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定階段性目標的依據是:①自學的總目標;②知識體係的內在邏輯;③自己的智能基礎和各方麵條件。具體步驟可以是:①先定下希望達到的總目標;②再將目標的實現過程分成若幹層次,使它呈現為階梯狀;③由低而高,逐步推進。

總之,自學目標的選擇,一定要在正確的戰略思想指導下,以社會需要為前提,綜合考慮社會、單位、家庭和個人的主客觀條件,分析客觀環境的利弊、主觀條件的長短,確定自己的自學目標和方案。

3、自學目標的動態調節

自學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大學後的自學者要進一步成長和發展,需不斷地動態調節自學目標。大約有如下情況。

(1)階梯推進

階梯推進即指完成階段性目標後,向更高層次的目標推進。

(2)選擇失誤

如果自學實踐證明原定的自學目標難以達到,那就要加以調節,重新擬定最適宜的學習目標。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原先研究毛細血管現象沒有什麼成績,後來轉為研究相對論,為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誌向變化

在學習過程中,由於社會需要或個人愛好,發現更有意義的目標,從而改變誌向,另學別的。魯迅、郭沫若棄醫從文即為典型事例。

(4)健康變化

身患疾病,健康情況已不適於原來的自學目標,應該另行選擇。例如,高士其在身體癱瘓之後即從事科普創作。

(5)年齡增長

不少科學家隨年齡增長,轉向邊緣交叉學科和綜合研究,從而繼續保持創造力。德國著名化學家奧斯瓦德主張並力行在50歲以後工作領域來個大轉換。他用這樣的方法保持了頭腦的敏銳,並繼續取得創造成功。

總之,自學的目標調節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並且作用於自學者也往往是綜合的,上麵隻是舉例說明。歸納起來,自學目標的調節有社會調節、他人調節和自我調節,應力求做到三者的有效結合。

四、自學的過程控製

1、自學過程及其基本環節

自學是自學者能動地求知的過程,它是一個有目的的有序活動。從係統論角度看,自學者的有序運動,可以看成一個係統,即自學係統。係統是一個整體,由各個要素組成。自學係統的各要素即是自學運動的各基本環節,由這些基本環節構成整體的自學係統。

自學係統有以下幾個基本環節。

(1)準備環節

準備環節主要目的是,自學者要選定自學的方向和目標,擬定自學計劃方案,準備必要的預備知識(包括感性知識)和必要的圖書資料、實驗手段等,使自學有目的有計劃地有效進行。

(2)實施環節

實施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自學者要用心地實施自學的計劃方案,對自學內容加以“定性控製”和“定量控製”,力求完成自學目標。

①定性控製。首先,在對自學內容全麵略讀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自學重點,即“定點控製”。其次,為解決“定點控製”中的問題,既需要搞清它的知識結構,知識的來龍去脈及其縱向遷移規律,又必須對自學內容進行“定線控製”(縱向控製)。這樣,不僅可以使自學抓住重點,而且可使自學步步推進,層層深入,環環緊扣。再次,為了開拓自己的知識麵,培養自己舉一反三的能力,必須在定線控製的基礎上,對知識鏈條圖中的內容進行積極的橫向遷移,使之鋪陳擴展,即“定麵控製“(橫向控製)。最後,還應對知識的厚度,即難度、深度、強度進行控製,從而形成自學的“定體控製”(定度控製)。

②定量控製。這是指在自學“定性控製”的條件下,對自學總量進行總體控製。自學總量,包括知識學習總量和能力訓練總量這兩個方麵。

因此,自學者要把原有的感知材料同自學的書本知識聯係起來,運用對照和比較、分析和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以及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推理形式,進行思維操作,並運用知識進行習作,形成技能技巧,把客觀的知識和技能內化為主體自學者智能結構的組成部分。

(3)檢查環節

檢查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自學者通過自我檢查和考核,了解自學效果。因此,自學者可通過反問、自測、習作等各種方法進行自我檢查和考核。在職的自學者主要通過工作實踐檢驗自學效果。

(4)總結環節

總結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自學通過自我檢查體驗和信息的反饋,總結自學成效及經驗教訓,調節自學活動。

2、自學過程的最優化

最優化的本質是以最小的必須的消耗(精力、時間、費用)取得該情況下最大的可能效果,即在規定的標準時間內,同時取得全麵的最高效果水平。最高的活動效果和最節省的時間是自學過程最優化的兩個基本標準。

