酸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飯後也不要劇列運動,以避免引起胃下垂等胃病。
鈣不僅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構成成分,而且參與機體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鈣是維持血液正常凝固的要素之一,沒有鈣參加、凝血酶便不會形成,人就會發生出血性疾病。鈣還與神經肌肉的功能,如果血漿鈣濃度減低.會發生抽風。鈣與心肌活動亦有關,血漿鈣濃度突然升高,會發生心髒驟停。鈣的代謝與維生素D有密切關係。缺乏維生素D時,鈣吸收減少.往骨骼中沉積亦減少,會發生小兒佝僂病。因此,膳食提供足夠的鈣是非常必要的,乳類、蔬菜。豆類和肉類中均合較多鈣,正常飲食的兒童—般不會發生鈣缺乏。如果偏食或由於維生素D缺乏可能導致缺鈣。需要進行補充,鈣的補充,首先應考慮從膳食中補充,奶及奶製品含鈣量多,且容易被吸收。蝦皮、海帶、芝麻、黑木耳等也都含鈣較多,應適量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