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鬆手”來自內在的“空杯心態”。隻有倒出你“杯子”中的水,才可以裝進新的水,更不至於讓原來“杯子”中的水發臭。“時刻歸零”是一流人才的成長之道,不要害怕鬆手,鬆開的手比緊握的手擁有更多!
很多人是因為手中的東西抓得太緊(成就、權力、利益、麵子、學識……)最後導致了因小失大,甚至發生悲劇。他們之所以緊抓這些不願鬆手,有兩大原因:第一,已經擁有了,就認為是自己的東西,就要死死抓住。第二,生怕鬆開手,這些東西就再也沒有了,所以恐懼。有時候,鬆手不僅十分必要,也是一種大智慧!
相傳在很遠的古代,知了是不會飛的。一天,它看見一隻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十分羨慕。它就請大雁教它飛行。大雁高興地答應了,學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知了怕吃苦,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跑東竄西,學得很不認真。大雁給它講怎樣飛,它聽了幾句,就不耐煩地說:知了!知了!大雁讓它多試著飛一飛,它隻飛了幾次,就自滿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大雁一起展翅高飛,可是,它撲騰著翅膀,怎麼也飛不高。這時候,知了望著大雁在萬裏長空飛翔,十分懊悔自己當初太自滿,沒有努力練習。可是,已經晚了,它隻好歎息道:遲了!遲了!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這樣的“知了”,就有多少這樣的“遲了”。自滿使我們目光短淺,安於現狀;懈怠使我們故步自封,坐失良機。
每一個人要想應對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必須隨需應變。而以變應變,就要求我們具有空杯心態。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想提升職業能力,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故步自封。
企業花錢培訓員工,有的員工學到了東西,而有的員工則抱怨沒的學。其實,有的學沒的學,關鍵在於自己想不想學,是否有“空杯心態”。還有的人,對學習懷有很重的功利目的,學習是為了混文憑;混上了文憑,評職稱;評上了職稱,往上爬。學習,成了工具和手段,別說“空杯心態”,連起碼的學習心態都沒有,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和能力嗎?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晚年時,國家準備授予他爵位,以表彰他在物理、化學方麵的傑出貢獻,但被他拒絕了。法拉第退休後,仍然堅持去實驗室做一些雜事。一天,一位年輕人來到實驗室做實驗。他對正在掃地的法拉第說:“幹這活,他們給你的錢一定不少吧?”老人笑笑,說道:“再多一點,我也用得著啊。”“那你叫什麼名字?老頭。”“邁克爾·法拉第。”老人淡淡地回答道。年輕人驚呼起來:“哦,天哪!您就是偉大的法拉第先生!”“不,”法拉第糾正說,“我是掃地的法拉第。”
法拉第尚需如此,我們哪一個人敢說自己學習的知識夠用了?永遠都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夠明白了,你不明白的東西還有很多,需要不斷地學習。
其實,在職場上真正經得起風雨的人,是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有“空杯心態”的人。我們有的時候認為自己在某個行業裏做了很多年,就認為是這個行業裏的行家裏手,沒有我不懂的東西。於是別人在自己眼裏都是外行,別人講的東西都聽不進去,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以空杯的心態吸收人生智慧,是把工作做出色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