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育與營養
骨骼發育的規律
兒童的骨骼發育是有規律的,我們必須了解掌握這些規律,才能做好營養保健工作。
兒童7歲前顱骨的發育較快。7—12歲顱骨的發育速度減慢,青春期開始,顱骨的發育又加快,並出現許多成年人的特征,顱骨的發育常受到兒童不良習慣的影響,如在乳牙、恒牙更換時期,有舔牙、吮手指、咬鉛筆等不良習慣,常會造成牙齒的咬合畸形,從而引起顱骨的畸形。
兒童手掌骨發育較晚,腕骨的8個骨塊到6歲時才變得明顯,11—13歲期間才完成骨化。15—17歲左右掌指骨、撓骨和尺骨的遠端才愈合。足部的趾骨、蹠骨、跟骨等一般14—16歲才發育成熟,兒童若穿鞋過緊過窄都會影響足骨的生長,產生畸形。女孩若過早地穿高跟鞋會使身體重心前移至腳掌,給趾骨和蹠骨造成重壓而變形。
兒童時期胸骨體、胸骨柄和劍突這三塊骨由軟骨連接,到20歲左右才牢固地骨化成一個整體。如果坐姿不正確,或患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佝僂病等,都會引起胸廓的畸形。脊椎骨的骨化也很晚,13—14歲之前各椎骨間充滿軟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也比較薄,椎體彎曲可塑性很大,15歲左右,椎骨逐漸骨化,21歲左右全部完成骨化,使椎骨定型。在兒童期間若姿勢不良,如歪頭寫字,低頭走路,長期單側背書包等,往往會引起脊柱側彎、後曲。應該引起注意。
兒童的關節麵軟骨片較厚,關節囊很薄,韌帶較鬆,肌肉也很細長,所以關節的伸展性較成人好,活動範圍大,但關節不夠牢固,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脫臼,因此,兒童在鍛煉前,要充分做好預備工作。
總之,兒童骨骼與成人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其骨幹短而細,骨化還沒有完成。在以後的生長過程中,不斷增生和骨化,使骨幹延長變粗。兒童骨中有機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多,無機成分(鈣磷等)少,由於鈣質含量低,兒童的骨組織相對較柔軟,不易發生骨折。
消化係統
兒童的食管比成人短而窄,管壁很薄,胃粘膜也很柔軟,彈性組織、肌肉層發育還不完善,胃液中的酸度低,胃蛋白酶的效價也比成人低,所以消化能力不強。但兒童需要的營養又必須充分為了適應這一需要,兒童的小腸相對比成人要長.腸壁也比成人薄,這樣對加快吸收較多吸收營養有利。腸壁薄、肌肉層少,因此容易脹氣,嬰兒的肚子一般都是膨隆的,這是正常現象。
兒童的消化道粘膜十分細嫩,若食用過硬、過燙、過辣的食物易損傷食管壁;魚刺、堅硬的食物容易刺破食管粘膜,引起炎症;邊吃邊談笑容易把米粒、黃豆和花生米等嗆入氣管,輕則引起咳嗽,重則引起窒息死亡,這些都應引起注意。
兒童腸蠕動較成人弱,腹肌推力也不足,食物通過比較慢,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厭食等。
血液係統
造血原料對成年人來講,由於食物成分齊全,是不成問題題的.但對飲食單一的嬰幼兒來講就是個大問題。孩子出生後的飲食主要是奶類,蛋白質很少缺乏,鐵則不然,無論是人奶還是牛奶.含鐵元素都不多,這對造血是很不利的.好在孩子出生後還有些儲蓄,這就是媽媽留結孩子的“遺產”。這些鐵貯存在肝髒裏,但貯量有限.不能受用終生,隻夠半年左右的消耗這就是什麼嬰幼兒易發生生理性貧血。
胎兒造血功能由肝髒與骨髓共同完成。出生後隨著孩子骨骼的生長發育,逐步完成了這一轉移,肝髒把造血功能逐步移交給骨髓,所以3歲以後就不應再摸到肝髒了。如果有貧血或感染存在,肝、脾、淋巴結可隨時適應需要,恢複到胎兒期的造血狀態,肝髒可再增大,這就是所謂髓外造血。當貧血和感染糾正後可恢複正常.
兒童血液量在體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血液中的水分和漿液較多,但無機鹽類和纖維蛋白原卻相對較少,所以兒童一旦外傷出血時,凝血時間較長.有些血友病患兒在這期間就可以表現出來,尤其是男孩,出現出血和凝血時間過長時,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