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母乳易消化

母乳中含有較多酯酶和其他的消化酶、脂肪的顆粒也較小,各種營養物質的比例均較合適,因此它最易消化吸收,而且生物利用率最高。

3.母乳喂養的小兒不易得病

母乳不但各種蛋白質含量高,其中含有具有抗細菌和病毒的的免疫球蛋白,有較多的抗體和抗感染因子,另外還含有一種雙歧因子可促進乳酸杆菌生長抑製大腸杆菌,減少腸道感染,使半嬰兒獲得抵抗外界環境中的各種微生物的能力,增強抵抗力。所以母乳喂養的小兒不易感冒,不易腹瀉.不易得傳染病,也不易過敏.患濕疹的也少。另外母乳幾乎是天然的無菌食品,方便隨時可吃,不用奶瓶、減少了人工喂養的各種感染機會,小兒也不易拉肚子、母乳中各種微量元素含量多,如鐵、鋅、銅、碘等。鐵的吸收率比牛奶高5倍,因此母乳喂養的小兒不易患營養性貧血,同時母乳中鈣磷比例合適,鈣易吸收,小兒不易有低鈣血症,也不易患佝僂病。

4.母乳喂養可增進母子感情

母乳喂養可隨時觀察小兒的變化,可以通過和母親接觸得到更多母愛,使小兒心理發育更健康,增進母子感情。產後哺乳可刺激子宮收縮,促進母親身體早日康複,嬰兒吸吮對增加母乳催產素分泌,促進子官收縮減少產後出血。推遲母親月經複潮,不易懷孕,有利於計劃生育。母乳喂養可減少母親乳腺癌、卵巢癌發生機會。也可以使母親體型更加健美。

綜上所述,母乳無論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健康成長.還是對母親身體早日恢複都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大力提倡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與寶寶的發育

母乳是嬰兒的天然食物,具有營養、免疫等多功能和衛生、溫度適宜等特點,有“白色血液”的美稱。近年來更證明母乳喂養對母嬰間的精神聯係,防止感染,尤其是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國內外均有人通過長期隨訪發現,母乳喂養對嬰兒的智能發育有促進的作用。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嬰兒的身長、體重、皮下脂肪、胸圍、頭圍等7個指標的統計分析,母乳喂養組體格發育較好的明顯高於混合喂養組以及人工喂養組,差別有顯著性。母乳喂養對嬰兒精神神經發育也有促進作用。母乳喂養兒的抬頭(平均2.56月齡),翻身(5.97月齡),坐(6.14月齡),爬(8.48月齡),直立(9.85月齡),走(11.64月齡),語言稱呼(11.08月齡),講詞(12.00月齡)等均最早,混合喂養次之,人工喂養最遲。母乳喂養不僅有利於小兒的生長發育,而且嬰兒也較少發生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等疾病;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發病率也明顯低於其他對照組。有文獻記載.乳兒的患病率,人工喂養者比母乳喂養者多3倍,入院率多8.5倍。眾所周知,母乳對嬰兒是一種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最好天然食品,它所含的蛋白質、必需脂肪酸及乳糖較高,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母乳喂養的注意事項

1.初乳內因合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應爭取盡早喂哺;

2.喂乳前應洗手和清洗乳頭;

3.乳母的口鼻不宜直接對嬰兒,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時,應戴口罩;

4.喂奶時要用一隻手的中指和食指壓住乳房,再把乳頭置於嬰兒口內,這樣既不妨礙嬰兒呼吸,又可避免乳汁流出過快使小兒嗆咳;

5.每次授乳至多20分鍾,哺一麵或兩麵應以乳汁多少而定,但每次必須吸盡;這樣以增加乳汁的分泌;

6.哺乳後將嬰兒豎著抱起,用手輕拍背部2-3分鍾,使吸入的空氣溫出,可防止吐奶。

7.喂奶的次數。一般主張產後6—12小時開始喂奶。新生嬰兒早產或患病者還需延長。現在不少專家都主張提早喂奶,有的主張生後2—4小時即開始.提早喂奶以利於新生嬰兒及早獲得營養和減少其產後體重生理性下降。在喂奶次數上也有不同意見。我國民間傳統做法是隨時喂奶,隻要孩子哭鬧即喂奶。近三四十年來醫務工作者均主張定時喂奶,我國婦產醫院產科及兒科學著作中幾乎全部是這一觀點.同時大家也基本上這樣做了。最近國外不少專家又主張不定時喂母乳,他們的研究表明,那樣喂奶,孩子的體重增長得快。我國現在仍通行定時喂母乳,這樣有利於孩子消化係統有規律地工作,便於生理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同時也有助於保證母嬰休息。一般生後第一個月可以每3小時喂1次奶,每日喂7次,夜間停喂1次,以保證母嬰休息。如可安排早6點、9點、12點、下午3點、6點、晚間9點和12點各喂1次奶.夜間3點停喂。2個月後即可改為每3.5小時喂1次奶,每晝夜喂6次。如可安排早6點、9點30分,下午1點、4點30分,晚間8點和11點30分各喂1次奶.夜間停喂1次。3個月後可改為每4小時喂奶1次,全天共喂奶5次。如可安排早5點、9點,下午1點、5點和晚間9點各喂奶1次,夜間1點那次奶停喂。視嬰兒需要,每兩次喂奶間可喂白糖1次。如果有些吃母乳的孩子在兩次奶間無哭鬧等表現,可不再喂水。當然不同季節及不同環境還要具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