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孩子!你的努力絕對有人看得見!” 這是老師給小A的啟示。
一年後,小A告訴老師,他已經被提升為銷售部經理了。
要想得到同事的幫助,就要在平時多幫助同事。工作中,每個人都是各司其職,沒有人願意甘當無私奉獻者,同事也沒有義務隻負責幫助你解決問題。不要隻喜歡接受幫助,而不願意付出,不要覺得別人的幫助都是應該的。在得到別人的幫助的同時,自己也應想一想,多尋找機會幫助對方,這樣才能贏得同事的喜愛和尊重。
人際關係心理學家認為:互惠互利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互惠互利原則,既包括物質方麵的,也包括精神方麵的。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在交往中更願意談人情,而忌諱談功利。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是多層次的,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個基本層次:一個層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另一個層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也就是為實現某種功利目的而交往。
在交往過程中,有時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有時則是為了滿足精神需求。換言之,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於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裏獲取自己需求的精神上的或物質上的滿足。所以,按照人際交往互惠原則,良好交際應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人際交往是為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人際交往的延續或不斷加深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交往雙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必須保持平衡。否則,人際交往就會中斷。也就是說,人際交往的發展要在雙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互惠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在交往中,要時時想到互惠這條基本原則,在交往中積極付出,這樣就能滿足交往對象的需要。有句話說得好:“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隻有你幫助了同事,才能得到同事們更多的幫助。
與同事們互幫互助,還要記住一點。幫助同事是自然而然的事,沒有必要把你對某個同事的幫助大肆宣揚出去,搞得人人皆知,這樣的做法是不好的。
宣揚自己的幫助,也就等於貶低對方的無能,在眾人之下宣揚,更是顯露出淺薄、不可一世的“醜態”。如果你總是將自己對同事的每一筆幫助都像賬目一樣記的詳詳細細,不管大讚助還是小幫忙,逢人便拿出來說說,相信以後再不會有人向你請求幫忙了。因為你對這樣的幫助如此管理,讓別人望而生畏,覺得求你幫助就要日後還情,一旦疏忽或是健忘,還要忍受你的提示,在大庭廣眾之下接受“我的幫助竟然被這個粗心的家夥忘得一幹二淨”的宣布,這樣的“教訓”可不是人人都喜歡的。
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
為同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於大功告成,便不知道自己姓什麼,簡單的說成複雜的,小難題說成大困難,生怕人家忘了。所以,給對方提供幫助,應該注意下列事項:
1.不要故意向對方表示你的幫助和顯示自己的功勞
“我是在幫助你,日後你也得給我點好處。”這樣“幫助”就變成了“交易”,自然別人的心理就會有種負擔感。
2.幫助要做得自然
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能夠伸出救助之手,是一種境界;在別人陷入困境的時候,能夠悄無聲息地予以全力幫助,小心地把自己的優越感掩藏起來,給受助者創造一個機會,而且巧妙得讓對方竟然可以認為這種幫助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更高的思想境界。
3.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
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裏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忙,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的態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現。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打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做同事的好搭檔,就要多幫助同事,替同事分擔一些困難、解決難題。與同事交往,對其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相助,當你需要同事幫忙時,他自然也願意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