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些嬰幼兒的消化道多數發育正常,服開胃藥、助消化藥往往無效。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研究表明,這主要是由於喂養或斷奶方法不當,咀嚼一吞咽行為不夠成熟所致。攝食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這與消化係統的結構和功能發育密切相關。嬰幼兒的攝食技能的發育和長進,咀嚼吞咽行為的成熟是一個動態過程,由不成熟到成熟。其成熟情況不僅需要消化係統發育和消化功能的成熟,還有一個學習、訓練,使技能成熟、熟能生巧的過程。攝食和消化行為包括吸吮、吞咽、固體食物的攝取及咀嚼、喝和飲的能力等。
1.訓練用勺進食,促進食物性質轉換:
用勺進食流質食物(奶、果汁、白開水)是向固體食物過渡的一種重要進食方式。嬰兒4-5個月齡即可開始用勺進食,最初是用上唇吃淨勺中食物,8-9個月齡時可用上下唇共同活動進食,1歲時可閉唇進食。從勺中攝食能力的發育,可促進嬰兒食物性質的轉換。
2.用杯飲水(奶),有利口腔運動協調:
3.個月左右即可用杯子給嬰兒飲水(奶),開始嬰兒的動作類似吸吮,有時舌向外伸或咬住杯口,或奶水從嘴邊流出。如果早期訓練,用杯飲水的動作會較快協調,並有利於兒童獨立能力的發展和心理的成熟。
3.固體食物:
4.5個月左右,無論有無乳牙,就應開始喂給柔軟易消化的固體食物,例如麵包、煮爛的嫩菜心。雞蛋黃等。隻要有上下咬的動作,表示嬰兒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備。如此慢慢訓練,4-6個月是訓練嬰兒咀嚼吞咽的最佳時期或稱敏感期,7-9個月時咀嚼動作即有節奏而協調。大約1歲時這種能力就成熟了,斷奶後的攝食行為就比較正常。
固體食物的咀嚼、吞咽需口唇、舌頭、頜骨、牙齒、軟齶的協調動作。口唇張開,食物進口,到牙齒咬磨食物而進行咀嚼,舌頭先形成筒狀、抬高、努動和唾液混合形成食物團塊,當團塊達到咽後壁時就產生吞咽反射,食物團塊被下咽進入食道再推送到胃中。
4.轉換食物
隨年齡增長循序轉換食物性質和進食方式:
初生至6個月的嬰兒以奶、水、果汁等流質飲食為主,進食方式是主動吸吮。
4-6個月的嬰兒加少量精製半流質、米糊、蛋黃泥等,開始用勺被動進食。
5-7個月的嬰兒吃流質加半流質及少量固體食物,用杯子喝,用勺子喂,對食物進行咀嚼。
8-10個月的嬰兒應給予切碎狀固體食物,可運動上唇進食,舌將食物送至牙磨床咀嚼吞咽。
12-18個月的嬰兒可給予較粗的固體食物,咀嚼吞咽動作協調,自己進食。
18-24個月的嬰兒給固體成人膳食,穩定協調地咀嚼吞咽,逐步獨立進餐。
如果能在嬰兒4-6個月時,即給他嚐各種食物的滋味以刺激味覺,開始用勺喂食,用杯飲水(奶、果汁),為攝食固體食物作好準備。根據不同月齡逐步變更轉換食物性質,促進嬰幼兒咀嚼吞咽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自我進食等獨立能力的發育,就可以解決我們前麵所說的那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了。
2-3歲幼兒每日所需營養與食量
充足而全麵的營養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物質基礎,為了維持幼兒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每日必須供給幼兒六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2-3歲幼兒每日所需的六大營養素為:
1.蛋白質:它是構成人體細胞和組織的基本成份,每日供給量應為35-40克。主要來源為肉、蛋、魚、豆類及各種穀物類。
2.脂肪:它的作用是提供熱量,調節體溫,保護神經及體內器官,促進維生素吸收,每日供給量應為30-40克。主要來源於動植物油、乳類、蛋黃、肉類和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