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的答案仍是那老套的四個字:大勝靠德。古人雲:知人者智,如果對自己缺乏真正的了解,那是很危險的。自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達到明的程度更不容易。僅僅知道自己姓甚名誰,學曆如何,有多少財富,是永遠不夠的,必須看到自己知識結構的缺陷,與競爭對手的差距,特別是在未來競爭中自己的地位如何。
德即道德、德行。細化起來,各行各業都有其道德遵循。德是一種境界,德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震懾邪惡、淨化環境,提升思維,積累學業財源的動力,德能使自己內功強勁,無往而不勝。
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約翰·史密斯就曾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任何公司都處在世人的注視之下,大公司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做任何事情都必須以誠為本。堅守信念,言出必行。
杜邦公司的一位麵試官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位年輕人。雖然他表現很突出,可是在最後一輪麵試的時候卻很遺憾地被淘汰了。雖然心裏十分難受,可是他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把沮喪的心情表現在臉上,而是十分有禮貌地向麵試官們表示感謝。
當他起身離開的時候,椅子上一個凸起的釘子把他的褲子劃了一道小口子,麵試官並沒有發現,可是年輕人還是走上前去,拿起桌上的鎮尺,把突出的釘子釘了回去,然後給麵試官鞠了一躬,轉身離開。
可是此時,麵試官卻攔住了他問:“為什麼你知道自己被淘汰了,還會在意椅子上一顆小小的釘子呢?”
年輕人笑著說:“這和麵試無關,我隻不過不想讓後來麵試的人把褲子劃破而已。”
麵試官握著年輕人的手說:“恭喜你,你被錄取了!”年輕人正驚愕的時候,麵試官解釋說:“專業知識的欠缺並不可怕,可以通過努力來彌補,可是職業道德卻是一個員工最寶貴的素質,這才是我們最需要的。”
一名員工的職業道德是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連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何談出色呢?
以空杯的心態吸收人生智慧
林語堂曾說過:“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嗎還倒呢?”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嗎還要到我這裏求教?來者急忙叩謝悔過。據說,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
所謂空杯心態,就是要將心裏的“杯子”倒空,將自己所重視、在乎的很多東西一起倒掉。隻有將心倒空了,才會有外在的鬆手,才能擁有更大的成功。
這是每一個想發展尤其想在職場發展的人所必須擁有的心態,也是最需要的心態之一。我們每個人的心,就像茶杯,如果裝滿了自以為重要的東西,利益、權力、知識還有優秀、經驗、驕傲……便再難裝入更多的東西,自然也就談不上超越和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