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結果導向:讓出色的工作業績來說話(1)(2 / 2)

請記住,老總讓小劉去的目的是什麼?是買票嗎?但是票沒了,追求的結果是什麼?這裏買票隻是一個任務,到青島才是結果!所以小劉的確對工作過程負責了,但是他沒有對結果負責,所以老板會臭罵他!

企業裏麵有著大量像上麵案例中小劉那樣的員工,做事但不做結果。“我已經按照你說的做了”,“我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我該做的都做了”,這些看似事情做了,就是沒有結果,所以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完成任務≠結果!

小張、小李、小王不僅是中學同班同學,而且是大學同班同學,更是同一天進入了同一家公司。

但是他們的薪水卻大不相同:小張的月薪是5000元、小李月薪3500元、小王月薪1500元。

有一天,他們的中學老師來看望他們,得知他們薪水的差距之後,老師就去問總經理:“在學校,他們的成績都差不多啊,為什麼畢業一年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總經理聽完老師的話,笑著對老師說:“在學校他們是學習書本知識,但在公司裏,卻是要行動,要結果。公司與學校的要求不同,員工表現也與學校的考試成績不同,薪水作為衡量的標準,就自然不同呀!”

看到老師疑惑不解地皺著眉頭,總經理對老師說:“這樣吧,我現在叫他們三人做相同的事情,你隻要看他們表現,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總經理把這三個人同時找來,然後對他們說:“現在請你們去調查一下停泊在港口邊的船。船上毛皮的數量、價格和品質,你們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並盡快給我答複。”

一小時後,他們三人都回來了。小王先做了彙報:“那個港口有一個我的舊識,我給他打了電話,他願意幫我們的忙,明天給我結果。我為了保證明天他給我結果,我準備今晚請他吃飯,請您放心,明天一定給您結果。”

接著,小李把船上的毛皮數量、品質等詳細情況給了總經理。

輪到小張的時候,他首先重複報告了毛皮數量、品質等情況,並且將船上最有價值的貨品詳細記錄了下來。然後表明,他已向總經理助理了解到總經理的目的,是要在了解了貨物的情況後與貨主談判。於是,他在回程中,又打電話向另外兩家毛皮公司詢問了相關貨的品質、價格等。

此時,總經理會心一笑,老師恍然大悟。

工作中,老板最關心的不是工作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而是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有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果。在這裏,很多人有一個思想上的誤區,認為自己隻要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務,就是創造了業績,提供了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任務隻是結果的一個外在形式,它不僅不能代表結果,有時還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托詞和障礙。

多數情況下,我們總是把任務和結果混淆、等同起來,好多時候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追求“結果”。

因此,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我們要在重視過程的同時,更要注重工作的結果,千萬不要認為完成了任務就是提供了結果。

功勞勝於苦勞,業績勝於資曆

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往往都希望聘用最優秀的人才。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優秀人才?標準可謂五花八門。在我們身邊,大家認同得比較多的標準是,有盡可能高的文憑、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輝煌的過去的人。然而,優秀企業最青睞的人才,真的是高學曆、高資曆的人嗎?

如果你深入了解那些成功企業的選人、用人、留人和育人標準,你就會發現,世界上絕大多數成功企業,對優秀人才最核心的評價標準是——功勞和績效。

那些一直在世界領跑的標杆型企業,奉行的選人、用人、留人和育人的標準,在本質上都是:功勞勝於苦勞,業績勝於資曆。

海爾的選才標準是“賽馬不相馬”。在海爾,命運絕對操控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員工都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出色業績脫穎而出,成為“千裏馬”。海爾集團四個副總裁——柴永森、梁海山、周雲傑、喻子達,都是從農村考上大學,入廠後憑借踏踏實實的工作和一連串的突出業績,從基層一步步幹上來的。以令人信服的業績,獲得企業的重用,這樣的例子在海爾不勝枚舉。

華為的價值標準是“隻以成敗論英雄”。在華為,隻要你有實力,有業績,你就能獲得回報,你的業績越來越出色,回報就越豐厚。華為公司幹部能上能下是出了名的,在華為,同時進公司的員工,有的成總監了,有的還是普通員工,有的年薪上百萬元了,有的還隻有十來萬元。能成為華為員工的,都不是省油的燈,為什麼收入和職位差別會這麼大呢?原因隻有一個:業績不一樣,貢獻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