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出生時胰腺重3—4g,1歲時12g,5歲時25g,以後隨年齡增加逐漸增重,成人時達80g,在出生時及隨後的四周內,十二指腸液中胰澱粉酶一直很少能檢出,而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和脂酶的活性約相當於成人的10%。在隨後的幾個月裏,其活性逐漸增強,迅速達到成人水平,並維持恒定不變。胰澱粉酶活性在6個月以下小兒較低,以後增多,1歲後才接近成人水平,故不宜過早地喂澱粉類食物。幼嬰因胰酶的活性比較低,故對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尚不夠完善。
肝髒:年齡越小,肝髒相對越大,新生兒肝重約為其體重的5.5%,嬰兒為
3%一5%,而成人為2.5%。小兒肝髒血管豐富,但肝細胞分化不全,肝功能較差。嬰兒時期膽汁分泌較少,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
由此可見,嬰幼兒期尤其是嬰兒期小兒生長旺盛,但消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胃容量小,各種消化酶的活性較低,其消化功能與成人相比明顯不全,對乳汁以外的食品不易耐受,如喂養不當,易發生腹瀉而導致營養素丟失。因此,1歲以內,應以乳類為主要食物,適當添加輔食,隨年齡增長,胃容量增大,消化功能增強,對各種食物耐受性提高,應給予更豐富的食物,這樣,既能保證小兒攝入足夠的、並能充分消化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總之,嬰幼兒處於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與成人相比,嬰幼兒需要相對更多的營養索和能量,以保證其生長發育,如果營養供應不足,生長發育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停止、倒退,還可由於失去發育的最佳期而影響到今後的健康成長。故嬰幼兒的營養對人體一生的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根據其生理特點合理安排其營養和膳食。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又不致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嬰幼兒對營養素的需要量
1.蛋白質:嬰幼兒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一般來講,年齡愈小,生盡愈快,對蛋白質需求量愈多。尤其是半歲前的嬰兒,正是大腦繼續發育的關鍵時刻。此期如果缺乏蛋白質,即使以後補足蛋白質,也不能使腦細胞助數目增多,以致造成終身缺陷。故蛋白質的供給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嬰兒蛋白質需要量,按每日每千克體重計算:母奶喂養2克,人工喂養3.5—4克。1—3歲平均每日40克,4—6歲每日50克。
2.脂肪:嬰幼兒處於生長旺盛時期,需要的熱能要比成人高。脂肪不僅供給熱能,還能供給脂溶性維生索及必需脂肪酸。嬰幼兒每日每千克體重需要脂肪4—6克。1—6歲幼兒每千克體重需要3克。
3.糖:新生兒由於肝髒不能很好處理糖,故蔗糖攝入不宜太多;幼兒膳食中更應注意不要攝食過多的蔗糖、糖果等,以免影響其他營養索的攝入與發生齲齒。嬰兒需要糖每日每千克體重10—12克。2歲以上10克。
4.熱能:嬰幼兒對熱能的需要很大,出生後第一周新生兒每千克體重約需60千卡(251.0千焦耳);第2—3周100千卡(418.4幹焦耳),第2—6月110--120千卡(460—502千焦耳),6—12月110千卡(460幹焦耳)。1—3歲每千克體重需要100千卡(418.4千焦耳),3—6歲90千卡(376.6幹焦耳)。熱能長期不足,可使生長、發育遲緩或停止,熱能攝入過多,多餘的熱能將轉變為脂肪貯存體內而導致服胖。因此,熱能供給量是否合適,要結合小兒生長、發育的體況予以衡量。
5.維生素
維生素A: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均在腸道內與脂肪一起被吸收,具有維持上皮組織健康,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生長發育與維持正常視覺的作用。嬰幼兒維生素A攝入不足,會影響體重的增加,繼而可出現缺乏疾病;攝入過量,可產生嘔吐、昏睡、頭痛、骨痛、皮疹等症狀。
維生素D:維生素D能促進腸道鈣、磷的吸收,並使鈣、磷沉積於骨骼中,促進骨的形成,對生長發育旺盛的嬰幼兒極為重要。如果小兒日光照射不足,食物中又缺乏維生素D,則容易產生佝僂病。故嬰幼兒在溫暖季節,生後1—2月即應在戶外進行日光浴,曬太陽的時間可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夏季應在樹苗或屋簷下,不要受陽光直射。
維生素C:維生意C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在維持牙齒、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母奶喂養的嬰兒可直接由乳汁中獲得維生素C,一般不會缺乏。人工喂養的嬰兒因牛奶本身維生素C含量低,又在加工煮沸過程中有所損失,因此應及時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萊汁、果汁或維生素C製劑。
B族維生素:能促進嬰幼兒生長、發育與增進食欲,主要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尼克酸。這幾種維生素,都隨熱能需要的增加而增高。
1歲以內嬰兒每日需維生素B10.4毫克,維生素B20.4毫克,尼克酸4毫克。而1—3歲幼兒每日需維生素B10.7毫克,維生素B2o.7毫克,尼克酸7毫克。3—6歲小兒每日需維生素B11毫克,維生素B21毫克,尼克酸10毫克。
維生素B1主要來源是豆類、米皮、麥曲和雜糧皮層等。
維生素B2以肝髒、牛乳、蛋類、酵母等食品含量為最多,其次是肉類。
尼克酸以肝髒、腎髒、蛋類、肉類較多,植物性食物如酵母、花生穀類皮層中也較豐富。
6.鈣:鈣是構成骨、齒的主要成分,對生長發育迅速的嬰幼兒更加重要。新生兒體內的鈣約占體重o.8%,長大成人後則為體重的1.5%。說明生長過程中需要存留大量的鈣。鈣的供給量是否能滿足嬰幼兒的需要,要看膳食中供給量是否充足。鈣缺乏嚴重時,則產生佝僂病,如雞胸,內翻或外翻型羅圈思,手足抽搐症,嚴重影響孩子一生體型的健美。我國小兒佝僂病發病率較多,應重視膳食鈣的補充。嬰兒每600毫克,學齡前兒童800毫克。
7.鐵:嬰幼兒特別是7個月到不滿2歲的小兒,是患營養性貧血的年齡。正常新生兒貯存的鐵,足夠出生後3—4個月之內使用的。但由於乳類合鐵量很低,如在4—5個月以後不從輔食補充足夠的鐵,容易產生缺鐵性貧血。正常嬰兒最好從3一4個月開始補充含鐵量較高的食品,如蛋黃、嬰兒強化食品,以後增加萊泥、肝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