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疑給小楊和小李擰緊了發條,他們都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得比對方更出色。
三個月來,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暗中較上了勁。同樣是意氣風發,學有所長,他倆用各自的方式表現著自己,誰也沒有輸給誰半分。經理也十分欣賞他們,似乎一切都表明公司會破例把兩人都留下。但是試用期的最後一天,小楊的厄運還是來了。經理很遺憾地宣布他被解雇了。經理告訴他,其實他的工作一直很出色,隻是他對待公司資源的態度,表明他不太適合在公司發展。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上個星期六的晚上,小楊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由於晚了就沒有回公司宿舍。第二天回來後,小楊直奔公司的辦公樓,路上碰到了小李。小李提醒他宿舍的燈亮了一個晚上,讓他回去關。小楊滿不在乎地說:“麻煩死了,反正不用我交電費,不回去關了。”此話剛剛出口,經理正好從他們旁邊經過。小楊對公司資源沒有節約意識造成了他被解雇的下場。很自然,小李被公司留下了。
隻有具有節約成本的意識,懂得為公司節約的人,將來才能為公司賺錢。在很多企業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許多員工在工作中沒有節約意識,總是隨便浪費公司的紙張、筆等辦公用品。這無形中造成了企業資源的浪費,公司的收益自然也不會提高。
有這樣一家貿易公司,主營業務是小商品批發,盡管表麵生意興隆,但年終結算時總是要麼小虧,要麼小贏,年複一年地空忙碌。幾年下來,不但公司規模沒有擴大,資金也開始緊張起來。眼看競爭對手的生意蒸蒸日上,分店一家一家地開張,公司老板張某決定向朋友求教取經。待朋友把一筆筆生意報出後,這個老板更納悶了:兩家交易總量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為什麼收益相差卻這麼大呢?看著目瞪口呆的張某,朋友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原來,在公司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這家公司對商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實行了嚴格的成本控製。比如:
聯合其他公司一起運輸貨物,將剩餘的運力轉化為公司的額外收益,幾年下來,托運費就賺了將近60萬元;采購人員采購貨物時嚴格以市場需求為標準,使存貨率降至同行最低,每年大約節約貨物貯存費5萬元,累積下來將近20萬元;與供應商簽訂包裝回收合同,對於可以重複利用的包裝用品,待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利用公司進貨的車輛運回廠家,廠家以一定的價格回收再用,這項收入大約為每年2萬元;為出差人員製定嚴格的報銷標準與報銷製度,盡管標準比別家略低,但公司規定可以在票據不全的情況下按標準全額支付差旅費,該項措施每年為公司節約大約5萬元。
在嚴格的成本控製下,不但公司節約了可觀的資金,也培養了公司員工的成本意識,倡導節約、反對浪費已經蔚然成風……所以,對每一個企業來說,數量龐大的支出都需要每一位員工在每一筆很小的支出上進行節約,由此產生的效益就因其規模而顯現出來。也許每一名員工節約的錢會顯得微不足道,但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積累起來將是一筆數目不小的收益。
因此,作為企業的一名員工要積極主動養成為公司節約每一分錢的習慣,不要浪費公司的每一分錢,隻有這樣才能夠使企業贏利,才能使自己得到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