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牛根生倡導“一兩智慧勝過十噸辛苦”。他說,人行動的基本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四肢先行式”,一種是“大腦先行式”。兩種模式導致的結果大不一樣。前者“有勇無謀”,做了10件事,可能有6件有毛病,既浪費資源,又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後者“謀定而動”,也許隻做了8件事,卻有6件做成了,既節約了資源,又比前者多做成2件事。直接去舉一千斤的人,是笨蛋,是苦勞;四兩撥千斤的人,才聰明,有功勞。
鄧小平同誌曾提出過舉世聞名的“貓論”:“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成績時,業績勝於雄辯,功勞勝於苦勞。尤其是在企業經營和個人發展上,這句話可謂金玉良言。須知,沒有業績,企業就無法生存;沒有功勞,個人就難受重用。這是由競爭激烈甚至殘酷的市場規律決定的。
我們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忙人”。他們每天都急急忙忙地上班,急急忙忙地說話,急急忙忙地做事,卻一年到頭也沒做成幾件像樣的事情。沒有功勞,他們就以“忙”字作為自己努力的漂亮外衣,認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殊不知,這種忙,隻是“白忙”,並沒有給自己和單位帶來效益。
在職場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老板安排同樣性質的一件事情給甲、乙兩位員工去做。員工甲每天起早摸黑,加班加點,連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弄得身心俱疲,最後還是沒有拿出達到要求的好結果。因此,老板對他很不滿意,甚至對他嚴加批評。反觀員工乙,從不需廢寢忘食,隻是每天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報告給老板的都是好的進度與結果,因此老板對他總是笑臉相迎,時常表揚,最後還將他提拔。
難道是老板偏心、不欣賞苦幹的員工甲而隻是欣賞“討巧”的員工乙?非也。根本原因是,我們已經進入到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任何企業都需要不斷獲得好業績,才能“活”下來,發展下去,所以,老板和領導們自然會重視那些能出業績的員工,而那些隻知道苦幹而提供不了功勞的人,則越來越得不到認可。
企業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個人要獲得重用和良好回報,就必須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講究效率和效益,就必須要功勞,不要苦勞,就必須要高效,不要疲勞!
這是一個凡事講效益的時代,隻像“老黃牛”那樣低頭苦幹遠遠不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以效益為核心!做一個追求高績效的“忙人”吧,這樣的忙,才會有價值好回報!做一個凡事要結果講功勞的人吧,當你能以勤勤懇懇的“老黃牛”精神配以高效做事的智慧和行動時,你將更容易脫穎而出,贏得最快速度的發展,獲得最大的認可和回報!
沒有業績就是在剝削企業
現代職場中,有些人不能把工作做出色,沒有取得業績,這樣的員工對企業是十分有害的。我們要懂得一點,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其本質是一種商業交換關係,企業雇用你,就是為了讓你能夠為企業創造業績。如果你創造不出業績就是在剝削企業,企業是不會容忍這樣的人存在的。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老張終於從一名普通的財務人員坐上了公司財務部門總監的位子,享受著優厚的薪水和福利待遇。老張是公司的老員工,論資曆在公司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這也養成了他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習慣。
隨著公司發展步伐的加快,公司陸陸續續地引進了一批新人,財務部也引進了一個名牌財經大學的畢業生。
新員工工作能力極強,除了懂財務、營銷、外語和電腦,還曾經獲得全國珠算大賽的大獎,可謂是才華出眾。相比較之下,老張除了資曆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可以與人相比的。
這讓老張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老張對她製定了“全麵遏製”政策:處處為她設置障礙,盡量不讓她接觸核心業務,甚至連電腦也不讓她碰。
可這也沒有難倒這位新員工,一支筆、一把算盤,把經她之手的賬目做得漂漂亮亮、無可挑剔。幾年來她都忍辱負重,工作上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想抹殺都抹殺不了。
老張自己做的一些項目卻頻頻出錯。一次,他做的一個重大項目的賬目被稅務局指責不規範,麵臨處罰。公司新領導忍無可忍,給老張施加壓力,讓新職員參與全麵的“糾錯”。不久,公司領導又毅然決定,由新職員擔任公司財務總監,老張負責內務,這讓他處在下崗的邊緣。
俗話說:革命不分先後,功勞卻有大小。企業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問題、勤奮工作的員工,而不是那些曾經作出過一定貢獻,現在卻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自以為是不幹活的老員工。商業時代以效率為先,憑業績說話;企業中員工不管多麼辛苦忙碌,如果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一切辛苦皆是白費,一切付出均沒有價值。這是一個憑業績說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隻有功勞,沒有苦勞。
戴爾公司的核心經營原則就是靠業績說話。戴爾對業績優秀的員工一向給予獎勵。同時,給業績平平者執行的是“嚴厲的走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