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英才網曾做過一個關於跳槽的社會調查,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全部受訪者中有過跳槽經曆的人占53.66%,34.77%的人跳了兩次以上,60.22%的人還有跳槽的想法。企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對新員工進行培訓,往往新員工在可以獨立開展業務時,便揮揮手與原來的單位告別,奔赴新的單位和前程。而且,在很多大學畢業生的眼裏,職業素養的分量過輕,以至於出現了為多幾百塊錢工資就貿然跳槽的事情。這種現象讓企業實在樂觀不起來。
高頻率跳槽,被一些管理理論家認為是感恩心缺失的一個表現。缺乏感恩和忠誠之心,頻繁地跳槽,直接受到損害的是企業,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講,對員工自身的傷害更深。
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說:“當我看到申請人員的簡曆上,在短短的時間內換了一連串的工作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的工作換得太頻繁了。頻繁地換工作並不代表一個人工作經驗豐富,而是說明了一個人的適應性很差或者工作能力低。如果他能快速適應一份工作,就不會輕易離開,因為換一份工作的成本也是很大的。”
很多人工作中稍有不順心就跳槽,與同事搞不好關係會跳槽,看到可以多賺錢的工作會跳槽,甚至有時候沒有任何原因也會跳槽。在他們眼裏,下一個工作肯定比現在的好,好像一切問題都能以跳槽的形式解決。結果其實不然,他們這樣反複無常地跳槽,慢慢地,就會失去自我,失去以前那種積極努力的進取精神,一有困難就退縮,遇到麻煩就跳開走。換工作的結果並不能徹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因為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以這種“換工作”的態度對待工作,隻會毀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盲目跳槽的員工,他們的工作目標往往不清晰,但期望值卻很高,因而失望也很大。失望越大,對周圍環境或人的不滿情緒就越激烈,從而惡化情緒,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動力,最終在公司裏找不到適當的位置,不得不加入“失業族”的行列。
優秀的成績離不開積累:知識需要積累,財富需要積累,工作經驗也需要積累,而積累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對許多人來說,在企業待上3~4個月,應該說對企業才剛剛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崗位的技能也才開始上手,過早跳槽,對個人來說,不是明智的選擇,而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也是對企業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所以人都渴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能夠施展才華的工作,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過於頻繁地跳槽,對企業的負麵影響也是巨大的,同時也會影響到個人的道德可信度。沒有哪家企業的老板會任用對自己公司不感恩的人。頻繁跳槽,對感恩和忠誠都是一種褻瀆,其結果往往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與其抱怨,不如感恩實幹
感恩之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當然,生活中少不了怨氣,但是最終的結果隻會越來越糟,與其抱怨,不如感恩實幹,把工作做出色。
1972年,新加坡旅遊局給總統李光耀打了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麼名勝古跡都沒有,要發展旅遊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李光耀看過報告,非常氣憤。據說,他在報告上批了這麼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