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幼兒
1歲幼兒營養要求
過了1周歲,小兒進入幼兒期,此時是小兒由以乳類為主食的嬰兒食物向以穀類為主食,加蛋、肉、魚、菜等混合的家庭膳食過度的時期;也是一個人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了解幼兒期的生理,生理特征及飲食需要的變化,才能做到幼兒的合理營養,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
1.平衡的膳食。即膳食所供熱能、營養素的質和量及各營養素之間的比例應適合幼兒的需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重量比值接近1:1:4:5,各占總熱能的1o%—15%,25%—30%,50%—60%。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應不少於蛋白質總量的50%,如果做不到,則動物蛋白質與豆類及其製品的數量最好不少於1日蛋白質總量的l/2,假如斷乳後,隻給幼兒白粥或湯泡飯,則蛋白質、脂肪供應不足,生長發育遲緩,抗病力也低。如果小兒隻吃肉、蛋、魚等葷菜,2—3歲小兒仍每日吃600m1以上牛乳,那麼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往往不能保證能量供應,如很少吃蔬菜水果則維生素、礦物質會發生缺乏。因此,每日膳食中應包括穀類,乳類,肉、離、魚、蛋類及替代物、蔬菜及水果4大類食物,並在同一類中的各種食物中輪流選用,做到膳食多樣化,從而發揮出各種食物在營養成分上的互補作用,達到配成平衡膳食的目的。
2.合理烹調。幼兒食物的烹調,首先應注意與其消化機能適應。3歲以下幼兒的食物應當細、軟、碎、爛,不用刺激性和過於油膩食物;4—7歲幼兒消化能力逐漸增強,食物要做到軟硬適中,逐漸地接近成年人的膳食。
食物的烹調還應做到調味可口,外形美觀,色澤和諧,香味撲鼻,經常變換花樣品種,以興奮食物中樞,引起胃液分泌,加強幼兒食欲,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食物利用率。
在烹調時也要注意盡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淘米的不能過長,次數不能過多,水溫不要過高,淘完米過後不要浸泡,以免B族維生素及其它營養素的損失;蔬菜應先洗後切,到做菜時才切,應減少用水浸泡的時間,炒菜時應急火快炒,應煮開後再加菜葉,時間不能太長,以免少維生素C的損失;幼兒最好食用蒸飯或燜飯,不要吃撈米飯,避免營養物質由米湯流失,煮稀飯、蒸饅頭時應不加或少加堿,以免破壞水溶性維生素;豆腐等豆製品很適合幼兒食用,但不宜用油煎炸,否則既破壞營養京又不利於消化;烹調菜看可酌量加醋,以防止維生素C、B1、B12等氧化,並可促進鈣、磷等礦物質的吸收,提高營養價值。
幼兒應避免使用帶刺激性的食品如酒、咖啡、濃茶、辣椒、胡椒等,整糧粒的硬果如花生、核桃、豆類等須經磨碎或製笛後供幼兒食用。油膩及油炸食品如有必要僅宜少量供食。巧克力、麥乳精等含脂肪、糖太高的食物會影響胃的蠕動,從而影響幼兒食欲,會減少其它營養素攝入,不能多食用。應盡量利用新鮮食品,少選用半成品和熟食,如火腿、紅腸。幼兒口味以清淡為好,不應過鹹,食品中不宜多放味精、色素、糖精等調味品。
3.合理的進展。按公斤體重計,幼兒營養要高於成年人,而其胃容量較小,加之小兒肝髒儲存糖原不多,體內碳水化合物相對較少,且小兒活潑好動,易饑餓,因此幼兒進程次數要增加.兩餐間隔時間要縮短,以小量多餐代替1次大量進餐,以保證孩子得到足夠的食物。決定兩餐之間的時間長短,應以食物停留在胃中的時間和維持滿意的感覺為度。剛斷乳階段的幼兒,每晝夜可進食5—5次,每次間隔3小時左右,較大小兒每天進食4—5次,每次間隔3.5—4小時。相隔時間也不宜太短,否則影響食欲。一般安排為早、中、晚3餐及午後1次點心的“三餐一點”的進食方式.應兼顧各種營養素的比例,將食物恰當地分配在4次進餐中。4次進餐的熱能分配大致如下:早餐20%—25%,中餐30%—35%,午後點心l0%—15%,晚餐25%—30%。小兒在醒後,精神旺盛,消化過程加強,因此可分配並給予較多量的食物,如早餐熱能過低可影響小兒午餐前的活動,饑餓感可使其注意力不集中,影響活動及聽講。我國有不重視早餐的習慣,早餐熱能過低,應注意糾正。晚飯後除水果外應逐漸做到不再進食,尤忌睡前吃甜食,以防齲齒。
4.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小兒飲食習慣的好壞,關係著小兒營養狀況及今後的健康。
要讓幼兒養成定時、定點、定量進餐的習慣,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不過食。充分咀嚼,專心進食。這樣使胃液按時分泌,營養平衡,消化良好。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須有家長和保育人員的積極配合。成人首先應以身做則,給幼兒樹立良好榜樣。要正確對待幼兒食欲、食量,小兒不可能每頓飯胃口都很好,因此,不可強迫小兒進食,如違背小兒的意願喂養,容易產生反抗心理,造成神經性厭食。小兒拒吃某種食物時不應該懲罰幼兒,應循循善誘,鼓勵其嚐試,並改變烹調方法,設法使小兒接受,在饑餓時給以新食品,往往會收到好效果.進餐時讓挑食的孩子坐在不挑食孩子身邊,可促進挑食者去嚐試各種新食品。
吃過多零食,會影響小兒食欲,且很多小吃食品在營養上達不到正餐水平,不能代替正餐中提供的營養素。因此,家長不能遷就、溺愛孩子,不要讓孩子形成吃零食習慣。幼兒胃容量有限,每餐食量不應過多,食物太多,不能充分消化,易致消化功能紊亂,同時過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要逐漸教會幼兒用杯、匙、碗自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將終身受益。
5.幽靜的進食環境。幼兒進餐環境應安靜、愉悅,秩序良好,使幼兒注意力集中。環境吵雜混亂,會轉移幼兒注意力,並使其情緒興奮緊張,從而抑製食物中樞而影響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