為實現自學過程最優化,就要以辯證、係統的方法為指導,從可能性出發,規劃出最佳解決自學過程諸環節(要素)矛盾運動的方案,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可控的序列體係。也就是說,從自學係統的整體性出發,對整個體係中的各個組成環節(要素)作符合規律性的分析和效果分析,以便協調和控製自學係統中各個環節(要素)的聯係,以達到自學過程最優化,從而取得最佳的自學目標。

那麼,如何來調節各環節(要素)的聯係呢?可采用所饋方法加以調整。具體說來,通過後一環節的自學效果的反饋信息調節前一環節的自學,從而按自學過程的一定程序,由前一環節推向後一環節,直到一個自學單元的自學過程的終結。

五、自學的原則

1、自學原則的涵義和體係

自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自學目的,為反映自學規律而製定的對自學的基本要求。它產生於自學實踐之中,是自學成功的經驗總結,又對自學活動起指導作用,是指導自學實踐的一般原理。

自學原則也是自學成才反求於自學活動,對自學提出的基本要求。自學原則要為自學成才服務。

基於自學是普遍永恒的社會現象,自學原則有它曆史性的由來。它的體係是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的。

在我國,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一些教育家曾提出許多自學的要求:孔子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思”結合、“一以貫之”等,孟軻的“由博返約”,《學記》中的“學不躐等”,唐代韓愈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王夫之的“約有博之約,而博者約之博”,顏元的“學而必習,習而必行”,等等。這些自學要求,對自學者曾起過一定的指導作用。

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自學原則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它來自三個方麵:一是,總結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自學成才的實踐經驗,並上升到理論、規律的高度,形成原則;二是,對古代的自學原則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三是,對外國的自學原則,借鑒參考,洋為中用。我國建國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對自學的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就自學原則及其體係而言,目前的研究還是初步的,還沒有一個較完整的統一的看法。筆者曾在80年代中期提出,社會主義製度下的自學原則應是:

(1)理想抱負和自學方向相統一原則。

(2)理想和實踐一致原則。

(3)學與思相結合原則。

(4)博與專相結合原則。

(5)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

(6)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原則。

(7)循序漸進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原則。

(8)自學與求師相結合原則。

以上八個自學原則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製度下的自學原則體係。

2、自學原則的分述

(1)理想抱負與自學方向相統一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自學者要把長遠的理想抱負寓於眼前的自學方向之中,做到兩者緊密地結合。理想抱負是自學成功者的內在驅動力,有了理想抱負就會產生頑強的自學毅力和衝天的自學幹勁;自學成功又能堅定理想抱負。自學方向是自學成功者的奮鬥目標,又是理想抱負的具體體現。兩者是近期與長遠、一般與具體的關係,凡自學成才者均是兩者辯證的統一。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和方法是:樹立高尚的理想,把理想貫穿於自學全過程,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定好自學的長遠規劃、近期計劃,並作妥善安排。

(2)理論與實際一致原則

這是指自學者要把學習和運用知識技能結合起來,達到學懂會用,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這一原則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也是黨的一貫優良學風的體現。認識從實踐始,又回到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檢驗認識的客觀標準;認識的目的在於應用,在於解決實際問題。毛主席說:“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運用。”

這一原則是我國古代唯物主義治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自學成功者的經驗總結。荀況說:“其於天地萬物也,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這就是說,學習不要隻停留在認識掌握自然規律的知識上麵,而要善於利用這些知識為改造自然界服務。韓非提出考察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應以實際功效為標準。宋代的王安石主張的“尚實學”、“求專門”,與學用一致也是同樣的意思。由此可見,我國曆史上大凡唯物主義的思想家和進步的教育家,在治學內容上均主張“實學”,在治學方法上主張學以致用。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和方法:在職的成人自學者要把自學與工作結合起來。一方麵帶著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去自學,另一方麵又把自學中所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這樣,既能牢固掌握自學的知識和技能,又能及時使知識物化,提高工作效率。學習指導工作,工作推動學習,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3)學與思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自學者在自學過程中要積極地思維,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融彙貫通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是人們認識規律和邏輯思維規律在自學過程中的反映。很顯然,客觀的知識和技能要轉化為自學者主體的內在“智能結構”,必須經過主體的大腦思維製作過程。否則,“內化”隻是一句空話。

這一原則也是我國古代學思結合的治學經驗和思想的批判繼承。孔子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正確認識了學習和思維的辯證關係,主張學思結合。宋代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張載和南宋朱熹均主張做學問要“解疑”、“精思”、“融會貫通”。張載提出“學則須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戴震反對“食而不化”的“記問之學”,也主張“貴在化”,通過“思”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和方法:

