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結果導向:讓出色的工作業績來說話(1)(1 / 2)

我不會用言語去回應質疑,我隻用具體的業績贏取信任。

——柳傳誌

工作就是要用業績說話

在一個企業中,考核員工的標準隻有一個,那就是業績。唯有業績才能體現一個員工的價值。亞洲頂級實戰名師成傑老師說過:“用實力贏得別人的尊重”。工作就是要用業績說話,要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把工作做出色,做出非凡的業績。如若不然,即使你再優秀,做不出業績,最終也會被淘汰。

凱茜、南希和傑西卡是同一批進入公司,這一年凱茜和南希都有了豐厚的業績。而整整一年,傑西卡都沒接到什麼大單,也許這是整個行業都不景氣的緣故吧。可是凱茜的客戶資源卻依然豐富,她似乎整天都忙著和客戶談判。南希雖然沒有像凱茜一樣豐富的客戶資源,但是她也沒讓自己閑著,她的業務能力一直令傑西卡羨慕不已,即使是最糟糕的去年也有好幾筆大單進賬。

傑西卡找到了業務主管,希望主管再給她一次機會,她覺得主管並不是一個苛刻的人。主管正在辦公室裏看文件,傑西卡敲門之後進去了。剛剛坐下,主管就接聽了一個電話,是公司總部打來的,傑西卡聽到電話的另一端正在向主管下達解聘自己的命令,而主管則竭力向對方證明傑西卡是個不錯的員工,對方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我們也相信她不錯,但是她可能並不適合在我們公司待下去,因為她一直沒有像其他員工一樣用業績證明自己的優秀。我也沒有辦法,她必須離開,因為公司要發展,不能讓任何人拖後腿。”

還能說什麼呢?傑西卡隻有黯然離開公司了。

安德魯·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不能給他人帶來財富的人,自己也無法獲得財富。你必須持續地為他人創造價值。”你不為老板創造價值,老板拿什麼去給你作為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多失,永遠是這個社會的真理。

一個人或者團隊,對結果的追求占據超越一切的重要地位。業績是企業的生命,每一個企業都把注重業績當做自己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把業績當做考核員工的標準之一。

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業績在其核心價值觀中就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GE特別重視對員工的業績觀的培訓。

新員工進入GE,公司會在培訓時告訴他們:業績在GE的文化中非常重要。在GE,所有員工無論是來自哈佛大學,還是來自一所不知名的學校,也無論以往在其他公司有著多麼出色的工作經曆,一旦進入GE,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每個員工必須重新開始,從進入GE開始,衡量員工的是他在GE的業績,是為GE所做的貢獻,員工現在及今後的表現比他過去的經曆更重要。

在GE,員工的升遷不是論資排輩,而是根據業績和才能來決定的。才華突出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一夜之間連升三級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韋爾奇本人當上首席執行官時也是年僅44歲。

前通用CEO傑夫·伊梅爾特在負責GE醫療係統時,曾經有一年業績不太好。通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後,韋爾奇告訴他說:“我們都很喜歡你,也相信你的能力,但如果明年你的業績還不好,我們就必須采取行動了。”

當時傑夫回答道:“如果結果不盡如人意,您不需要親自來辭退我,我自己會離開的。”結果,第二年,傑夫·伊梅爾特的業績又重新提高了上去,並且業績越來越突出。同時,GE也給了他相應的回報——職位逐級晉升。在GE,這種例子不計其數。

身為員工,必須懂得“沒有苦勞,隻有功勞”是現代企業的生存法則。資曆不是能力,不能靠資曆吃飯,否則,職場之路將越走越窄。試想一下,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階段總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經濟的辦事方法,你就能不斷提升自己,把工作做出色,進而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

完成任務不代表提供結果

很多員工在接受工作任務時,隻注重完成任務的過程,而不考慮任務的完成是不是得到了最終想要的結果。完成任務不等於收獲結果,做完工作不代表把工作做出色。

我們先看一個案例,有這樣一個買火車票的故事。

有一家北京的醫療設備公司,每年“五一”都要參加一個在青島舉辦的展會。因為該公司大部分的訂單出自於這個展會。但是“五一”又是黃金周的旅遊旺季,火車票很緊張。4月27號火車票預售的第一天,老板就派小劉去火車站買票,要保證5月1日那天到青島。結果小劉一大早6點鍾就出發了,在火車站排隊到12點,等排到他,結果售票員說火車票賣完了,而且什麼票都沒了。小劉很鬱悶地向老總彙報了情況,老總就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小劉說:“沒有。”結果老總臭罵了小劉。

小劉被老總罵完之後非常委屈!“我一大早起來,排了六個小時的隊,票的確是賣完了,你為什麼還怪我?”後來老板派小張去了,結果一個多小時之後小張就回來了。小張說:“老總,票的確賣完了,但是我又想了一些方法去青島,第一買高價票,第二找關係,第三中途轉車,第四坐飛機,第五坐大巴,請老總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