①要善於“知疑”,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知疑,是指在科學的世界觀指導下,對書本或名家的看法善於提出疑問,以求解答。李政道教授曾講過:“最重要的是要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工作。”不僅如此,在善於知疑的同時,還要培養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凡自學成功者,好奇心和想象力常交織在一起。由於好奇的緣故發現問題,促使人們去想象,以求得問題解答;因為想象力的驅動,又進一步引起人們對問題的好奇。在一定意義上講,好奇心與想象力成了人們探求知識、推動知識深化的起點,發現科學的“催產婆”。

②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在自學過程中,一方麵要努力學會對照、比較、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和歸納、演繹等邏輯推理形式,另一方麵要學會形象思維方法。

③努力把握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聯係。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說到底是事物的客觀規律性在主觀上的反映。可以說,思維能力正是在掌握科學規律性知識過程中培養的,科學規律性的知識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真正營養和基礎。因此,自學者要深入鑽研自學內容之間的基本的體係和結構,以及概念的來龍去脈,切忌給自己“散裝”“零星”的知識。

(4)博與專相結合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自學者在自學過程中要把廣博與專精結合起來,在博的基礎上專,在專的指導下博,以取得自學的成功。

廣博與專精是辯證統一的。廣博是專精的基礎,不首先從廣博入手,專精也不可能;而專精某一方麵知識,又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促進廣博的知識的掌握。因此,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製約,相輔相成。猶如蜜蜂釀蜜,首先要廣采百花,然後消化,經過釀造,才能製成蜜。

這個原則是自學目的和規律的反映,是自學成功者的經驗提煉,也是我國古代學者治學經驗和思想的批判繼承。

孟軻曾明確提出了“由博返約”的思想。王充提出貫通古今、兼取百家的治學態度和方法。他把死守一家之言的學問比作一潭死水,把綜合諸家思想的學習比作納百川之水的大海。十分精辟地論述“博”與“約”關係的要算王夫之,他說:“約有博之約,而博者約之博。”很顯然,王夫之所指的“約”,是建立在“博”的基礎上的“約”,而“博”則是“約”指導下的“博”。

這個原則又是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一方麵,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創造周期縮短,需要自學者集中精力,單刀直入打破缺口,取得成功;另一方麵,現代科學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整體化趨勢,又需要自學者有寬廣的知識,做到博采百家,自成一體。可見,博與專結合,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自學者提出的自學的要求。

貫徹這個原則的要求和方法:大學後自學者,要尋找社會需要和本人條件最佳結合點,以此作為自學目標,構築智能結構的框架。然後圍繞自學目標,學習鄰近學科的專業基礎知識,構築智能結構的支架。在現代科學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日益緊密的今天,掌握自學目標的鄰近學科尤為重要,能使自學者在學科的邊緣地區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總之,大學後自學者在打下大學層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可以從精於一開始,經過博而達到精,然後開拓,集各學科的精,達到某一大方麵或幾大方麵的更高水平的精。這可以看作一個公式。

(5)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自學者在自學過程中,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吸收和改造人類思想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達到“推陳出新”,繼承發展的目的。這個原則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自學中的反映。任何人,哪怕是曆史偉人的認識,總帶有階級和曆史的局限性。在自學中需要把“取”與“剔”、“吸”與“收”結合起來。同時,這個原則也是自學的目的和要求。自學者要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貢獻,也需要在繼承前人的知識基礎上,更新前人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偉大導師馬克思是自學成功者的光輝典範。列寧說:“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的無產階級思想體係贏得了世界曆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並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財富,相反地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列寧的話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和方法:

①要深入研究前人的知識,分清什麼是正確或錯誤的,什麼是當時正確的,現在需修正、補充或完善的。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正確的吸收,錯誤的剔除,不確切的進行改造,不適時的賦予新的含義。

②要破除迷信,不“唯師”,不“唯書”。真理的長河永無止境,任何人,不管他如何正確,總是帶有曆史的局限性。為此要大膽知疑,積極思考,在疑中求創新。

③要有科學的態度,敢於創新的勇氣,持之以恒的毅力。為此,必須明確自學的目的,提高自學的社會責任感。

(6)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自學者在掌握知識過程中,要同時著重發展能力,把兩者統一於自學過程之中。這裏所指的能力,即為自學能力,也就是自學者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自學能力的有與無、強與弱是各種基本能力(如注意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索取信息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的合力效應。這個原則是自學目的、自學要求和自學規律的反映,也是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需要。

貫徹這個原則的要求和方法:

①注意在自學過程中的各個基本階級發展能力。準備階段可著重培養觀察能力、索取信息能力;實施階段可著重培養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檢查階段可著重培養自檢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總結階段可著重培養總結能力和反饋調節能力。

②可對自己提出稍高於實際智能水平的挑戰性的要求,積極訓練自己的能力。根據蘇聯心理學有維果茨基關於“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自學過程也應依靠自己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心理過程,創造“最近發展區”,讓自己用一把力,在智能的階梯上提高一級。

③從實際出發,加強能力薄弱部分的訓練。

(7)循序漸進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自學者在自學過程中,既循學科的內在邏輯係統和人的認識發展的順序,又突出學科的重點、關鍵點,並把兩方麵辯證地統一起來,提高自學效率。

這個原則是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任何科學知識都具有嚴密的邏輯係統,前麵的知識是後麵的知識的基礎,後麵的知識是前麵的知識的必然發展,其間係統連貫,各有其序。任何科學知識也均構成體係、結構,其中必有重點、關鍵點,掌握它就能帶動其他知識的掌握。因此,這個原則是自學內容之間本質的、普遍的、必然的聯係的反映。

這個原則也是自學者認識規律的反映。自學者的認識,總是從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重點到一般的逐步深化的過程,因而也決定了自學既要循序漸進,又要突出重點。因此,這個原則也是自學內容和學習者身心發展特點之間本質的、普遍的、必然的聯係的反映。

這個原則還是對我國古代“循序漸進”原則的批判繼承。“循序漸進”原則在中國古代教育家的論述中是常見的。荀子在《勸學》中提出:“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孟軻曾以“揠苗助長”的比喻,說明學習不能急躁。《學記》總結古代治學經驗,提出“學不躐等”的思想。朱熹讀書法的首條就是“循序漸進”,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解釋為:“未得乎前,則不敢求於後,未通乎此,則不敢求於彼”。這些論述雖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對自學者來說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貫徹這個原則的要求和方法:

①首先要正確理解循序漸進的涵義。“循序”是“漸進”的依據,“漸進”是“循序”的要求。“循序”既要“循”科學知識體係(結構)之“序”,又要“循”自學者認識能力發展之“序”,但並不排斥重點,兩者相互聯係,統一於重點與一般的辯證關係之中。“漸進”既是量的逐漸增加,又是質的逐漸提高,“漸進”並不排斥自學中的“躍進”——質變。兩者相互關係,統一於質量和數量的互變關係中。

②要深入體會自學內容的科學體係、結構、重點和關鍵。知道了自己對象的“序”,怎樣“循”,心中有了底,事情就好辦了。

③分析自己的智能基礎、長短。從實際出發,選定自學目標和擬訂自學計劃方案。

④在自學中堅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複雜,掌握知識和技能,切實做到打好基礎,再求提高,先求入門,後再開拓。

⑤在自學中,正確處理係統連貫性和突出重點的關係。係統自學是突出重點自學的基礎,突出重點自學又使係統自學深化。因此,要在全麵係統的自學基礎上突出重點自學,以突出重點自學來帶動全麵係統的自學。換言之,既要“串線”,又要“抓珠”。

⑥不斷地端正自學的態度,克服好高騖遠或不求進取的思想。

(8)自學與求師相結合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自學者要在自學中求師,在求師中自學,以提高自學效率,促進自學成功。這裏所指的“師”,其含義是廣泛的,凡在自學的科目或問題上,比自己知識或經驗多的同誌都應是“師”。

這個原則是人的認識規律在自學中的反映。因為一個人不管怎樣勤奮鑽研,自己的認識總有局限性和片麵性,“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讀書也是一樣,正如加裏寧所說:“當你們獨自閱讀時,你們隻了解到一麵,即令了解了三麵,還是沒有了解到第四麵。最後把四麵全部都了解了,可是哪知道東西不是一個平麵,而是一個立方體,總共有六麵。所以同別人一起討論,能把思想磨煉深刻,能使思想豐富起來。”

這個原則也是自學成功者經驗的提煉。大凡自學有成就的人,都有一段尋師求教的經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具體來說,對自學者應起引導和指導作用,使自學者少走彎路,又可起到榜樣的作用,鼓勵自學者奮發努力,還可開辟知識信息的新視野和新通道。

這個原則又是我國古代學者治學思想的批判繼承。《學記》中提出的“學學半”一語,不僅概括了教學相長的原則,而且也包含著學習者,一半靠自己學,一半靠別人教的思想。唐代韓愈就明確指出“不恥相師”,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通其業,成就其道德者也。”

可見,自學主要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但不排斥求師。相反,求師是自學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